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尤 欣
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仪式上,发生了一件趣事:该年度三位得奖者中,美国的格拉肖和温伯格竟是康乃尔大学尖子班的同学。不仅如此,他们还是纽约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的同班同学。在这个班里昔日年轻活泼的中学生,如今已成为各方面的栋梁之才。单单在物理学领域就出了八位博士,他们之中除了格拉肖和温伯格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外,还有范伯格、格林伯格等六位成了专家教授。
为什么这个班能出如此众多的科技英才呢?
“共生效应”
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创立于1938年。它对学生的挑选非常严格,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尽管入学考试极为严格,但这所中学还是吸引了一大批有科学天赋的少年前去应试。它凭的是该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回忆道:“那里有许多优秀的教师,……由于学生也是出色的,因而课程可以在比其他学校高的水准上教授。”范伯格在入学前就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进了这所中学后他发现,和他一样爱好物理,象他一样聪敏的不乏其人。在范伯格当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主任后,他还不无感慨地说:“进布朗克斯中学,并遇到这样一些同伴,这对我的物理学生涯的影响比后来进大学所受影响还要大。”温伯格也认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点取决于你与谁一起上学。这里有一种‘共生效应。”
看来布朗克斯中学把这些科学少年放在一起培养,确是成功之举。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共同目标,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学习风气,为这些科学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力在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得到良好的开发,从而打下了日后成才的基础,这大概就是温伯格所说的“共生效应”吧。
学有余地
布朗克斯中学虽然高水平地向学生授课,但是,并没有用沉重的功课负担来束缚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仍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一些大学课程。
例如,学校未曾开设过微积分课程,但是,有些学生自学了这一课程,并相互讲解自己已弄懂的内容。格林伯格就是从一个叫洪登的同学那里学习微积分的,洪登很有数学天才,后来成了一位经济学家。格林伯格回忆到他初次接触微积分时,十分感叹自己过去怎么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重要的知识存在。
布朗克斯中学的学生们,在课余除了钻研书本上的学问之外,还自己动手做东西。这些年轻人的兴趣也发生“共生效应”。一旦谁想出了什么有趣的新玩艺儿,便会很快在小伙伴中传开去,大家都跃跃欲试。“学有余地”不仅给他们空闲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的思想有自由翱翔的天地。
“科幻俱乐部”
布朗克斯中学1950年级有二十来个学生,组织了一个“科学幻想小说俱乐部”,格拉肖、温伯格、范伯格等人都是其中的成员。温伯格认为,科幻俱乐部为他们提供了借题发挥谈论科学的聚会机会。中学与大学相比,学习课程上的定向性不是那么强。在大学里,你一旦进入某个系学习,基本上就与这个专业的有关知识打交道。而在中学,尽管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但每个中学生都要学数理化、文史地。由于中学时代处于比较广泛地吸收知识的时期,为了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让他们的思想有一个自由探索的天地。而布朗克斯中学科幻俱乐部的学生们,正是通过幻想的方式,海阔天空地谈论科学。在这种自由自在的气氛中,他们的思想在科学的海洋上自由翱翔。这对他们创造力的开发作用极大,而创造力则是一个科学家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无怪乎布朗克斯中学1950年级的科幻俱乐部出了这么些人才。
中学时代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纽约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的经验是,在优秀教师指导下,让经过严格挑选的热爱科学的少年聚集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促使其共同成长;高水平但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从而较早地开发了中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鹏程摘自《科学画报》1983年第7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