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张维屏的诗歌创作

时间:2024-05-21

戚薇

【摘要】:张维屏是近代重要爱国诗人,也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张维屏少年闻名,中年为官,晚年归隐。张维屏诗歌数量多,类别丰富,大致可分为恬淡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沉郁沧桑的宦途诗、厚重感怀的咏史诗、激昂愤慨的爱国诗歌四类。其中以爱国诗歌成就最高,张维屏冲破传统诗歌禁锢,开拓了时代的新风。张维屏晚年诗风的新变也直接影响了其弟子和后辈诗人,在古近代交接的岭南诗坛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张维屏 诗歌创作 诗歌类别

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广东番禺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咸丰九年(1859),是岭南诗派的代表诗人,“乾隆秀才、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咸丰老渔”可尽括其一生。张维屏年少颇负文名,科举之路坎坷,为官清廉爱民,后因厌倦官场黑暗,辞官归里。晚年亲历国灾民难,作有许多爱国诗篇,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张维屏传世诗歌数量大约有2100首左右,以爱国诗歌著称。他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宦途诗、咏史诗和爱国诗四种类别,各有千秋。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诗人一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一段特殊历史的时代变迁。

(一)山水田园诗

张维屏的山水诗在350首上下,占其总诗歌量的六分之一。张维屏的山水诗颇具特色,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浪漫气息浓重。他深受陶渊明、李白的影响,寄情于山水田园中。张维屏用他那观察入微的独到工力和写景状物的纯熟技巧,将如画山水尽显笔下。

《晓望太湖》

琼云倒泻玻璃天,白鸾飞破包山烟。

谁能直跨洞庭脊,唤起老龙耕玉田。

蒙蒙三万六千顷,红镜徘徊素波玲。

翩然七十二芙蓉,齐整鸦鬟照娇影。

我家远在南海头,临风洗眼销羁愁。

灵威丈人拍手笑,笑我废书成浪游。

吁嗟乎,人生当学鴟夷子,报国功成乐忘死。

五湖浩荡一扁舟,载得美人泛烟水。

不然大呼道人携笛来,铁虬一吼青冥开。

便骑赤鲤踏波去,御风游戏金银台。

这首诗作于嘉庆十三年(1808),张维屏赴京会试下第南归途中。开篇前四句用“琼云倒泻”、“白鸾飞破”、“洞庭脊”、“三万六千顷”、太湖七十二峰等勾勒出太湖的浩瀚无際、壮丽磅礴,给人大开大合,一气流注的感觉。后四句用灵威即令威丈人取书,范蠡功成身退、范蠡载西施浮游太湖的典故和“铁虬”、“赤鲤”、“金银台”的传说,以浪漫的笔调,表达了对功成身退生活的向往,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抒发豪迈奔放的感情,流露出对自由的狂热和追求。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表达自己喜爱自由之情,借用传说典故,塑造出仙境之感。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明显可以看出受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整体风格和内容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其相似。构思奇特,运用了比喻、夸张、联想等手法,使全诗飘逸洒脱,极具气势。

张维屏的山水诗极富浪漫气息,他的田园诗则清新恬淡,明白如话。颇有陶渊明遗风。

《小憩田家得句》

夜绩朝耕课子孙,高低茅屋自成村。

竹林阴合孤烟细,涧水流分众瀑喧。

能使劳人生静念,即从尘境悟仙源。

无田我亦思归去,白石清泉闻此言。

这首诗,首联中“夜绩”是指夜间纺织,“课”是教授的意思。夜间纺织早晨耕田还教授孩子知识,高高低低的茅屋组成了一个村子。颔联用“竹林”、“孤烟”、“涧水”等勾勒出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前半段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家生活起居和小村自然环境。颈联中的“劳人”原为忧伤之人的意思,这里是诗人自指。让我这忧伤的人生出静念,从尘境中领略的仙源的感觉。尾联是从苏轼的“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游金山寺》)化用而来,没有田地“我”也想回归乡野,此刻也只有白石清泉知道“我”这种心情。后半首表达的是张维屏的归隐之念,有种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感觉。语言质直,写景抒怀的次序井然,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官场宦途诗

张维屏为官十余载,长期的困顿不得志,频繁的流迁生涯,使张维屏对人民痛苦的同情逐渐加深。张维屏的宦途诗体现了他的为官情怀和思想感触,也是对当时官场不平的一种记录。

《雀角曲》

雀角雀角,善穿尔屋。鼠牙鼠牙,能破尔家。劝君听讼师言,嗦人兴讼开祸门。祸门开,讼不息。两造费钱,雀鼠得食。

这首诗是《县言》十首中的一首,这首《雀角曲》说的是讼师包揽词讼,敲诈勒索,危害民间的现象。写出了刀笔吏的恶毒贪婪,奉劝人们不要上当受骗。以雀角鼠牙来比喻讼师,抓住其贪婪狡猾,无孔不入的特点,生动形象,非常的贴切。

