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赵丽丽 谢伟军
摘要: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主人公的被“看不见”其主要原因是黑人群体的盲目和白人社会的种族偏见,二者都有意避免看清事实,面对真相。本文的目的是解析小说《看不见的人》妁标题所蕴涵的双重涵义及对现代人追寻自我的启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看不见;盲目;双重涵义;启示。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这一时期正处于美国民权运动的前夜,打破种族隔离,争取种族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出现正好适应时代的需要,埃里森在小说中不仅及时剖析了普通黑人所处的困境:即被歧视和被视而不见的生活状态,并指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不仅在于白入主流社会的种族优越感和其固有的种族偏见,更在于黑人社会对自身认识的无知和盲目。黑人只有通过自身的觉醒和抗争在主流社会中争得自己的话语权,让主流社会听见自己的声音,才能使自己被“看得见”,从而受到应有的尊重,享有合法的权利。同时白入主流社会也只有拋弃种族偏见,废除种族歧视,尊重黑人群体对美国经济文化所做的贡献,才能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也正是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标题所蕴涵的双重含义。本文将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从文本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的标题所蕴涵的双重含义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一、主观上的“看不见”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黑人,从小循规蹈矩,小心翼翼,是一位让各方面都很满意的“乖学生”,他对白人社会的谦卑和服从使他获得了一个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他带一位白人捐助者看了他不该看到的一家黑人之后,得罪了校方,被迫离开大学,来到纽约,他带着校长的推荐信,虔诚地寻求工作,最后才知道校长的“推荐信”根本就是要置他于死地,校长根本不希望他能挣钱回去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黑人组织“兄弟会”,但是最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兄弟会”的代言工具,即便在这个黑人组织中他仍然是一个“看不见的人”。主人公最后躲进一个地下储藏室,烧掉了他的身份证件和“兄弟会”颁发的各种小册于。他曾经不加批判的接受这些小册子宣扬的内容。
主人公在经历了从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纽约大都市,从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到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从受人使唤到彻底独立的漫长成长历程之后,他所获得的重要感受是他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别人接受自己、了解自己,必须首先自己对自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之前他所遭受的种种屈辱、妥协、退让也正是源于他对自身处境认识的盲目和无知,小说的主人公最后要暂时脱离喧嚣的城市,用1369盏灯来照亮他居住的地下室,这正是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开端。
伯纳德.W.贝尔认为埃里森正是巧妙地运用了眼睛的象征,形成了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的矛盾和共鸣,他说:“在向外看待其他人和他们硬性认定自己之前,一个人必须首先眼睛向内,找到自己存在的核心——种历史遗产和成就的产物,”也就是说黑人只有有意识地发掘“黑人性”,构建自己独特的“声音”,首先在主观上积极营造自己的“可视”氛围,从而在客观上才有可能打破被看不见的命运。现代社会随着媒体网络的飞速发展,每一个个体似乎都可以找到展示个性和追求自我的平台,但同时现代社会的网络和媒体却又像一个巨大的泡沫,让人们在短暂的眩晕之后陷入更大的虚无。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和信仰的缺失,使现代人的追求和努力缺少了一份自信和动力,大多数人只能在现实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如果当代人能够像《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那样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状况,或许可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二、客观上的“看不见”
“看不见”的另一层涵义是指白人主流社会有意无意地对黑人群体的漠视而造成的自身的短视。黑人在白人眼里是看不见的人,根本原因是白人不愿意去“看他们”,即不愿意去认识他们,承认他们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常常责骂黑人设有责任感。尽管“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早就写入了美国的宪法,但长期以来“人人生而平等”只是白人享有的特权。在《论北美蛮族》一文中,美国开国元老本杰明,富兰克林以他开阔的胸襟,讽刺嘲笑了白人自以为是、狭隘自私的行为。白人把自己的所谓“文明”强加给土著入。殊不知在土著人眼里,他们是没有涵养、不讲义气、不可思议的人种。富兰克林对白人狭隘种族主义的嘲讽,也正是埃里森对白人主流文化的批评,白入主流文化只有重新审视黑人所创造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以开阔的眼界从各民族文化中吸取优秀成分才是文化进步的出路,也是真正解决种族冲突和矛盾的唯一出路。
杜波依斯在《黑人的灵魂》中曾说,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抗争的历史,他们“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人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他不想使美国非洲化,因为美国要教给世界和非洲的太多了。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水中。他也不想去漂白他的黑人灵魂,因为他知道,黑人的血对世界有启示意义。他仅仅希望:一个人既是一个黑人,又能是一个美国人,不受同胞的诅咒和唾弃;不让机会之门当着他的面粗暴地关上”。
正如“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家理查德,赖特在他的《土生子》中讲述了一个用暴力来自卫,用暴力来争取自己的权利的黑人青年比格是怎样诞生的,埃里森也在民权运动的前夜讲述了一个从盲目服从到独立自主,从“冬眠”到觉醒的黑人青年的成长过程。《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青年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的困境虽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作为黑人的事实,但小说讲述的时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杀伤力和毁灭性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对人类文明的幻灭感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现代社会局部地区的战争以及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使人们依然普遍缺乏安全感,席卷全球的流行疾病和金融危机让人们觉得未来的生活变幻莫测,这种极大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普通人所能把握的范围,而在现实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面前,普通人所发出的声音和所做的努力都显得极其微不足道,只有社会机制本身得到调节和改善,普通人才可能实现从精神到物质的真正的独立自主。
三、“看不见的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因此小说标题“看不见的人”不仅语义双关,暗示黑人及其所处的环境的真实状态,而且也隐喻现代人在现代商业文明社会中的尴尬状态和普遍困境,即全球化的商业文明社会的无限扩大和膨胀所造成的以人为个体的不断异化和剥离。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随着网络媒体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困境将不断加剧,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加尖锐,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如何协调其社会功能,减少对个体的压抑和控制,个体如何适应环境。增强个人意识,对抗大系统机构的垄断和控制,从而建立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和个人所应追求的共同目标。《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所蕴涵的丰富主题和象征意义对当代社会既是启示也是警钟,对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我们有很深的警示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