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何帆 贺梦肖
【摘要】:城市边缘带集合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焦点,各种城乡二元矛盾在城乡边缘带集中体现出来了,况且由于城乡边缘带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既在城市边缘,又在农村边缘,既不是城市管理的中心区域,也不是农村管理的中心区域,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个难以顾及的地方,并且,在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进而衍生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所进行的研究。再加上国家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的日趋重视,所以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接着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叙述,然后再对动力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城鄉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素进行探析,最终得出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
一、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现状
就城乡结合部而言,国内的主要研究现状有:
第一,就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理论而言,国内主要提出广义和狭义的城乡结合部的概念、中国特色的城市扩张概念,并研究了城乡结合部的形成、特征、功能、划分方法、地缘特性、价值选择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就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模式而言,国内主要提出变“二元交叉”为“一元兼顾”模型、撤村并居、撤乡并街模式、城乡结合协调模式、城乡统筹共治模式、政府管理与城中村自治衔接互动模式、政府与社会协商合作模式、以“政府主导+以村为主+市场参与”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网络化治理模式、精细化治理模式、“大综合”模式、“网织工程”模式等,国内主要注重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多元合作、保障民生、网络智能等方面。
第三,关于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困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内主要对城乡结合部的实地农民就业和利益保障、农地产权、土地流转与价格、公共物品供给、基层党建、行政区划、“同乡村”外来人员聚集群落、社区阶层参与度等社会管理困境问题等进行了研究,主要提出由城乡公私部门、政府与非政府、政府部门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通过或分治或统筹或合作等办法加以解决。
就城乡结合部而言,国外的主要研究现状有:
第一,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国外研究成果。1936年,德国学者赫伯特.路易斯最早提出城市边缘带定义。此后,一些学者从一系列视角来对类似城乡结合部的定义进行探索。例如美国学者Carter . H 在1979年提出的形成说,美国学者怀特在1988年提出的空间说,美国学者Andre Sorensen在2002年提出的综合说。其中美国学者普利尔在1968年提出的城乡边缘带定义被认为是最能恰当地表达城乡过渡带特征的定义。
第二,关于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模式问题。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模式问题,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英国学者M.R.G. Cozen在1960年提出的城市边缘带的内缘带、中缘带治理类型、美国学者Erickson在1983年提出的外溢—专业化、分散—多样化和填充—多合化治理模型、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2004年提出的政府管理社会事务治理模型、美国学者理查德.C.博克斯在2005年提出的公民治理模型等。
第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困境问题。国外的一些学者,例如希腊学者瓦西利斯.斯古塔斯,美国学者Friedman,英国学者Ville,John .F等人主要对城乡边缘带的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土地、宗教、权力、邻里关系、家庭和社区生活、居民健康等社会管理困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要研究现状是:
第一,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学者们的分歧较大。一部分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如高长江提出,所谓生态文明,从发展哲学的意义上来说,指的是一种人与物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李文华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国内研究现状: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并不是人类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存在和进步的需要。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物质产品生产从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注重降低消耗和再生循环利用。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三、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现状
动力机制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西方關于动力机制的研究最早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西方早期关于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沿用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中,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就是环保技术的发展状况,环保领域科技创新能极大地推动环保技术的快速发展。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推动力。当今学术界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可谓比比皆是,虽然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的研究甚少,但是国内外关于其他相近领域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也很有帮助。比如说国内有学者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绿色技术创新是促使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一股强大的助推力,而环境治理又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的参与以及多方的协同配合,如何调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探究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什么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素探析
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四大动力是来自政府、公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四个方面的动力。
1.政府方面的动力。政府是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能。保护环境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保护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城乡结合部是属于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是城市和乡村的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城镇政府和乡村政府双方共同的努力,因为这既是城镇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乡村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主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而言之,政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动力有以下三点:第一,来自于履行自己职能和履行自己责任的动力。政府为了履行自己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必定会尽全力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为了履行自己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必定会起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作用。第二,来自于政绩需要的动力。政府出于政绩需要,为了能让自己的政绩更加光彩夺目,为了自己的政绩能被更多人传颂,政府必定会尽全力去主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第三,来自于政府自身升迁需要的动力。当地政府官员如果把生态环境治理好了,让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那么当地政府官员必然会在升迁方面有优势。第四,政府出于城乡结合部的稳定的需要也是政府参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一旦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那么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秩序就会变得非常稳定。