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弄潮儿断想

时间:2024-05-21

九百多年前,杭州郡守蔡襄在一张告示中写道:“斗牛之分,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

海宁潮是蔚为壮观的,更令人赞叹的是那“弄潮之戏”。据史料记载,从前,每到8月18日这一天,夹岸数里,人潮与江涛共相争涌,但见舟人渔子,当大潮东来之际,偏向滚滚的潮头扑去,与惊涛搏斗一番。情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云:“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从苏辙“少年争作弄潮游”的赞美诗句,到鲁迅对“且于涛头立”的“弄潮儿”的颂扬之词,无不使人浮想联翩,感慨系之。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凡为社会、为人类建立了卓著功勋的志士仁人,哪个不是“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时代弄潮儿?!

今日“弄潮儿”面对着的,不是当年的海宁潮,而是在“开放的宇宙”里席卷每一个角落的“信息流”。

看一看一个“新发明”的教训吧!上海有一家保温瓶厂,拿以镁代银当新发明,花几年功夫搞“技术攻关”。成功了,要去申报发明奖。可是,情报所的同志告诉他们,早在50多年前,即1929年,英国就有一家公司取得了这个工艺的专利。这个事例不是可以说明,信息不灵通,失来“信息动力”,将会大闹笑话吗?

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过“孤寂的生活”,脱离了信息流,失去“信息的动力”,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无水、无粮、无舵、无桨的孤舟,怎能指望达到向往的彼岸?

《说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甘茂到秦国去,渡黄河时,船夫对他说:“你连河都不能过去还能做国王的说客吗?”甘茂说:“骏马一日能行千里,把它放在宫里扑鼠,还不如小猫,著名铸剑家干将做的宝剑很锋利,木匠用它做活,还赶不上斧子。撑船我不如你,但要运用口才说服国王你就不如我。”这个故事说明,人类社会的分工,使在各种岗位上的人都发挥着各自的特长,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里是不可相互代替的。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人人都有当“弄潮儿”的机会,人人都拥有成才的肥沃土壤,只要你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欧美国家长期流传着一句谚语:“不懂经济学的工程师,只能算半个工程师。”美国麻雀理工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但在它的斯倍管理学院里,却开设了多门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两个学位:工程技术学位和管理学位。这样的人才被称为“拿金色护照的人”,很受欢迎。这正反映了信息社会对“通才”的需求。

“通才”的目标需要培养“通才”的方法作为桥梁。“纵”的方面的读书(比如说读历史,攻专业),我们一些求知者比较重视,然而比较起来,“横”的方面的读书,即学习、探求当代科学的新知识,就显得薄弱一些。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交叉渗透中,整个体系犹如一张正在编织的大网的“网模式”,传统的学科界限正在消失,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探求知识的触觉,如果只盯着“纵”向不动,不向“横”向伸展,几年一过,知识越加陈旧,对新信息也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20世纪初,有一次,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逊主持剑桥大学的一个遴选委员会。会上,有人推荐某某人,说“他德高望重”;又有人推荐某某人,说“他学问渊博”;还有人推荐某某人,说“他每发表一篇论文,就结束了一个整体的研究方向”。汤姆逊听后说:“这些人都很好,都很重要,可是他们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人。”

看看我国东汉时的胡广和唐朝的李善二人吧。胡广字伯始,当时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说,意思是讲胡广其人记忆力极强,熟悉所有的典章;至于李善,则曾为《昭明文选》作注,知识也很丰富。可是,他们并没有创造和新的发现,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

“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这是法国目前的一句流行口号。因此,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对中国科技大学学生说:“你们的聪明在什么时候被发现,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是要会提出问题。”

创造性是丰富多彩的,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韦钰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认为搞数理化才会有创造,不重视企业型人才培养。其实,创造型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型的,一种是企业型的。企业型人才更需要社会经验和组织能力。美国洛克菲勒大财团就爱找企业型的人当经理。”我国经济要走向世界经济,就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全球观点的企业型人才。

(孟曹根据《信息流与弄潮儿》一书摘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