时间:2024-05-21
张德强
在甲午故地刘公岛正南2海里处,有一座不太显眼的小岛凸出海面。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岛,其名曰日岛。在这座小岛上,120年前曾发生过一场异常激烈的炮战,而且是在甲午之战中难得的一场“令日军胆寒的胜仗”,指挥者就是时任“康济”舰管带、民国时期官至海军总长、新中国成立后荣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等职,唯一一位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北洋海军将领——萨镇冰。
日岛:海上堡垒
日岛这个袖珍小岛原为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远远望去,好似衣裳漂浮海中,古称为“衣岛”,因在威海市区向东海湾远眺,它恰处东方日出方位,再加上威海方言中的“衣”与“日”两字同音,清初改叫日岛。该岛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岛岸线不足1000米,面积仅有一个足球场大小。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在威海湾沿岸和刘公岛上部署炮台多座,以此构筑“炮”“舰”协防的海防屏障。日岛因其位置特殊更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注意。在勘察各口岸海防奏折中他特意提到在日岛修建铁甲炮台一座,并曾亲自乘小轮勘视炮台基址。负责修筑炮台防御工事的北洋护军从海湾南岸载来砂石将其加高,筑成一个近圆形人造岛屿,并在岛上修筑地阱炮台,远远望去,如同天然形成。
日岛炮台基本呈圆形,高出海平面约14米,整体筑有炮位、掩体、火药库、护坡墙等。炮位有两个大地阱,设置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制造的200毫米口径地阱炮2门。岛上还有口径120毫米平射炮2门,口径65毫米平射炮4门,由此成为较为重要的一座海上堡垒,可与刘公岛6座炮台共同构成威海港最前沿的一道防线。如果这几座炮台被毁,北洋舰队将失去最后的阵地依托,由此可见其战略位置多么重要。
临危受命坚守日岛
1895年1月30日,日军半天就轻松占领了威海卫以及海湾南北两岸的诸多炮台,随后对刘公岛及港内的北洋舰队发起了全面进攻。
丁汝昌为加强日岛防御力量,特令“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临危受命,率领30名水手到日岛镇守,正值寒冬腊月,狂风呼啸,滴水成冰,萨镇冰与众水兵不畏艰辛,由此开启了长达8天的浴血奋战。2月7日的战斗最为惨烈,日军以扶桑、筑紫等25艘舰艇轮番向日岛轰击,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南岸各炮台也向日岛猛轰不已。萨镇冰激励水手坚守岗位,誓死拼战,刘公岛炮台也频频发炮支援,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炮战。
当时参战的北洋海军洋员肯宁咸记录了激战的情形:“萨管带带领了30名水兵来守这炮台。他在这岛被攻时非常奋勇,冒着不绝的炮火,他亲自把守着速射炮。一次,三个水兵守着一门炮,冒着凶猛的轰击,其中有一个因炮弹爆炸,颈上、腿上和臂上三处受了伤,可是一等伤处裹好,他仍旧坚决回到他的岗位,只手助战。”
据日军的战史资料记载:“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
日本海军遭此打击,气焰受挫,只得暂时停止进攻。虽然打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守岛官兵伤亡很大,火药库被炮火炸毁,驻军营房被炸塌,一座地阱炮被炸坏,且妨碍了另一门地阱炮的射击。这样,日岛炮台已经失去了抗敌作用。丁汝昌不得已下令放弃该台,萨镇冰只好奉命撤回刘公岛。日岛遂被日军占领并彻底摧毁。然而,日岛炮台在萨镇冰的带领下用仅有的8门火炮抵抗住了整个日本舰队25艘舰数百门速射炮的轮番围攻,使日军未能向威海湾越进一步。
(放翁摘自《档案天地》2014年第1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