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金永辉
摘要:新闻语言作为新闻的栽体和物质外壳,必须追求荚的目标,才能达到吸引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亲和性等方面来阐述新闻语言的荚学特质。
关键词:新闻语言;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亲和性
新闻活动,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生产,是一种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新闻的这一美学规定性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就是新闻语言具有审美价值。对新闻语言进行审美,实际上就是看新闻语言能给受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新闻语言是新闻内容的载体,准确、简洁、生动、富有亲和性的新闻语言,往往给受众以色、香、味、声的感染,透射出一种诱人的魅力和引入的磁力,包含着丰富的美学特质。
新闻语言的美学特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性。新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真实性为准则,更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使新闻报道有十足的信息价值的保证。新闻必须真实。耍做到真实,除了新闻内容不能弄虚作假以外,语言必须准确。所谓准确,也就是对事实的性质、程度、空间、时间的叙述、描写时要排除谬误,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新闻语言的准确首先要求选词的准确。同样一个“说”字,我们可以用“声称”、“断言”、“认为”、“叫嚣”、“承认”、“透露”等词替换,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用“建议”、“要求”、“命令”、“恳求”等词,由于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并非纯净的,它延续着过去历史的记忆,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挑选,此外,为了使报道具有”最大限度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记者并未搀杂个人的观点,新闻中常常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所以新闻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对话和引语的准确上,尤其是引语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简明性,新闻要求快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新闻语言不允许罗嗦、堆砌,容不得空話、废话,必须挤掉“水分”,短小精悍。列宁曾告诚文字工作者:“要写得简短些,采用电报文体。”英国文学巨子莎上比亚也曾指出:“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新闻所固有的本质规定性,决定它的语言文字一定要简洁精练。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够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简洁就是美,筒洁是指形式的简洁,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和充实。
新闻语言应当简练。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应该坚决不用两个字。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应当追求这种境界:以最简练的语言来传递最多的信息;力戒下笔万言,洋洋洒洒,而内容空洞。这就要求不使用没有视觉感的形容词,舍弃晦涩的术语、行话、套话和空洞的概念性词语,要让事实说话。有人将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新闻语言要像打电报那样字斟句酌,新闻要写得短而精,让读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知道尽可能多的信息。
生动性。新闻能否吸引入,固然在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但深刻的思想能否明晰地表现出来,感人的事情能否传神地勾勒出来,遣词造句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记者在写作新闻作品时。不仅要心中装着读者,眼中抓着新闻,而且还要讲究一点文采,重视句式和词语的锤炼,增强观察力、洞察力和再现现场场景的能力,把静态的制写成动感的。把枯燥的变成鲜活的。把抽象的转换成直观的,并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需要。尽力把作品写得妙趣橫生、情景交融、兴味盎然,使作品的语言及表达的思想能够越发有力地打动读者。
新闻语言的生动,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所决定的,记者只有深入采访,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充分调动眼、耳、鼻、口、舌、手、脚等多种感觉器官。才能感知、体验、搜集和掌握大量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进而用恰如其分的新闻语言加以表述,也才能使新闻语言在准确、鲜明、具体、简练、通俗的基础上,增强生动性和吸引读者的魅力。新闻报道要“活起来、动起来、深下去”,给读者以动态的美感,就应当多用动词,少用(不是不用)形容词;注重描写;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新闻语言的效能。生动、鲜活的新闻语言使人们未到现场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触其温,如嗅其味,最终达到如临其境之感”,在读者心中产生挥之不去、难以磨灭的印记。
新闻语言的亲和性。新闻是大众传播产品,要有可读性、易读性,必须通俗易懂,亲切感人,照顾到最广泛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在科技新闻和经济新闻中,记者要注意用通俗的新闻语言进行注解、翻译、提炼,要善于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具体的、有明确指向的、大众能够理解的有亲和性的语言。多用大白话。即多使用百姓语言,大众口语。文章在格调上千万不要乏味。要采用一种真诚的、为广大的讲中国话的读者和听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读这种文章,要让读者感觉到你正在他跟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摆脱书生气的字眼,不要让读者感觉你在男口里夸夸其谈地在演说或是在教育别人,
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饱含真挚情意、喷射出火热情感的新闻作品语言,常常能给人以感染力、震撼力,激励和陶冶受众,发挥舆论引导的感召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