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凌冬雪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对社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是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社会工作职业日益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但如何建立一支稳定且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经历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高可雇佣性的社会工作者更愿意从事该职业。通过对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 54名社会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分析其社会服务经历与可雇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经历有助于提高职业荣誉感与效能感,同时对于个体实践执行力、环境适应力、亲和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有助于促进可雇佣性的提高。社会服务经历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选择的自信心,将社会工作视为毕生事业,同时可保证其更加胜任社会工作。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可雇佣性
一、相关概念
(一)可雇佣性的概念
可雇佣性是指在技能和適应性强的劳动力开发中,要致力于开发雇员的技能、知识技术和适应性来保证他们进入就业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就业。
(二)社会服务的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为了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尤其是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失业者、贫穷者等)的生存发展权益和尊严生活需求,主导并实施向其家庭或个人提供必要的日常劳务帮助和照顾服务支持的一项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
二、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经历与可雇用性关系
本文研究调查了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经历与可雇用性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得出,社会服务经历有助于个体积极心理的形成,同样有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社会服务的参与度越高,其个人在职业发展上的自信心与专业水平就越高,从而在职场中才能展现出更强的可雇佣能力。这就说明了社会服务经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活动,它的影响很深远,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及可雇用性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可雇用性强调雇员在劳动力市场上保持吸引力的能力和意愿、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和反应,可雇用性高的社会工作者使其自身因素增值以有效地适应环境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现出更高的竞争力。因此,可雇用性作为衡量和预测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表现的指标正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服务不仅仅可以给服务对象带来温暖,也可以使社会工作者自身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透过参与和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不但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实践服务他人,积累社会经验,亦能对其价值观和态度产生影响。通过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社会工作者更加懂得关爱,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对其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其现有工作中也会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充分认可其工作的价值,提高整体职业承诺。
三、提高社会工作者可雇佣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领域的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资金投入,在我国真正拥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港澳台与“北上广”地区,而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平均是4000-6000。这就是百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每年都在颁布关于重视社会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条文,但是实质的工作待遇并没有提升,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表示,“我们就像是在被封盖玻璃瓶里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是没有的”。
另一方面:国家应扩大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从培养人才的数量上展开工作。高校也应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编写,找寻适合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理论,通过对专业知识与服务方法的提升,间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可雇佣性。
其次、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在我国港澳台最先出现,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职业社会工作也算是早晨的太阳刚刚升起。我国高等教育中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也不多,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足百万,再加之有80%多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本专业,所以现在很多社会工作者要么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对于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均认知不足;要么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太少,不足以支撑整个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个职业的流动性相对较大,整体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承诺都较低,因此要想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整体可雇用性,还要从社工教育着手。学校应加强对在校期间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引导,有助于日后社会工作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并且提高可雇用性。通過调查与访谈发现,很多社会工作者在学期间曾经参与过学校内部社团组织的一些社会服务,这表明在学校内部社团部分地承担起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任务,但是目前学校内部的社团更多的是自我管理,缺乏学校整体管理和积极的引导,因此无论在管理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着很多明显问题,例如缺少经费支持、管理的透明度差、政策的连贯性不强、缺乏长远的规划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
最后,社会服务让社会工作者扩展了社交网络,建立了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仅对于其个性发展有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对于其日后职场发展与开展相关活动同样有所帮助。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不要将社会服务当作一种任务甚至负担,社会服务不仅仅是个体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自我开发的一种途径,社会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享受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与乐趣,同时利用社会服务经历进行自我开发,为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伶,聂婷.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经历、职业效能与可雇佣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2015(5) .
[2]深倩茹.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践与思考——基于春水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探索[J].村.农业.农民,2016(8B).
[3]李焕荣,吴聪.可雇佣性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