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摘要】:在庞大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体系中,戏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中又以美学大师李渔的戏剧理论造诣最高。在本篇论文中我对于中国古代戏剧美学的特点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又将其与现代戏剧艺术加以比较,旨在认清戏曲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审美的关系并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给予建议。
【关键词】:古典戏曲;美学
一、戏曲的定义与美学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认为戏曲也是美学的集成。因为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装饰、演员表演以及舞美,灯光等等许多部分共同达到的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戏曲就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的戏剧艺术。美学大师王国维将戏曲艺术归纳为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说它把歌舞与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南杂剧以前,都是歌就是歌,舞就是舞。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戏曲终于达到了歌舞的完美结合。
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在西方相对应的就是音乐剧与歌舞剧表演,从上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也想把歌舞结合起来,也一直在寻找歌剧与芭蕾舞的契合点,因此音乐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的戏曲通过艺人的总结归纳、创造,形成了一道一道的程式。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程式,比如说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用什么样的笔墨纸砚,都是有讲究的。日本的歌舞剧中,歌舞演员就只负责跳舞,样式太简化、单一、机械。称不上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中国的戏曲中,无论是动作还是声段,唱或念,都要复杂很多,也具有更强的美感。我觉得中国戏曲是最美的艺术,但是也是最难的艺术。因此也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话。因为戏曲里的每个角色都需要琢磨,需要学习,每个角色每个人物之间的气质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千年积累下来的程式很重要,这种程式,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每一门艺术中的规律。其实艺术遵循的就是“无法之法”。遵循艺术的规律,同时进行创作,不局限不束缚,但都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只要掌握了,无论是什么艺术表演形式,无论是哪一行,都可以得心应手。
二、中国古典戏曲的美与生活
我认为,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中的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戏曲是生活的浓缩,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加工创作。所以戏曲的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其实说到底,艺术就是模仿再现生活,即生活就是美,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戏曲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西方戏剧中,有一种模仿学说,主要观点即生活就是美,艺术就是模仿再现生活。应该要逼真地模仿生活,这是艺术的基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在这点上东方和西方都是相通的,比如说“观物取像”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这是艺术的源泉。戏曲流传下来的大多是中国传统道德礼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对人类情感的提炼,由特定的故事特定的人物去表现一些普世价值。而戏曲中所宣传的道德伦理观念则被老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戏曲发挥了教化宣传的作用,教会了老百姓怎么做人。但现在的剧本创作中很多是作者在家中磨出来的,缺少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底蕴,常常为了凸显一个主题去编造情节,结果情节浮夸,经不起细细的推敲和品味,这样的作品在观众心中也是无法造成感动于触动的。
就算是到了现在,在文学创作,剧本创作上依然还是会要求创作者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去体验生活,从实际出发。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剧种,都应该从戏曲中汲取一些营养,把戏曲的人物姿态,那种精雕细琢的功夫用在要塑造的人物身上,人物才能写出典型性,写出精神气。对比中西方在真实性上的区别,西方戏剧在提炼后还是要忠于生活的原来面目,比较写实。而中国的古典美学则讲究摹情、写意,非常注重一个“氣韵”“韵味”“意境”。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对于艺术上的造型要更夸张,更超出生活,高于生活。
三、中国古典戏曲中“美”的特点
在前面我已经提到,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写意”。其实这种美学精神由来已久,从最早的诗经,屈原的《离骚》到汉代的《山海经》以及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对情感进行了艺术上的夸张、变形,都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戏曲文学方面就拿汤显祖为例,有这么一句话说的好,“所谓情之所至,生者能死,死者能生。”因此戏曲表演在这种艺术观的熏陶下在都是有限的舞台上创作,去表现无限的花花世界,生离死别,人情冷暖。在舞台表演中只要能够达到写意的要求,营造出那样的气氛,烘托出那样悲切哀伤感天动地的情感,观众就能够被感动。写意的艺术观可以给戏曲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是写意的,所以我们是以一当十的。过于表面的、没有意义的,对推进剧情影响不大东西都略去,而去刻画局部但是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来刻画事物的全部面貌。在戏曲里,时空是可以超越的,生死也是可以跨越的,因为是艺术,因为有创作,演员走过一个圆场可以代表走了几百里,5个演员就可以代表一个军队。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美皆形式之美。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表情、服装、舞美等综合形式来让观众感受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戏曲的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比如说表现身段有缺陷的人也要有协调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程式、动作在舞台上的美;表现生病也不用蓬头垢面,只需在头上扎一条布就可以表示生病。