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郑伟宏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清朝没有摄影术,科举应试的考生都要填相貌册,以防冒名顶替。可是,许多考官都没顶真过,而这次赴任的考官却非常顶真,对每一位考生都要亲自过目。有些蓄少量胡子的考生在相貌册上填“微须”,不料这位考官把“微”当作“无”理解,许多考生因此倒了霉,被撵出场。有个常熟来的考生也填了“微须”,当他知道情况后,不得已半夜里急匆匆地到剃头铺将胡须刮去,次日一早赶到试场听点。不料考官说:“此是又一顶替者,册上填明有须,何以无须?”又把他赶了出来。事后才得知,考场文书因与他熟识,已代他将“微”改为“有”了。这个考生不服气,去与考官评理,考官训斥他:“读书人怎么连朱老夫子(朱熹)以微训无都不知呢?”考生笑答:“照你这么说,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脱得赤膊精光罗?”驳得考官哑口无言。
“孔子微服而过宋”是孟子书上的话。这里的“微”是微贱的意思,微服指便服或平民服。那时候,凡是儒家权威说过的就是对的,孟子比朱子更有权威,所以考官只好吃败仗。
“微”是个多义词,它既可做“无”或“少许”解,又可引伸为微贱。这些各不相同的词义表达了各不相同的概念。概念必须通过词语来表达,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懂得多义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概念,就难免要象考官一样闹笑话。
(江苏练念慈推荐,摘自1982年8月12日《青年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