第五,政府出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需要也是政府参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城乡结合部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搞好了,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秩序就会非常稳定,城乡结合部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就会持续提高,居民对政府高度满意,社会秩序非常良好,当地的社会治理自然而然就会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2.企业参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在哪里?在这里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是位于城乡结合部周边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有哪些?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制造性企业,可能在生产产品时产生污染,如果当地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有十分鲜明的奖罚机制,那么这类企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就在于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就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污染环境就可能受到政府的惩罚。第二种情况是以治理环境为目的的环保企业的动力有哪些?这类企业主要靠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类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最大的动力在于它们一旦通过提供环保技术去更好地治理环境,它们将会赢得更好的声誉,将会有更多地方政府请他们公司去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它们也会因此而盈利。
3.居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在哪里?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在于居民在受到宣传教育之后,有了明晰的环保意识,想自觉地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但是如果想让公民有着极强的环保意识,还有赖于政府对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环保知识普及。这里的居民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居民是城乡结合部的原住居民。城乡结合部的原住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有赖于当地政府的环保教育与环保知识推广,除此之外,城乡结合部的原住居民是否能做到不破坏环境,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还有赖于政府对当地居民合适的奖惩措施。如果政府对当地居民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最合适的惩罚措施,那么当地居民就会收敛很多,当地居民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如果当地政府对举报破坏环境行为的公民给予最大程度地保护隐私以及一定程度的合适奖励,那么当地居民才普遍敢揭露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才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才更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种居民是指来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群。来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群能否做到不破坏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关键在于当地政府是否拥有严格的环保规定,如果当地有非常严格的环保规定,外来人群也不敢轻易做出破坏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行为。这样,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可能取得期望的效果或者很好地维持着其已经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总之,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除了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外,还来源于当地政府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奖惩措施与奖惩力度。
4.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探析。
(1).环境保护技术也是促进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設的动力。准确地讲,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程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与当地环保技术发展状况十分相关。如果当地环保技术落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必定也会滞后。如果当地环保技术较为先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必定能取得期望的效果甚至会超出期望的效果。当然,如果一个地区的环保技术十分滞后,但是该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的政府引进外来的先进的环保技术,该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取得期待的效果甚至超出期待的效果。
(2).经费也是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需要成本的。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当地政府资金雄厚,当地的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如果当地财政基础一般,势必会影响当地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3).有些人或有些企业对环境保护是非常热衷的,政府需要引导这些人或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这些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人士或单位也是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政府如何更好地引导这些人或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面主要包括政府如何调动热衷环保事业的人士或企业、环保NGO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对热衷环保事业的人士或企业要给予绝对的鼓励和支持。政府对待本土环保NGO,应该多聆听本土环保NGO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良好建议,促使本土环保NGO为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好的环保技术与设备支持。政府对待境外环保NGO应该采用与本土环保NGO不同的策略。政府对待境外环保NGO提出的改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建议以及环保技术支持应该予以仔细考虑,看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当地发展状况,如果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当地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则需要采纳境外环保NGO的环保建议与技术和设备支持。如果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当地发展状况,则不必采纳境外环保NGO的环保建议与技术和设备支持。总而言之,政府需要运用合理的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调动热衷环保人士与企业以及本土环保NGO及境外环保NGO参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进而对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五、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
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第二,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各自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什么?第三,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参与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如何形成一种合力,以此来更好地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综上所述,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于: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方在政府的主导下将其对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发挥出来,将各自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形成一个合力,更好地作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许鑫,隆玲.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J].社会发展,2012(5)
[3]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魏东辉,宋戈,武卉蕊.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5]沈清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探讨———基于生态效益的思考[J].生态规划管理,2012(3)
[6]姜英. 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GIS 刍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6)
[7]肖湘雄,傅宅国.城乡结合部治理中社会协同保障机制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