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孙培镜
六、博约篇
(一)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
〔解〕大意是:博学了,又详细地解说所学的东西,用以反转来解说最为简要的道理。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由博反约的功夫。
(二)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透者。(清·李光地《李榕溶村集》)
(三)未得一业(指没有确立专业方向),则事事皆可求(探求,学习),以求其业为主(指主要目标);既得一业,则事事皆可废,以专其业为主。(明·陈荩《修慝余编》)
(四)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没,喻昏沉不解世事)。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眼瞎,喻昏暗不明事理)。(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
(五)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北宋·王安石《答曾子固书》)
〔解〕光读经,就不能够懂经。
(六)凡治一经,必兼通他经,而后一经始得通晓。盖文义有彼此触发(触动,启发)者,亦有详略(详细和简略)体用(“体”指事物内在的性质,“用”指“体”产生的作用)互为条贯(互使对方条理、系统)者。若耳目逼窄(见闻少),心思(思维)也便推广不去。譬诸(比方)行路,容足(容得下脚之地)之外,俱(都)无所用;然行路者,必就周行(从大路;行,音háng)。若径(小路)仅可容足,鲜(少有)不踬(音zhì,跌倒)矣。(明·张履祥《初学备忘》)
(七)盖珍袭(皮袍)以众腋(众多的狐腋皮毛)成温,广厦以众材合构(合成建筑结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指考古觅胜、藏居深山的学者),怀铅握椠之客(指著书立说的人;“铅”指古人写字用的铅粉笔,“椠”指古人写字用的木板),何尝不征求异说(不同的学说、主张),采摭群言(采取众家之言;摭,音zhí,拾取),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唐·刘知几《史通·采撰》)
(八)学者欲博闻旧事,多识其物(多识认关于旧事的实物),若不窥别录(本是书名,西汉刘向撰,内容主要是群书提要;这里泛指多种多样的记载),不讨异书(不研讨罕见的书籍),专治周孔(周公、孔子)之章句,直守(只是拘守)迁固(司马迁、班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又怎么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呢?)(同上)
(九)读书不专是务博(不专门是求博),须是凑成一堆。……昔有人力格数人(力气能敌得好几个人)。问之(指“力格数人”的人)。渠云(他说):“力兼二人(兼有二人的力气),便敌得十人;力兼三四人,则三四十人不足道也(不在话下)。”以此见得(由此可见),须是合并(应当集约),若散开终是不济事。(清·李光地《李榕村集》)
(十)世亦有闻见虽博,终身不得其益(得不到闻见博的好处)者,好侈之心(贪多务广的思想)与欲速之心(要求速成的思想)为之害耳。好侈者,取舍(“取”指学什么,“舍”指不学什么)之迹(形迹)乱于外(从外面扰乱);欲速者,恍惚(模糊不清,难以捉摸)之象(形象)眩乎中(在心中惑乱)。举以从事(用这样学来的东西去办事),茫如搏影(象搏击影子那样,茫茫然什么也得不到),焉可据哉(哪里靠得住呢)!(明·胡承诺《绎志》)
(十一)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深不透),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清·戴震,见《戴东原先生年谱》)
(十二)学问先要有约的(简要的目标)做根,再泛滥诸家(博览各家的著作、学说)。广收博采,原亦不离约的。临了(最后)仍在约的上归根复命(回报)。如草木然(象草木那样),初下地原是种子,始有根有干有花有叶,临了仍结种。到结了种,虽小小的,而根干花叶,无数精华,都收在里面。(清·李光地《李榕村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