这些都是写意中特别难去把控的,这不仅仅依靠导演个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依靠演员的表达,甚至是观众的审美倾向于审美层次,也许差那么一个环节,“意境“就会遭到破坏,整出戏的效果就会不好。我深深感到“韵味“这种东西经常是难以言说的,只能用心去体会,一点点的磨,一点点的试探。总而言之,能否抓住观众的心就是最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的意象美。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讲究意象的"形象思维",讲究“神形兼具”。比如在绘画中,画竹子的时候就已经有眼前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之分。眼前之竹就是直观看到的,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是创作的基础;而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心中去体会的竹子的本质,在竹子中加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体悟人生,把那种不屈不折,高风亮节的气节注入竹子这个形象中中,把客观的竹子情意化,融入自己的情感。并不仅仅局限于竹子这个存在本身;而手中之竹则是画家把自己心中所想,利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去表现出来。受古典美学的影响,戏曲的艺术特征也是意象化的,戏曲的剧本也是情生于景,景生于情,我认为古典戏剧剧本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眼看,心想,手写的过程。而在舞台表演中唱、念、坐、打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意象的过程。
戏曲的意象化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去向大自然学习,去从自然中找具象,将具象意象化。比如说传统的“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在戏剧表演中无论坐还是站都要有一定的姿态,都是为了雕塑美,因此演员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练习。虽然戏曲中有各种各样的程式,但程式其实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一种经验与规律,在这种规律的基础上演员可以尽可能的去创造,去发挥。
此外,中国古典戏曲中还有一种严谨的美,一丝不苟的美,中国古典戏剧讲究各个方面的美,音色美、舞蹈美,形体美。唱、念、坐、打都要美。每出戏唱的音色都不同,连念白都需要反复琢磨,反复提炼。中国老一辈的演员们还很注重向戏曲学习,因为古典戏剧中无论是念白还是音色都有韵味。这也是形式上的美。比如,在中国不同的剧种种,咬字、腔调以及绝招都有所区别,这也是地方戏的特色。它可以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但是自己最有特色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改的。在发展中国戏剧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创新不等于改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步,如果乱改,也就破坏了戏曲的形式美。
最后,我认为中国古典戏曲有一种诗化的美,通俗点说就是“诗意”。中国古典戏剧的一个源头就是中国古代民歌,后来出现了《孔雀东南飞》这种长篇敘事诗,诗有了故事性,歌和舞便开始用来演绎故事,这样戏曲就渐渐成型了,而这里面的歌词当然就是诗词了。剧本的文字是诗词赋的,是含有诗意的散文。对白、唱词琅琅上口,也给观众一种审美的享受。
而戏曲的舞台气氛,也应该诗化。戏曲的冷暖、高低、刚柔都要和舞台的节奏一致和谐。同时,戏曲的音乐也应该符合诗化的审美观,音乐应该要和人物的背景、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状态相适应。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除了外部的诗化外,内心的诗化也很重要。如果心理情感不好,外在表现的动作、身段也就很难表现地符合人物感觉。比如哭戏,内心就算真的达到哭点,也要控制住自己真实的情绪,将情绪诗化,跟随剧情发展节奏,哭也要哭出诗意,让动作充分表现心理节奏,这样在心理节奏诗化的同时,动作也随之诗化。"
四、中国古典戏曲的与现代戏剧美的异同
在形式、内容、观念上,中国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既有相同,有所继承,也有所不同,发展变化。
在现代戏剧中,明显呈现出新的戏剧形式,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非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歌舞这种形式。念白,对白明显才是重点,话剧与歌舞剧慢慢的被明显的区别开来,各自所偏重的部分也不同,在场景上并采用新式布景,道具服装也更加精致华丽,音响技术音乐效果更是进步飞快。
在内容上,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在以歌舞形式表现戏剧内容的过程中,有一些固定的规律,固定的程序,具有更强烈的娱乐性,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更虚幻,非写实,在戏剧中爱追求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比如《西厢记》等。
在观念上,现代戏剧观一是把戏剧做宣传某种思想,组织社会,启发民众,传达某种价值观的工具;二是现代戏剧更加具有社会性,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题材大部分来源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生活",描写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会像古典戏剧中特意去追求所谓的"大团圆"结局,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这种具有讽刺现实,悲剧结尾也是现代戏剧中常常出现的。
五、结语
当然,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道德,优秀文化被继承下来的同时,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进步,随着时间被加入更多的时代因素。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古典戏剧中讲究的“气”“神”“韵”这些老祖宗千年实践下来形成的带有古典美学精神的东西是不应该被抛弃的。无论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还是戏剧,这种中国古典的美学都是十分能熏陶人的内心,陶冶人的情操的。也愿我们当代的剧作家和导演们也能具备中国古典美学中这样一种精益求精,斟字酌句,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去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戏剧艺术作品给广大观众们。
参考文献:
[1]麻国钧,《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版(2010-6-1)
[2]张庚,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张庚文录》第5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王国维、郑振铎等,《跟大师读懂古典戏剧》,中国旅游出版社,第1版(2010-9-1)
[4]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作者简介:张罗(1991—),男,回族,籍贯:安徽合肥,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