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罗斯作品《再见吧,哥伦布》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时间:2024-05-21

于雪茹

摘要:《再见吧,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文中主人公尼尔追求弄化,尼尔姨妈愚蠢可笑,这一切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犹太人在美国遭遇歧视以及美国种族不平等的现象暴露无遗。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歧视;种族不平等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名声和才华为全世界所公认。他的作品也被许多评论家所研究。罗斯被认为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犹太人,因为评论者认为罗斯在其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犹太生活中不光彩的方面。因此,罗斯作品中被公认的主题有: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异化,犹太父子之间的矛盾,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精神危机,甚至犹太父母的愚蠢、可笑等。然而罗斯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也让人深思。通过使用一种崭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我们发现罗斯有很浓的犹太情结。而他的作品也处处渗透着种族隔离的成分。

后殖民主义是指帝国对殖民地的精神奴役,最初指帝国政治策略的变化,后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甚至殖民地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是指对帝国和殖民国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后者对前者的态度的研究。爱德华,赛义德认为后殖民主义批评是对支配性的批判,对受压历史的再审视,其中受压人群包括女性、有色人种、非欧族裔等。他认为意图在作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社会诸种力量形成的,而非是一种简单的作家本人的主观意愿。这就使作者难以与其所在的世界完全脱离。这就要求评论者介入到由前文本、文本和超文本所形成的文化中去。

一、前文本的说明

歷史上的犹太人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历史上的犹太人屡次迁移,曾沦为埃及和巴比伦的奴隶,后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来维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

二、文本分析

罗斯作品《再见吧,哥伦布》讲述的就是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尼尔,克拉格曼是个图书管理员,在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富有的犹太女孩布兰达·帕特金,坠入情网。尼尔怀揣梦想,他向往布兰达一家所代表的财富,一心想跻身美国上流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将布兰达当成了实现自己梦想的阶梯,因此他竭尽全力讨好布兰达一家,包括她的小妹朱丽。然而地位上的悬殊使他们两者之间的交流障碍重重,尼尔常常口是心非,回纽瓦克的念头一直折磨着他。在他和布兰达的性关系被帕特金夫妇发现后,一切都结束了,尼尔冷静的思考了他和布兰达的这段恋情,毅然踏上了返回图书馆上班的列车,

尼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青年,对美国梦充满幻想,布兰达一家所代表的正是尼尔向往的物质文明。当尼尔走进布兰达家里时,里面的金光玉气、豪华奢侈,以及地下室的琳琅满目让他眼花缭乱。这与格拉迪斯姨妈的生活迥然不同。生活对于格拉迪斯姨妈来说,永远都是在处理食品。她的任务就是每天把冰箱塞满食物,然后督促家人把所有的事物消灭干净。而眼前的一切让尼尔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哥伦布,在飘向一个神奇的新世界。布兰达是他与这个世界唯一联系,抓住了布兰达,尼尔认为他就与这个新世界不远了。因此,他不顾格拉迪斯姨妈的阻拦,带上衣物住到了布兰达家里。然而,他与布兰达家人之间的不协调无处不在。饭桌上的气氛牵强冷漠,布兰达的小妹朱丽蛮横任性,布兰达的母亲对尼尔极度礼貌,特意问起尼尔住在哪里,纽瓦克这个不光彩的犹太聚居区让尼尔耿耿于怀,而布兰达的父亲说话毫无章法,吃的极多而且吃相狼狈,在他的眼中,尼尔吃的就跟猫一样少。这些看上去似乎轻描淡写的差异,注定了尼尔与布兰达一家的不和谐。尼尔一直对布兰达母亲认为他居住在纽瓦克无法释怀,对朱丽的蛮横无礼一直心存厌恶,他的形象习惯也与布兰达父亲格格不入,但他却一直住在那里。假期结束了,他和布兰达的性关系被发现了,尼尔的第一反应是追究布兰达,自己丝毫不承担责任。他心里压抑太久的情绪爆发了,在做好了离开的准备之后,尼尔只是需要一个借口。性关系的暴露使尼尔绐了自己一个充足的理由来结束这段荒唐的夏日之恋。小说的结尾,尼尔在登上返回纽瓦克的班车时思考道:如果当时布兰达不是拥有这样条件的布兰达,我还会爱她么?这个尼尔问自己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尼尔这个拥有美国梦情结的犹太青年,他最初对布兰达的积极主动也是他对生活的积极主动。就象他不想被布兰达的母亲提醒他住在纽瓦克一样,他不被人定格为生活在纽瓦克的犹太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试图忘记纽瓦克和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菲利普罗斯的异化主题在此体现出来,然而异化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心酸。犹太人作为一个新移民群体,他们来到美国的起因就是美国政策的宽容、和美国梦的吸引。尼尔对于纽瓦克和犹太身份的回避,说明在美国这两个名词是不受欢迎的字眼,对于尼尔来说,只有忘了纽瓦克和犹太人,才有机会真正倣回犹太人。因此他急急地离开纽瓦克和格拉迪斯姨妈去找布兰达。布兰达一家也是犹太人,是忘却了纽瓦克和犹太身份的犹太人。从他们身上,尼尔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遗憾的是。尼尔身上的犹太情结太浓,他看不顺眼布兰达一家,经过思考后,他又不想成为他们了。尼尔只是众多犹太移民中的一员。这种不了了之的寻梦结果,是美国这个宣扬种族平等的国度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

