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徽省人口与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规律与探索

时间:2024-05-21

杨阳

【摘要】:文章在MAPINFOW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分县人口和产业从业人员地理数据库,对安徽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和产业从业人员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人口规模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格局,皖北地区人口规模呈增加趋势,皖南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同时通过普查数据研究安徽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表明:安徽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口的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同时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上升趋势逐渐减弱,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上升迅速。

【关键词】:安徽省;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

1、引言

安徽省位于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直以来受到上海、南京等地区的辐射。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及皖江城市带建设的推进,安徽省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安徽省人口和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总体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和布局,制定相关的人口措施和城市规划调控政策,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顺应着时代的脚步和需要,本文运用MAPINFOW技术,对安徽省79个县区的2000年和2010年人口和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把握安徽省人口和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规律,对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规律与特征探索

2.1全省人口总体格局北密南疏,由北向南递减

安徽省人口总体分布格局为北密南疏,皖北平原区人口稠密,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人口相对稀疏,其它区人口密度处于中等,人口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格局有较高的相关性。由图1可知,人口较多的区域位于皖北平原区的阜阳市和毫州市,人口较少的区域位于皖南山区的黄山市、池州市和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一带。人口密度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分布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即地形平缓地区的人口稠密,地形崎岖地区的人口稀疏。10年来,全省人口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总体上没有较大变化,但皖北人口密度持续增加,皖南人口密度相对稳定,从而使得南北人口规模差异有扩大趋势。

2000年 2010年

图1安徽省人口分布空间图

2.2全省总人口出现缓慢增长趋势,城乡增长差异性大

安徽省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出现增长趋势,但是各个地区增长程度差异性大。根据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数据,安徽省总人口由5974万增长到6061万人,增长率为1.46%,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由2000年到2010年人口增长图可知,安徽省人口空间动态演变不均衡,市区多为人口迁入地,这些地方人口呈现增长,而县区和乡村为人口迁出区,人口呈现负增长。安徽省人口的空间集聚以城市为绝对核心,各个县乡区人口呈现负增长。一方面,市区拥有就业、教育、医疗等各种优势资源,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流人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迫使人们更愿意去大城市寻求发展,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

图2 2010比2000年人口增长图

3、安徽省三次产业人员空间动态演变

根据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数据,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同时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转移,由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演变图可知: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上升趋势逐渐减弱,第三產业从业人口上升迅速。这表明安徽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进行转变。

图3 2010年比2000年第一产业人员增长图

图4 第二产业人员增长图   图5 第三产业人员增长图

4、结论与启示

4.1结论

本文基于MAPINFOW软件平台分析了安徽省2000-2010年间人口与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演变态势,得到如下结论:

(1)安徽省人口总体分布格局为北密南疏,皖北平原区人口稠密,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人口相对稀疏,其它区人口密度处于中等,人口分布格局与地形地貌格局有较高的相关性。

(2)全省总人口出现增长趋势,但地区增长差异性大。市区多为人口迁入地,这些地方的人口呈现增长,而县区和乡村为人口迁出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全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动态演变与转移

(3)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同时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上升趋势逐渐减弱,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上升迅速。

4.2 启示

1.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从业人口结构优化

以安徽省现在的发展情况,产业经济发展对于产业从业人口结构的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利用当前产业经济发展下的有力局势,制定与执行可以优化安徽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口结构的政府行为与政府政策,并完善有利于产业从业人口发展的就业和失业保障政策。

2.稳定人口政策,合理规划产业人口发展功能区

稳定人口政策,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执行,避免自然增长性人口波动给产业从业人口生活经济负担带来影响。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建议以产业集聚和产业定向化来拉动产业从业人口的集聚作用,这也是产业经济发展推动从业人口结构优化的合理措施。但要考虑产业集聚和迁移人口的周期波动性,并完善产业集聚和迁移人口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产业集聚和迁移人口的鼓励和限制政策。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地理科学,2013,33(1):36-44.

[2]牟宇峰,孙伟,袁丰.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8):979-988.

[3]刘聪粉,柯大钢,张瑞荣.基于Geoda095i的陕西省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西北人口,2008,29(6): 7-15.

[4]徐红,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及节约利用对策田.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2):B164-166.

[5]潘倩,金晓彬,周寅康.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地理研究,2013,32(7): 1291-1302.

[6]吕晨,樊杰,孙威.基于L;SD 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经济地理,200929 (11):1797-1802.

[7]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田.遥感信息,2002 (2):1-6

[8]黄飞飞,张小林.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09(2): 84-89.

[9]张小凤,王隆杰.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業经济,2011(9):26-27.

[10]张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西北人口,1994(2):18-22.

[11]尹骏,彭新育.广东省产业结构中就业人口变化趋势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92-95.

[12]边文霞.北京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互动关系的解析[J].人口与经济,2008(4):39-43.

[13]穆怀中,闰琳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30 (2):18-21.

[14]战熠磊,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协调共进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8,14 (3):30-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