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孙培镜
思问篇(上)
心之官(职能)则(就是)思。思则得之(指所要学的东西),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思之思之,又重思(多思,深思)之。思之而不得,鬼神将告之。
——《管子·内业》
〔解〕多思,深思,就会出现顿悟、灵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古人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归因于“鬼神”相助。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论语·为政》
〔解〕这里所说的学,主要指读书。读书而不认真思考,就要陷入迷茫、困惑的境地。反之,思考而不认真读书,就会想入非非,主观片面,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因为)学,不学则无以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所以思通也。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清·陆世仪《思辨录》
读书有三到,谓(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放任自流)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者之中,心到最急(要紧);心既到奥,眼口岂不到乎?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张旭(唐代书法家)见公孙大娘(唐代著名舞蹈艺人)舞剑,而草书大进(写草体字大有进步),乃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程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曰:须是思,方有感悟处。不然,怎生(怎么)得如此!
——清·张伯行《养正类编·学海津梁》
〔解〕感发、感悟都是由思而来。张旭常思草书,所以见舞剑才会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从而“草书大进”。
人须用心。但(只要)用过心,不独悟过好(不仅明白过来好),只疑过亦好(就是怀疑过也好);不但记得好,就不记得亦好;中有个根子,便有时会发动。
——清·李光地(见《李榕村集》)
〔解〕“中有个根子”,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说,就是在大脑皮层里储下了有关的信息。例如:课前预习,所以有助于课堂理解,就是由于预先有了这种“根子”的缘故。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杂乱),则亦虚心静虑,勿遽(音jù,急促)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所往),以验其通塞(检验这一说法通还是不通)。则其尤(最)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自屈矣(不要对照其他说法就自然站不住脚了)。复以众说互相诘难(音jiénàn,问难,对疑义进行提问、分析、辩论),而求理之所安(稳妥,合适),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是者,亦将夺子(决定取舍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枝干交结处,指难攻的地方);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徐理之(慢慢地整理它)。此读书之法也。
——南宋·朱熹(见《先正读书诀》)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南宋·吕祖谦(见《先正读书诀》)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诸色物品)裹在里许(里面),无缘(无从,无法)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意不得。
——南宋·束熹(见《诸儒读书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