格拉迪斯姨妈代表了尼尔的父母,她是罗斯笔下的第一代犹太移民。经过几次与尼尔对话,她的形象渐渐清晰。作为一个长辈,她对尼尔有着很深的爱。她不辞辛苦照顾尼尔的衣食起居,无法容忍尼尔的离开。当尼尔告诉她,他要拜访的一家犹太人住在矮山时,格拉迪斯姨妈说:“犹太人什么时候开始住在矮山了?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犹太人,相信我。”在格拉迪斯姨妈看来,犹太人一直属于纽瓦克,离开了纽瓦克的犹太人就不再是真正的犹太人了。这也是她担心尼尔离开的原因,犹太人总是与纽瓦克联系在一起,离开了纽瓦克的犹太人永远不会再提纽瓦克。作为第一代犹太移民,格拉迪斯姨妈来到美国不仅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场所,也是为了得到适合发展的机会。没有人愿意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永远生活在贫民窟中,格拉迪斯姨妈却再三阻拦尼尔哪怕短短一个星期的离开,因为她害怕尼尔为了离开纽瓦克而忘记犹太身份。犹太人和美国梦,这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情况下,格拉迪斯姨妈选择前者,透过小说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历经千年流亡而不灭的原因。然而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追寻美国梦的不能是犹太人呢?这可能也是罗斯想要我们透过文本本身思考的问题。

三、超本文的升华

小说的标题《再见吧,哥伦布》也有很深的寓意。无论是格拉迪斯姨妈代表的第一代犹太人还是尼尔代表的第二代犹太人,最初对美国的感觉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渴望这种发现能给自己带来财富和地位。而美国也像西班牙女王一样向他们允诺了一切,后来二者都食言了。哥伦布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和地位。反而险遭杀身之祸。格拉迪斯姨妈和尼尔一番尝试之后,险些丢掉了自我。不同的是,哥伦布到最后也没有醒悟,而尼尔却及时做出了选择,踏上了返回纽瓦克的班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和人权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基于这种背景下的作品一定带有时代的痕迹。而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美国犹太人,他的作品不可能偏离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种族背景。<再见吧,哥伦布)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也是对犹太人在美国的处境的再审视。“再见吧,哥伦布”是主人公尼尔在小说结尾作出的决定,也是罗斯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呼声,敲响了美国种族歧视的警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