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摘要】:作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大明宫词》以其悲剧性的主题呈现、突破传统史实的人物创作以及精致唯美的影像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道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精品。
【关键词】:历史剧;大明宫词
自初登荧屏以来,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热度一直不曾消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观众的审美期待愈发多样,中国历史剧的类型也由原本较为单一的严谨正剧风格转向多样化发展,并逐步融合更为丰富的题材元素。在众多“快餐式”的消费眼球之作充斥电视荧幕的当下,《大明宫词》经久不衰,就像一缕清风,带给观众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该剧以中国唐朝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从太平公主的角度娓娓道来,叙述了围绕大明宫所发生的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从剧本创作到视听画面都别具一格,从另类的角度诠释了这段恢弘的历史,带有强烈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
一、权力与情感的矛盾交织:悲剧性的主题
作为一部具有现代审美意味的非传统型历史剧,《大明宫词》可谓拓展出一种另类的历史解读方式。创作者并没有违背历史剧的初衷,观众依然可以从电视画面中领略曾经辉煌灿烂的盛唐风采,但单纯地遵照并还原史实已经不再是其主要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试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跳脱出那些脸谱化的传统形象,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用更为大胆与直白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借由每个角色身不由己的命运沉浮来制造并激化戏剧的矛盾冲突,从而突出权力与情感的矛盾主题,并发出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
尽管整部剧主要采用以女性口吻来缓缓叙述的柔婉风格,但以大明宫为背景的故事注定不会是平静的——无情最是帝王家,于是一幕幕冰冷又血腥的故事总是不断上演,又无声地湮没于黑暗宫廷中。剧中无论是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其他角色,都无法挣脱出权力与情感的巨大漩涡。作为公主的太平,从她出生那一刻起,就受到来自大唐上下无尽的礼赞与祝福,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金钱与权力,在她看来也不过尔尔。相较于此,她甚至更希冀一份平凡的幸福,而她一生所不懈努力的,就是对于爱与自由的巨大渴望与无限追求。相对于皇室中的其他成员对于情感的克制与内敛,太平的性格是那样的天真烂漫而不加掩饰,她的情绪热烈而毫无保留,甚至带有一丝顽皮与任性。红尘世间那不经意的一瞥,温文尔雅的薛绍在公主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子,她一生都在渴求着爱,到头来却发现,想得到一份完满的感情竟也成了奢望,当她满怀希望地将心中炽烈的情感交托出去时,却悲哀地意识到竟然没有人可以对此作出回应:她的母亲和哥哥们,为了皇位心生嫌隙甚至骨肉相残;年少时知心的挚友,在权欲的扭曲和生活的重压下也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而她的丈夫和情人们,也因她高贵的身份,或对她敬而远之,或接近她却别有目的。太平公主被她的身份所代表的权力牢牢地禁锢在大唐的顶端,却没有人正视她内心对情感的需求,在目睹了太多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后,她心灰意冷,悲哀而又不甘愿地发出喟叹:“这个世界上,没有爱不好,而太想爱了,反而会令你更失望……”诗意的人生追求在铁的现实面前总显得那样不堪一击,但人却总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这或许正是悲剧产生的根源。[1]在权力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中,实际上也表达出人物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思考。
