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书学思想

时间:2024-05-21

张瀚允

【摘要】: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思想政策宽松,该时期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璀璨辉煌的一页。与诗歌、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一样,盛唐时期的书法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书法实践相对应的书法理论也呈现出进一步成熟的特征,张怀瓘便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书法理论家之一。他全面继承了汉魏六朝以来的书学思想,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其著述丰硕,研究视域宽广,涉及书法本体、书法史、书法技法等领域,他的成果在唐一代鲜有比肩。

【关键词】:张怀瓘;骨气;书学评判

在书学研究上,张怀瓘确立了书法分“神”、“妙”、“能”三品的著名理论,强调恢复淳朴本性,推崇“风神骨气”一说,这一思想对后世书法品评的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也成为“唐人尚法”的最好注脚之一。何为“骨气”?如何追求达到张氏所追求的境界?在其向皇帝觐见之作,《评书药石论》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清晰的诠释。本文旨在通过剖析《评书药石论》一文,分析其中内含的书理,阐明其思想对今人学习书法的意义。

现摘录其原文如下: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推其病状,未即已也,非医缓不能为之。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俊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是日无病,勤而行之益佳。其有方阔齐平,支体肥腯,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况复无体象,神貌昏懵,气候蔑然,以浓为华者,书之困也。是日病甚,稍须毒药以攻之。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通今,理亦可明。盖欲方而有规,圆不失矩,亦犹人之指腕,促则如指之拳,赊则如腕之屈,理须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日壮哉侧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书能入流,含于和气,宛与理会,曲若天成,刻角耀锋,无利馀害...棱角者书之弊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婴斯疾弊,须访良医,涤荡心胸,除其烦愦。古人妙迹,用思沉郁,自非冥搜,不可得见。”[1]

不难看出,这是一篇带有批判性的文章。张怀瓘认为自六朝以来,旖靡文风与书风盛行,肥胖无神的弊病日益严重泛滥,虽今已至盛唐年间,此种审美观念仍或多或少被承袭。因此做此篇“药石论”觐见当时皇帝唐玄宗,将自己的书学思想当做一剂良药,以纠正前代书法中脂肉棱角之弊病。其中,张氏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身观点。以下做一一细述:

一、不拘外物,以至无法。

身处思想政策宽松的唐代,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怀瓘认为,身为书法家不应拘泥于外物的限制,而是要在“沿袭旧物”,也就是守古法的基础上,追求突破,表达自我,寻求变化与创新,最终达到“无法”的境界。文章开篇第二段便提出,“其上才者,深酌古人之意,不拾其言。故陆士衡云:或袭故而弥新。...其中才者,采连文两字,配言以成章...其下才者,模拓旧文,回头易尾...书道亦然”,张怀瓘将人才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才能够做到深刻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又不拾掇受限于他们的言辞,中等人才截词加句以成章,而下等人才无法脱离经书典籍的限制,直接将旧文章更头换尾,别无他法,这与书道是相通的。所以张氏下来点明,“圣人不凝滞于物,万法无定。”圣人不因外物停滞不前,一切事物不应被不固定死,而是要“殊途同归”,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目的。正如他在后文中多处呼应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是。”“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决之于度内者也。”大意均为,同众者俗,异世者奇,书法家不可墨守成规,在适宜的范围内不执著于定法,以自然为本又创造意象自然,擅长变化,便是接近圣人的做法。

二、追寻圣贤,复归古法。

同受南朝纤弱、绮靡的时气影响而格调不高的诗风一般,张怀瓘认为唐朝书法尚未反朴。若想使“古法恒流”,首先应“注于自然”,张氏对于在书写过程中表达“天然的心性”[2]极为重视,认为书家在创作过程,心境应该是自然无为的。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在恢复淳朴本性的同时,其次便是学习篆籀,再次则是师法于钟繇、王羲之等先人。然而“夫学钟、王,尚不继虞、褚,况冗冗者哉!”这学钟繇、王羲之,尚不能繼承连续虞世南、褚遂良,更况普通人的书法?此处也与《易经》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说法相暗合。除此之外,薛龙春教授通过对《书断》的统计整理,也以表格的方式指出,张怀瓘将史籀、李斯等并没有可靠作品流传至唐的书家列为神品,是典型的崇古心理。“与虞龢时代‘爱妍而薄质相较,张怀瓘显然是厚古薄今的。”[3]

三、书亦当正,筋骨为胜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一文中,最为后世所流传,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其用大量笔墨,从筋骨肉脂的关系等多方面讨论了字形端正的标准。张氏对盛唐时期流行的书风极为不满:“棱角者书之弊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此句一针见血的指出,棱角是书法的失败,脂肉是书法的污浊。“其有方阔齐平,支体肥腯...以浓为华者,书之困也。”字形的棱角与脂肉过多,肢体肥胖,神貌昏暗,以浓密为华艳等种种现象,都是书法穷困的表现。如果筋骨不胜任脂肉,在马是劣马,在人是肌肉有毛病,在书法是笔画丰肥而无骨力的体现。可见,作为是一种以点、线为主的动态艺术形式,筋肉相称,不可有多余的脂肉棱角,兼以流动之美,萧散之势与风骨神韵的书法方为“正”书。

如若遭受这种病痛纠缠,必须访求良医,以“涤荡心胸,除其烦愦。”然而良医为谁?何种方法能够处理书法此类病态呢?张氏点明,“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通今,理亦可明。”文中将古文、篆、籀比作辛烈的药物,这些字体传自高古,没有角节,“方而有规,圆不失矩”,书者应临习这些字体,以调节习字者书法中筋骨与脂肉、棱角间的平衡,“导彼迷津”,“归于正道”,最终达到“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俊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品的境界。同时也呼应前文所提倡崇尚古法的观点。

实际上,有关书法“骨力”概念以及书法作品中“筋”“骨”“肉”一说,早在魏晋时期著名女书法家卫烁(也称:卫夫人)所做《笔阵图》中便将其作为批评标准之一提出,原文如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4]

四、结语

张怀瓘作为盛唐书学的代表人物,其书学思想涉及范围之广,唐人鲜有比肩。在他众多书学著作中,不乏后人伪托之作。此篇《评书药石论》显得更为珍贵。全文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旨在规劝皇帝唐玄宗重视书法学习,并以圣贤为例,自然为喻,呼吁统治者“一人化天下之风”,以皇威重振书坛,强化书法的教化功能。追寻古法,弃肥满、棱角之污秽,追求潇洒运动的姿态。最终希望“陛下明敕以召之,必使草泽蒙恩。”此外,中正平和与追求上古自然,自古以来是书法艺术极为重要的一大传统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一文的意义所在。

注释:

[1]阮弦.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阮弦.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3]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4

[4]卫烁.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