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各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时间:2024-05-21

美国

——既能取得学分又可进企业实习的制度

美国大学毕业时间为5月份,但许多学生或上研究生院,或毕业后一两年都悠闲地出去旅行,丝毫没有拼命地急着就业的气氛。

希望就业的学生从毕业那年的3月份开始,就要在大学的就业商谈室经常露面,查阅企业的招聘广告,参加校园内由企业主办的早餐会,选择企业,之后,寄上包括履历书、成绩表在内的求职信件。企业从这些信件中挑选学生,经过面试后再决定是否录用。

除公务员以外,就业考查都是面试,所以并不举行统一考试。

学生如有门路,就能得到面试的机会并有助于做出是否就业的决定。所以都找熟人、朋友或亲戚介绍,这种情况在美国比比皆是。

在美国的就业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实习制度。毕业前一年的半年内,学生可以在自己所向往就业的机关或希望就业的企业里实习。虽然实习期间没有薪金,但照样可以拿到大学学分。

暑假3个月拿不到学分,但有的企业付工资。学生通过这种实习制度,有的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有利于就业。

最受学生欢迎的企业,在文科方面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理科方面是情报通讯等尖端技术部门。

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有许多得到企业的招聘书,从毕业前一年的秋季开始由学校推荐,进行个别面试。

——日驻华盛顿记者高成田

英国

——企业举办晚餐会测试学生社交能力

在没有就业协定约束的英国,大学生的求职活动约从毕业(每年6月份)前一年就开始了。因为在校年限为3年,所以过了第一学年的暑假后,第二学年期末到第三学年的开学期间就要开始活动。

首先去各大学的就业部(就业咨询部)。在那儿,备有各企业概况介绍的小册子、录像、以及招聘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并接受在职人员的指导。在这期间,还可以去参观自己向往的公司。

企业的招聘考试在当年夏季到次年春季进行。到了二、三月份,招聘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企业人事部的人员到各大学物色人选,并在附近宾馆举办企业概况介绍会及第一次面试。

最后面试大约在此后1个月内,是在各企业的办公室内分组进行。有时也在晚餐会上测试学生的社交能力。除了公务员等特别职业外,一般没有笔试。询问学生成绩、在校内俱乐部的活动情况,以及人品道德等是英国的一贯做法。

学生力争的工作单位是驻伦敦的国际金融机构。在这儿,以日本为首的外国金融机关,薪金高,雇用者人数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在高失业率的背景下,连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找不到自己所向往的工作。虽说这样,但留在学校不走的例子几乎寻找不到。有的打短工,有的继续勤工俭学,也有悠然自在地去海外旅游的。人们普遍认为:象这种先在社会上体验生活,对来年参加企业的招聘考试将是有益的。

——日驻伦敦记者尾身

新加波

——使用植字机多方发信函

偶然到新加波国立大学的“就业图书室”去参观,遇到了1987年春季从数学系毕业的两位女大学生,她们都在埋头翻阅《求职信函的写法》一书。

这两人毕业以后,求助于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分别到20多个公司去应聘,但总是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就决定扩大求职范围。

在这个国家,大企业屈指可数,一旦在大企业就业,就能够得到比一般企业更丰厚的收入,而且常常可以改换工作。象日本那样统一考试、定期进入企业的情况几乎没有。在新加坡,求职一般是找门路,或求助于招聘广告而前去应聘。

她们考虑的新求职手段是求助电话号码簿,试着向各企业发出求职信函。给100个企业写信,总会有一个公司回信说“OK”的吧。

在这种求职战中,最重要的是求职信。

她们笑着说:“先打好底稿,然后把它输入植字机。以后根据各个企业的要求再稍作改动。”

虽说新加坡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1987年大学生的就业还是很紧张。据大学校方说,1987年春季毕业的4000人中,大约有一半人的工作还没定下来。

幸亏这个国家小学校的传统考试非常严格,所以家庭教师有一定的需求量。

许多早已毕业的大学生,现在仍一边当着家庭教师,一边不断地向企业发信函,要求接受面试。

——日驻新加坡记者吉村

苏联

——企业根据实习情况和学生订就业合同

“订就业合同的方式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这虽是很早以前就已开始实行,但在进行改革中,这种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国立莫斯科大学的多布列尼柯夫副校长(人文系负责人)对苏联就业情况问题作了以上的回答。例如: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在特别计划的基础上,分别被分到苏联塔斯社、国家电视台、新闻通讯社等企业。然后在毕业之前大约有4次作为实习到现场去工作,每次一个月左右。这期间决定今后是否长期被录用。“通过实习,企业鉴定学生的能力。”

就业窗口是各校成立的委员会。委员会由院长、系主任、校方的共产党和共青团的代表组成。学生向这个委员会讲明自己的志愿、家庭情况。在有自己愿去的企业的干部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跟这个委员会见两次面,然后决定就业单位,所以没有笔试。而且,从法律上来说,苏联保障所有毕业生都有工作,就业率为100%。

但并不是都能按毕业生本人的志愿分到工作。多布列尼柯夫副校长还说道:“国家的人材分配计划也是毕业生就业分配时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有义务在最初分配的单位工作3年。3年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自由地调换工作。

——日驻莫斯科记者新妻

(摘自《编译参考》)

(题图:崔友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