这部剧的基调沉静华美,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本质——充满浪漫色彩的悲剧。透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目睹了太多的死亡:高贵优雅而理想主义的弘,在与武则天的权利价值取向相悖时,只能无情地被母亲的毒酒所鸩杀;大胆鲁莽,而又野心勃勃的贤,在争权的失败后被贬至异乡,最终郁郁而逝;懦弱善良的显乃至淡泊聪慧的旦,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踏入过权力的中心,仅因为这皇家的身份桎梏,纵使再多不甘愿也逃不过命运的无情扼杀。还有年轻妖媚却在争宠的嫉妒中最终丧失理智的贺兰氏,最后的结局是无声地沉入湖底;以玩弄女人感情为最高乐趣的张易之,对权力的扭曲追求最终让他死于太平决绝的一剑之下……甚至包括太平公主自己,在人生的终点,只有一尺白绫陪伴她消失在大明宫深处,但她的内心充满了平静。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导演最终的目的不是让观众感到徒劳和悲叹,就如太平离去前对人世所发出的最后的感叹:“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始终在考虑,我为什么要选择死亡?我意识到,其实对死亡的渴望一直是我的一种向往。我太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因此它在我眼里完全丧失了美感!我怀抱着出生时的激情步入另外一个世界,我凭直觉感到那是一个更优美的所在……”显然,《大明宫词》让观众在权力与阴谋,成败与功勋的历史平台上,品味着爱情与亲情的生离死别,从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的过程中领略着生命最高、最健全的境界。[2]
二、超越历史:新颖的角色塑造
《大明宫词》作为一部人文化的历史剧,其形式是华丽的,但在厚重的历史外衣掩盖下,其内里透露出的却是现代人文的关怀精神,让观众不仅仅是透过电视荧屏回到那个衣袂飘飘的盛唐时代——在这里历史只是背景,是载体,只有“人”才是中心,一切都为了表现人物而存在。
1、多维呈现的人物性格
本劇导演兼摄影指导曾念平,在谈到对《大明宫词》的创作时说:“唐朝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那种华丽、那种崇高以及人的那种无拘无束和宫廷的极尽奢华,都是我们对唐朝历史认识的结果,也是我们创作这部电视剧所应遵循的出发点。我们怎么表现它?一个是尊重历史,一个是不拘泥于历史。”以往的历史剧在宏大的背景叙事下,往往容易忽略细节和对人物自身情感的刻画,在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上千篇一律,人物一开口必定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大明宫词》却另辟蹊径,跳出了此类题材电视剧的程式化模板,导演对每个人物的内心都进行了深度的发掘,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展现人性的复杂,这对荧幕前的观众来说不失为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单单是品味历史,而是更贴近人物的内心。
对于唐王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来说,武则天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剧中的武则天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大明宫词》演绎出一个与以往影视剧中迥然不同的女皇形象。传统印象中的武则天是充满智慧与威严的女皇,拥有不同常人的胆识与气魄,但在这令人敬畏的身份的背后,她本质上也是一位中国传统的女性,所以她也会表现出其作为妻子与母亲的温柔慈爱,甚至是脆弱与孤独的一面。当情窦初开的太平提出选择薛绍作为自己的丈夫时,尽管明知薛绍已有妻儿,为了满足心爱的女儿的愿望,她不惜使用强权逼迫薛绍接受公主,从而造成女儿一生的悲剧——但当薛绍因为这强迫性质的婚约而痛苦和纠结,报复性地冷落太平时,她愤怒地将他召入宫中并严厉地责问他,即使她带着一贯地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命令式的语气,在这里我们却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深深的关爱之心,也使得武后的形象一下子丰满生动起来。剧中的武则天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女皇,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细腻情感、坚韧性格、才智非凡的脆弱女人,正是这种平常女人的特质使武则天这一角色富有了人性的光彩,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并认同这一形象。[4]
2、超越历史的现代人文关怀
相比起主角那浓墨重彩的形象表现,剧中配角人物的塑造也可说是毫不逊色,每一个角色的刻画都十分精心。导演李少红以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将此类题材中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女性角色作为叙事中心,试图用一种更多元化的角度来对历史做出诠释与解读,从而实现女性角色的自我关照。但剧本并不局限于女性主义,因为在唯美虚幻的影像呈现和舒缓的叙事节奏衬托下,无端的喟叹与感伤就像是无病呻吟,只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追求更加强有力的发声。
在剧中,唐高宗李治在去世前,无数人都围在他的床榻边,李治在无尽病痛的折磨下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作为一个皇帝,他对自己的江山与子民已没有留恋之意,但他还是用仅存的微弱意志亲手指派了大唐的下一任接班人,并谆谆告诫诸位臣子,要尽他们自己的职责。当一切都交代完毕,面对着皇后期待和不舍的目光,李治心中滑过愧疚与感伤,甚至是一丝对往昔两人温情的回忆。但最终他心灰意冷地让众人一道离去了,只将最珍爱的女儿太平留在榻边,而无暇顾及武则天内心的强烈痛苦。最后皇帝在缓慢悠长的《采桑子》的吟诵,和泪眼模糊的太平的注视下,缓缓地将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总结:原谅。多么画龙点睛的一笔!类似这样的戏剧情节,明白地彰显出了创作者的态度,即摒弃冰冷的古典政治化角度,而倾向于更加富有温情的纯粹化的现代情怀的抒发表达,正是这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精神,与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文化精神所共通,产生了奇妙的呼应,也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共鸣。
