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张纯武
互文,是古今汉语中常见的语言手段。在叙述、描写性质的诗文中,它能铺写画面,勾勒场景;在议论、说理性质的诗文中,它能深化句意,增强语势。了解它,掌握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词、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提高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例如: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①是吴均描写富春江江水形态的丽言妙语。两句的意思是:“急流直泻,好象飞驶的快箭,猛浪腾空,如同速奔的快马。”这两句,在高度夸张和恰当比喻的基础上,加上“甚”和“若”互文的运用,就将江水的流速非凡地形象化了。它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奇伟壮观、绚烂多姿的自然图画,实在令人神往!例②,本来“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可以在一起说,“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也可以在一起讲,可是作者分成两处落笔,用互文来写,不仅使诗句显得精美,有节奏感,而且使语调气势雄浑,诗句的含义也更加深化了。
互文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互文见义。即在行文中,为了加强诗词、文章的艺术性,上下文中各省略一些字、词,让它们彼此间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叫“异义互补,合而见义”。
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这句诗是两层意思,前一层“烟笼寒水”,省去了“月”;后一层“月笼沙”,省去了“烟”。合起来说,就是“烟月笼罩在寒水和沙丘上”。
这一类互文的特点,是把一个本来可以在一起说的词(或一个意思),特意拆开,分别在上下文中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使句型整齐,文词铿锵。
第二类,是互文同义。或叫同义互见。即在一个句子或两个、以至两个以上句子中的对应的位置上用上同义词语加以表达。这既可避免文中词语的重复,又可增强文句的艺术效果。上面例①中的“甚”和“若”,例②中的“略输”和“稍逊”、“文采”和“风骚”都是互文同义。
第二类互文和第一类互文的结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上下文中词语的省略,而是上下文中词语的增加。了解、掌握这类互文的特点,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文中的语意和语气,而且可以增进我们熟练地使用同义词的能力。
汉语中的互文出现很早,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就相当成功地运用了互文语词,如《魏风·伐檀》“河之干”、“河之侧”“河之漘”中的“干、侧、漘”;“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中的“廛、亿、囷”就是同义互文的应用。直到今天,我们现代汉语中,互文仍是构词成句的有效手段。如“家喻户晓”、“海枯石烂”、“抚今追昔”、“左顾右盼”、“娇生惯养”、“调兵遣将”等等。它们在表情达意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研究互文这一遣词造句的手段,并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它,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摘自《光明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