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隐喻理解中意象元素的心理建构模式

时间:2024-05-21

摘要:隐喻理解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认知主体在处理隐喻时存在着对隐喻单位的意象元素进行意象构建一意象解构一重构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隐喻理解;意象元素;解构;重构

1引言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从早期的文学或修辞学研究进入到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哲学、社会学、语言病理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并不断走向细化和深化,在隐喻与语言教学的研究中,隐喻理解是研究者关心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对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中的意象建构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2意象与语言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兰盖克(2003:110-112,引自张维鼎,2007:18)认为意象是“人在心里想象出来的形象,心理想象是人认识世界很重要的方面。事实上,想象力是人在感官刺激消失了的情况下能产生出感官知觉的能力。”人类用类分和联想两种主要方式来感知和认识物质世界,前者是人对整体世界的人为分解,后者是人对分解后的世界的重新组合、加工。意象是在分解与重组的思维活动中诞生的人类联想思维的产物。同时联想是人类形成意象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即“取象”活动。人们常用的两种取象方式:比类取象,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类比而获得的意象。即类比意象;抽象则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是通过观察、分析提取出概括的因素来形成格式塔意象。意象产生和发展的想象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意象思维方式。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一套符号系统。语言又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囿于人类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意象是对人类的间接的、不完整的真实意图表达的补充、完形和丰富的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认知概念范畴及其组合进行言词形式标示而形成的编码系统,“各类认识范畴之复合和组合就会形成层级性的认知范畴网络系统并且表现为语言的语义/句法系统(Ungerer,2001:36-40引自张维鼎,2007:17)。”

3意象与关联

基于不同的认知感受和不同的认知视角,人们对同一物象会进行迥然不同的意象表达。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这些诗句折射出的不仅是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积极思考的理性光辉,同时也体现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相似性”(张维鼎,2007:19)。认知相似性不仅能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本体的本质特性,形成说话人的新鲜隐喻和听话人固化隐喻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能够加速、加深我们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理解,有效突破交际中的认知焦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相似性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关联性。关联论认为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共享的信息资源和共同信念构成。成功的交际是基于交际双方有效的信息沟通而产生认同感及心理共鸣。隐喻的理解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我们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语境是一个以认知主体为核心,以文本为主要背景,以认知主体自身知识为基本框架,以联想为主线的动态的、与文本语境同生共变的、渐趋完善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意象构建过程。

Laekoff&Johnson;的隐喻认知理论主要强调了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我们认为,在隐喻理解的过程中,除了存在“学习者将句段篇章中核心喻词的部分语义特征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并得到适当匹配的心理过程(雷宏友,2008:105)”外,还存在学习者对隐喻单位进行意象元素解构和重构的心理过程。“原型理论认为,认知概念范畴的成分中存在着来自于感知的意象成分{Lappin,2001:539-560引自张维鼎,2007:18):这种非言语性的意象成分极大地帮助人们意识到认知概念的典型条件,达到‘立象以尽意的认知功能(张维鼎,2007:18)”。这些意象元素源自学习者自身的社会实践恬动中的知识积累,是他们在处理隐喻单位的理解时进行意象元素解构和意象重构的基本素材。

4隐喻意象的解构和重构

针对同一隐喻单位,学习者的意象解构和意象重构是多维的和富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这是与个人的知识框架、认知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的。例如:

(1)His presence at the birthday party was a skeleton at the feast/陆谷孙,2003:1748~,a skeleton at the feast原指宴席上的骷髅。在古埃及,人们在重大的宴会上要放一具骷髅的传统,籍此以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不要忘记苦难和死亡。后来引申为令人扫兴的人或物。

对于例(1)中的核心喻词askeleton8tthefeast的理解,学习者会形成这样的意象:热闹的宴会上,一具不合时宜骷髅摆放在与会者的面前,看着让人很不舒服。对于这一隐喻单位的理解,学习者不仅有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投射,语义特征的过滤等认知过程,而且存在对隐喻单位a skeleton at thefeast所蕴含的意象元素进行构建、解构和重构的思维过程,以形成与文本相匹配的意象,进而完成对句子的理解。因此,整个句子的理解过程应包括(1)认知主体的意象元素构建:学习者对skeleton,feast,his oresenee,birthdav party等意象元素进行基于自身知识背景和知识框架的语义分析,从而构建出核心喻词a skeleton at the foast和文本背景his presenceat the birthday party两个不同的意象。这些具有个人情结的意象构建是为完成隐喻单位理解而进行的意象解构的前期素材;(2)意象元素的解构过程:学习者对在意象构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喻词意象和文本背景意象进行多维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解构,这些解构后获得的意象又是意象重构的基本素材。(3)意象元素的重构过程:学习者对解构的心理意象、语义单位等基本素材进行基于自身知识框架、符合文本背景、語言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意义映射、匹配、重组,过滤、检验等心理活动,从而完成对隐喻单位的理解。

由于隐喻理解模式在学习者心中所唤起的不仅是隐喻单位的孤立的、只反映语义成分的意象,而且是显示隐喻单位自身事物内部各种表层与深层潜在关系的意象图式,这种意象图式常引导学习者去认识该单位本体概念、喻体概念以及各种深层内在的不可见关系。例如;

(2)Severe brain damage turned him into a vegetable,

(3)I never saw her but from dl accounts she was actually acabbage,(4)Dad is trying to penuade Jim by dangling the carrot ofhig-her allowance

“vegetab”被用来指遭受了大脑损伤后无法思维或活动的人。这是因为植物有生命,也能生长。但不具有人的智力。cabbage也是一种蔬菜,和vegetable在语义上存在上下义关系。如果学习者理解例(2)中的aveget8blc,那么例(3)中的a cabbage与a vegetablC的语义关系就可能帮助学习者实现对该隐喻单位的理解。但这个规律区不适用于例(4),虽然carrot也和cabbage一样,是vegetable的一个下义词。

所以,隐喻理解中的意象解构和重构是一个倚重文本背景和认知主体自身知识框架,认知主体对其在理解中产生的意象碎片不断加工整理,不断自我否定——肯定——否定,进而逐渐清晰明朗的一个认知过程。

5结语

在隐喻理解中,认知主体不仅仅对核心喻词进行语义的映射、匹配和语义过滤,同时还存在对始源域的意象进行意象元素的构建、解构和重构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自身的认知语境下首先对核心喻词和文本背景进行意象构建,然后对已构建的意象进行解构,最后再进行意象的重构,以使所构成的意象与认知语境的元素重合或吻合。所以,隐喻理解是一个意象构建一解构一重构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果受认知语境、个人知识框架的干预很大。所以,外语学习中的隐喻理解是一个学习者的诸多智力因素参与的系统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