三、艺术的大胆创新:唯美化的影像风格
近年来,在严肃的历史学界备受冷落的同时,“荧幕上的历史”却不断热播。与传统文字的抽象表述相比,影像是更鲜活的表意符号,声画并茂的表演更富趣味性,也更能吸引观众,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出现契合了观众内心的怀古情结,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和接受心理。[5]《大明宫词》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在于别出心裁的情节设置,更在于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创作者大胆地仿照舞台剧的形式,配合莎士比亚化的对白,并采用移动式的摄影手法,使画面具有流动性,在注重视听美感的同时很好地把握叙事节奏,如诗如画的柔美风格使此剧冠上了“诗剧”的美名。
“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萋萋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芳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诗化的语言将现实的丰富性与心灵的复杂性进行浓缩与重组,不仅增加了内心动作的强度,更能展示思想情感的深度。这种陌生化在形式上给观众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延长了审美的过程,从而增加了作品含蓄蕴籍的意味。[6]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剧中无数次出现的这段皮影,无论是在情人(李治与贺兰)、父女(李治与太平)还是姑侄(太平与李隆基)之间,相同的台词在三段不同背景身份的演绎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竟如同眼前的小舞台和人生的大舞台的对照,在角色手中被操纵的人偶,与人物自身的命运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这段戏词看似是对爱情的叹咏,其实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而传统的皮影戏配合着现代舞台剧般莎士比亚化的台词,不但不令人觉得突兀,反而因这诗化的语言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优美的台词,《大明宫词》中拍摄手法的运用也非常值得称道。无论是光与影的配合使用,华丽的布景设计,独具匠心的音乐编排,甚至每一个人物的服饰和妆容,都非常细致和用心,并随着人物身份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大明宫内的场景显得生动而鲜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唯美华丽的氛围,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同时,创作者大量地吸收和借鉴电影或者舞台剧等多种创作形式来丰富电视剧的内涵,使《大明宫词》在宏大场面的表现上,既有电影的沉稳基调,又兼具戏剧的唯美飘忽之感,充满激情又不失含蓄,擺脱了以往人们对历史剧刻板乏味的印象。
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时代,许多人了解历史的渠道都是通过电视剧这一介质,而不是阅读相对艰涩的史籍资料。作为传播媒介,历史剧就如同一个窗口,反射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如何寻求两者间的沟通和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有众多矛盾,亦有成功的融合,《大明宫词》的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郝吉环.电视诗剧:把生命诗化——兼评电视剧《大明宫词》[J].中国电视,2000:47.
[2]何桂英.历史载体与现代情怀——《大明宫词》的姿态[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1):102.
[3]周金华.精品赏析:《大明宫词》的个性化特点[J].电视研究,2000(6):57.
[4]薛莉.论《大明宫词》中唐代女性唯美的表现与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0(7):135.
[5]孙庆.“荧幕历史”初探——以历史剧为主,兼论历史纪录片、历史讲坛及戏说剧[D].华东师范大学,2013:5.
[6]程淑萍.电视剧《大明宫词》旁白语言艺术浅析[A].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8.
作者简介:吴妤(1992-),女,白族,籍贯:湖南汉寿,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发现:影视艺术与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