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

时间:2024-05-21

刘永峰

1940年4月1日,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五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在致开幕词时,蒋介石说:“我可以说今天我们抗战军事力量,比前半年更见充实,一切技术与组织更有进步,敌阀已经上了绝路,已经预备进入坟墓……”通篇的致辞,蒋介石的神态都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坚毅。然而,谁都明白,现实远非那么乐观。

那一年,蒋介石正经历着一生中最焦虑不安的时刻之一。他被逼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绝境。

蒋介石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世界上的弱国,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所有的希望,便是寻求外部的支柱。

战时外交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大权迅速地集中到蒋介石的手中。

1941年底,由于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常驻美国,蒋介石便兼理起外交部长职务,正式成为中国外交的最高决策者。

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也施行了一些极具个人色彩的外交方式。他往往打破常规、不问手续,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职业外交方式。

他曾在日记中批评中国的职业外交官说:“中国外交人才,怯懦无骨气,无责任心,惟私利是图,徐谟之胆小如鼠,尤为可鄙。”

因而,在蒋介石处理对外关系时,他更乐于使用非正规的外交途径,常常倚重一些“外围人物”。

在对美关系上蒋介石可以倚重宋美龄、宋子文和商震,对英有杭立武和王世杰,对苏有孙科和杨杰,对德有李石曾和蒋百里。

如此庞大的非职业外交人员群体,使蒋介石在选择外交途径时游刃有余。

且围绕在蒋介石身边的外国顾问——如拉铁摩尔,也使他获取外交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诸如居里、威尔基等穿梭于重庆、华盛顿之间的外国特使,更使得蒋介石有能力绕过常规外交渠道,从容地施展他的“人身外交”。

废约交涉

战时外交,除了在军事、经济上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在政治上争取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

1941年7月,蒋介石在和他的美国政治顾问拉铁摩尔长谈时说:“中国进行了足足四年的抗日战争,到头来却发觉自己依旧处境孤立……步入抗战的第五年,却没有一个盟国。”

与此同时,日本却利用这种状况大肆宣扬说,白人依旧把中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加以对待,中国尽管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却仍然没有得到民主国家的平等对待,因此应该另谋出路。

蒋介石说:“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制止,将会削弱中国的抗战力量。”随即,他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两个建议:建议之一是,由罗斯福倡议英国和苏联与中国结成同盟。建议之二是,中国参加英美澳和荷属东印度召开的太平洋联防会议。“这两个建议中的任何一个付诸实施,都将保证中国与其他民主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并消除歧视中国人的感觉。”

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蒋介石做出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但英苏忙于欧战,无暇顾及远东,美国也极力避免过早地与日本发生沖突,所以对蒋的建议反应冷淡。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不宣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命运的转机也随之来临。

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中国政府便向日德意三国宣战,宣布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这样,中国与日本、意大利及其轴心国同盟的西班牙所签署《辛丑条约》的相关条款至此废止,而德国从《辛丑条约》中所获得一切权益也早在“一战”后就被中国收回。

条约终结

1942年1月1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4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从此,中国与英美正式成为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

从法理上,这些不平等条约依然将中国在盟国中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就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

1942年10月,蒋介石在接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维尔基时说:“中国今日尚未能取得国际上平等之地位,故深盼美国民众能了解中国,欲其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平等,应先使其本身获得平等地位始。”

1943年1月11日,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同天,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驻华大使薛穆也在重庆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辛丑条约》正式废止。

中国与英美交涉的成功,对其他的国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中比条约、中荷条约、中法条约均做出同样规定,废除《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原签字国共十一国。除上述英美比荷法五国外,其余如德、奥、俄、日、意大利、西班牙六国,因宣战或改定新约,也已取消。

至此,《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的约束基本得以清空,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只剩下使馆界一些房屋的产权而已。

(水云间摘自《周末》2015年3月12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