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张演生
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发明。那时的伞称作“盖”、“繖”(“伞”的异体字)等。
关于伞的起源,我国古籍中有这么几种说法:一说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士卒们在烈日下进军,纷纷摘来荷叶,顶在头上遮阳。统军王者自然不便于也把荷叶顶在头上,就令能工巧匠按照荷叶骨架的样式,在行军道上,每隔十里建一小亭,供王者驻车,休息避署。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十里一息的做法已难以适应需要,于是有人就在车上制作了一种固定的木制伞盖,随着战车进退。以后工匠们又把固定不变的伞盖的骨架改革成可张可收的活动骨架,这就是最初的伞。另一种说法,当年黄帝统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五彩祥云罩于黄帝头顶,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人们认为“盖”一样的东西保护了黄帝,故而作华盖。
我国古代的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用丝帛制造的,价格昂贵,所以只能由帝王和达官贵人专享。随着封建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伞的用料、色泽、尺寸往往是区分官职大小、地位尊卑的一种标志,亦即是荣耀和权力的象征。
伞至民间,是唐代以后的事。其时,对百姓用伞,朝廷仍有限制,规定只能用纸伞。到了北宋时代,一种绿油纸伞就象折扇、绢扇一样,成为民间使用的生活用品,也是时髦的装饰品。宋真宗赵恒曾下令民间禁用布帛伞。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仍禁民间使用罗绢伞。直至清朝以来,民间用伞才比较随便起来。近代的民用伞,如黑布伞、桐油布伞、油纸伞等,至民国初年,已是体形轻巧,撑合自如,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传说中国古代发明的骨架能够张合的伞,最先传到埃及和巴比伦王国。当时,埃及王把中国的这种伞当作一种珍宝,以炫耀自己的高贵。有一次,埃及王去外地巡游,突然一阵蛙雨从天而降,大大小小的青蛙劈头盖脸地砸在埃及王身上,弄脏了衣服。侍者急中生智,连忙将中国伞撑在埃及王的头顶上,才为埃及王解了围。从此,埃及王越发把中国伞视作护身宝,出外巡行无时无刻不带在身边。
在缅甸,白色的伞只有国王和神圣的白象才能享用。国王除了有其他头衔以外,还自称是“巨伞君王”。在欧洲,是希腊人率先仿效东方人的做法,用伞遮阳。古罗马人进而把阳伞改成雨伞,来遮挡雨点,使阳伞有了新的用途和含义。到了中世纪,伞忽然又变成宗教权力的象征。罗马教皇当年所用的伞,伞面上装饰着鲜红和金灿灿的羽毛,伞把上刻着金色的天使雕像,华美至极。也是在中世纪,由于欧洲封建贵族骑士长期混战,战马盘旋,刀矛相向,王公们的仪仗逐渐被刀马取代,雨伞作为一种奇特的仪仗,在欧洲大地销声匿迹。
18世纪,伞再度传入欧洲。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一位名叫乔纳斯·汉威的英国人到中国旅行,带回一把中国伞,准备介绍给英国人使用,可是当他撑起伞上街时,人们却纷纷指责他“藐视下雨这个天意,因为上帝降雨显然就是为了把人淋湿。”一些人向他投掷石子,马车夫们也用粗鲁的话谩骂汉威。因为他们担心汉威用伞的行动影响到其他男人,以后下雨天,没有人乘马车了。汉威对此置之不理,摆出毫不在乎的样子。后来,数以万计的英国男子仿效汉威,于是伞成为男女用的遮雨工具和时髦的摆设,成为妇女手上晴雨都不可少的法宝。英国人赢得了“伞的王国”的称号。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曾经赠送一位苏丹一把价值15000美元的伞作为礼品;而她也收到过加尼特·沃尔斯爵士1874年从一位非洲国王那里缴获的一把伞。那把伞有42根伞骨,周围长达22英尺。
当今,小小的伞,久经历史的考验后,族丁兴旺,日益繁盛,法国人的无柄伞、美国人的夜光伞、日本人的收音机伞、克格勃的杀人伞,以及香味伞、盲人用伞、防暴催泪伞……尤其令人觉得有趣而怪异的是这样一把伞——
1980年,美国佛蒙特州一个占地面积仅880英亩的威努士基小城制造了一把巨“伞”,这把“伞”是一个巨型的太阳能设施,中心最高处距地面67米,张开来硕大无比。此“伞”的材料是泡沫有机玻璃,伞架是金属制成的呈经纬状的骨架,上面有60根匀布其间的尼龙绳串着的面。绳的下端绕于电动机上。电机启动,便可随意收放伞面。由于有了这把“伞”,威努士基城变成了自由控制气温的城市,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招致了众多的游客,前来一睹巨伞风采。伞为该城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摘自《科学之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