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丁兰婷
摘要:“去”在单独作谓语动词,表达到往义时,后面直接跟处所宾语,不需要跟其他表示趋向义的动词。但现在出现了“去到”的用法表示“去”的到往义。
关键词:去;来;去到;来到;到往义
“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去”可以分为单独作谓语的“去”和动词后的“去”两种。单独作谓语的“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五种意思:①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1①)②离开③失去;失掉④除去;除掉⑤距离。本文主要讨论单独作谓语的“去”的“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义,即“到往”义。
在现代汉语中,表到往义的“去”有较强的及物性后面直接接宾语。“去”后带的处所宾语主要有处所名词或短语,如:我去车站接人。还有方位词或短语,如:我去前面等你。还可以是代词或含代词的名词性短语,如:你们去哪儿?所以,现代汉语中单独作谓语的“去”后面直接接宾语,但是现在“去”表示到往义出现了“去到”。“去到”在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口语中已大量出现,运用十分频繁。例如:
⑴所以就特别去到当地呼吁更多的人停止猎杀海豹的行为,包括在四川重建,我们也看到你深入四川彭州市当地做了一个义工,帮助四川重建计划。(《莫文蔚独家做客 <回蔚>演艺路》新浪娱乐,2009,6月24)
⑵去到北京转机及经过多小时的车程,吴君如忆述当地贫穷情况实无法想象。(《吴君如深入内蒙见证光明 同是母亲不忍眼湿》新民网2009,6月26)
⑶据悉,陈师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全国各地地跑,但是不管去到哪里,他都一直坚持买彩票。(《云南彩民中大乐透二奖 与业主演绎“乐透故事” 》新民网2009,6月23)
在上面的例子,“去到”后跟的分别是“当地”、“北京”、“哪里”,都属于处所宾语,可以看出“去到”整体表示的是到往义。但是“去”已经发展出了到往义了,为了表示到往义,“去”后没有必要多加一个“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现的原因。
一、“去”到往义的形成过程
“去”,《说文解字》解释为:“人相违也。”意思是:“人离开某地”,属于位移动词。“去”在上古时期的基本义是“离开某人或某处”,它的词义可概括为:离开某地。“离开”是“去”最早的核心义。此后,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三种不同的意思,即表示“去除、去掉、除去、除掉”义的“去”、表示“距离”义的“去”和表示“到往”义的“去”。“到往”义是直到西汉时期才开始真正形成,东晋以后,“去”到往义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频率也越来越高,五代以后,表到往义的“去”逐渐发展成为不可缺少的常用动词。
五代以前,“到往”义的“去”不带宾语,“去”与此前早已存在的“到往”义位移动词“往、如、适、造、祖、之、逝、下”等经常合成语义关系非常密切的联合复合词一起使用共同表达动作义,如:“去之、去如、去至、去入”等。例如: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史记•乐书》)
楚平王太子建来铬,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史记•宋微子世家》)
由于搭配意义的传染,“去”本身的意义受到了到往义类位移动词的语义影响并被染上了到往义。随着“去”的到往义的发展,它与后边的同义类动词的组合就属于语义上的冗余组合,在语义上是重复的,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去”同义的一些到往义位移动词(如“往、如、适、造、祖、之、逝、下”)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原来的“到往”义位移动词所带的宾语逐渐成为“去”的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去”后强加一个“到”,如“去到哪里”,“去”似乎只表达了出发离开的意思而没有表达出到达的意思,所以后面加“到”强调到达。但从“去”到往义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出现“去到”这样的现象,和“去”到往义形成过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承担下去往义的表达,不需要像以前表示到往义后面要带 “往、如、适、造、祖、之、逝、下” 等位移动词。所以“去”表达到往义后没必要带“到”这一动词。“去到”的出现反映的是“去”到往义表达的退步现象。
二、“来到”用法的影响
通常,在单音节的趋向动词中,“来”、“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当作一对相对的词语使用。动词“来”和“去”的语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来”指“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地方”;“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来”表示动作的施行者以既定的陆标为参照点,从源点向终点做近向运动。“去”表示动作的施行者以既定的陆标为参照点,从终点向源点做远向运动。“来/去”趋向义使用中存在对称的一面,例如:
明天他要来成都。/明天他要去成都。
前句暗含说话人所在地是成都,“他”从别的地方到“成都”;后句暗含说话人所在地不是成都,“他”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前后两句分别使用“来”“去”来表达相对的趋向义。
趋向动词“来/去”趋向义的对称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来”指动作趋向中心地点(即说话人说话时所在地),“去”指动作背离中心地点,两者使用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来”、“去”可以在静态的环境下互换使用,互换后,句子依然成立,只是句中暗含的说话人的立足点会出现对称性的改变。
但是“来/去”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一对应的,在实际运用中,“来”和“去”趋向义的使用也存在不对称的一面,而且这种不对称现象是语用的。首先,“来”和“去”这一组趋向动词在表示相对的趋向意义上及结构上存在不对称性问题。“来”被“去”替代后句子的意思是不符合语感的。“来/去”在静态或动态语境中不能互换,互换后句子不成立或表现力欠缺。例如:
⑴客人来了。→*客人去了。
⑵后来,车[来]了,我上了车。→*后来,车去了,我上了车。
其次,在“来”和“去”后加“到”的问题上,“来/去”也是不对称性的。“来”后可跟“到”而“去”后不能跟“到”。 趋向动词“来”具有趋近终点的特征,因此可以与表示延伸过程、到达终点意义的“到“结合,而“去“具有背离起点的特征,不能和“到”结合。例如:
⑶我们来到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我们去到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
⑷我们打的来到长安俱乐部。→*我们打的去到长安俱乐部。
现在出现“去到”的新用法不免是受“来到”的影响。“来”只有趋近终点的意思而没有到达终点的意思所以用“到”来表示到达终点。“去”其意思中已经包含到达的意思,其后不需要再加一个“到”。由于“去”和“来”是一对相对的词语,具有很多对称性,而忽视了“来”和“去”也存在不对称的一面。人们误认为“去”和“来”一样只有趋近的意思而没有到达终点的意思,所以在“去”后强加一个“到”。
小结
从“去”到往义的形成过程和受“来到”的影响两方面,可以得出出现“去到”表示“去”到往义是合理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去”到往义就由不能直接加宾语发展到可以直接加宾语,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又给符合经济原则的到往义的“去”后加“到”是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的。虽然“去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悄然成为大家的习惯用语,但是从语言发展上来看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所以还是应该对“去”的“去到”用法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6.
[2]栗会.“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广西师范大学,2008,4.
[3]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10.
[4]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5]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5.
[6]左双菊.“来/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考察[J].汉语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刘道峰.“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5,6.
[8]王国栓.“去”从离义到往义的变化及相关的词汇问题[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