《雀角曲》的创作手法是模仿《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表现的是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两首诗整体上的艺术特点是:善用比兴以说其理、以表其志。用“雀角”、“鼠牙”来比作贪得无厌的刀笔吏。先用雀角穿屋、鼠牙破家来引起讼师嗦人开祸门的实情。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全篇杂用四言、六言,音节急促、有力,感情也急剧趋于厌恶、愤怒!突出了刀笔吏的面目可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怀古咏史诗

以诗言志,由古及今。张维屏仕途坎坷,多有借古抒怀的的无奈;生活在清朝末年,官场腐败,国家危难,也多有叹历史兴亡之感。代表作有《珠江》、《秋夜登黄鹤楼》、《飞将军》等。

《江陵》

江陵春水漾晴沙,寒食轻阴几树花。

欲访渚宫何处是,草痕青入野人家。

《江陵》前两句写江陵春景,第三句转入历史的探究,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昔日高楼深苑,歌弦曼舞的楚国别宫,而今的遗址上,早已野草丛生。这里的主人,也早已由权势显赫的楚王帝后,变成了寻常农夫村民。张维屏面对这变迁的景象,抒发了今昔盛衰的历史感叹。

《江陵》的整体风格与刘禹锡的《乌衣巷》有些相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首诗的开头都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眼前所见的情景。再用“渚宫”与“野人家”、“王谢堂”与“百姓家”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两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四)激昂爱国诗

张维屏亲历两次鸦片战争,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生灵涂炭的景象,他感慨颇多。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张维屏还是愤笔写下来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以诗写史,成为现在的珍贵史料。历代以来,以诗写史,首屈一指的莫过于“诗圣”杜甫。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強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的爱国诗代表作有《春望》、《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张维屏也有与杜甫诗作类似的作品。

《书愤》

汉有匈奴患,唐怀突厥忧。

界虽严异域,地实接神州。

渺矣鲸波远,居然兔窟谋。

鲰生惟痛愤,涕洒向江流。

这首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两句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汉唐两朝的外患困扰。后两句写的是现在中国面临外国侵略者的残酷事实。全诗贯穿着一个“愤”字。用古今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对来自海外的外国侵略者的满腔愤怒。“鲸波”指的是外国侵略者远涉重洋,侵略我国。“兔窟”即“狡兔三窟”,指外国侵略者图谋觊觎我国领土。“鲰生”是诗人的谦称。以痛哭流涕,泪洒江河作结,可见其忧愤之深。张维屏看到了现实与历史的根本区别,历史上的是外患,现实面临的是侵略。足见张维屏对残酷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沉郁苍凉的诗风,接近杜甫后期的作品。

但是张维屏的爱国诗歌与杜甫的还是有区别的。杜甫的爱国诗歌多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诗人自身的角度表达对国家灾难,战争的伤感之情。而张维屏不止是从自己主观出发,还第一次塑造了下层人民群众爱国斗争的群像。“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键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三元里》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近代人民群众第一次伟大的反侵略斗争经过,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也对懦弱媚外的统治者作了深刻揭露。另一名篇《三将军歌》从爱国将领的角度出发,“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即使枪弹洞穿胸口,满脸鲜血也依旧奋力抗敌。全诗刻画了爱国将领们为保卫国家,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勇形象。张维屏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从总体看,诗歌语言平易晓畅,感情率真,显豁而不务雕琢,不堆砌故实。张维屏的爱国诗歌有着显著的时代特点,与以前的爱国诗歌相比,有质的区别。首先,以往的爱国诗歌反映的大都是国家境内各民族间的政权斗争,而张维屏爱国诗歌反映的是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的斗争,是完全意义上的爱国诗歌。其次,与以往诗人相比,张维屏诗中的人物形象并非以诗人自我形象为主,而是刻画了众多爱国将领和下层民众英勇抗敌的形象。再次,与同期诗人相比,张维屏亲自体验下层人民痛苦,亲眼见大规模群众抗敌场面,所作诗歌思想更为深刻、气势更为宏大。后人评价“在鸦片战争诗歌中,其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张维屏用自己的诗歌发出了近代进步文学最初的几声呐喊,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给后代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张维屏著;黄刚选注,《张维屏诗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黄国声,《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张维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3](清)张维屏著;《张南山全集(三)》[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1982年。

[5]谢思炜选著,《白居易文选》[M],中华书局,2005年。

[6]姚小鸥,《诗集译注》[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7]吴在庆,《刘禹锡集》[M],凤凰出版社,2007年。

[8]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M],北京古箱出版社,1957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