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李永生 姜玉桂
莽莽武陵腹地,潺潺清江两岸。恩施的美,“显”而易见。
恩施的美,在山水之间。这里,惊世大峡谷奇丽险幽,灵秀神农溪神秘古朴,八百里清江如诗如画,被《中国国家地理》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恩施的美,也藏在“深处”。这里,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因硒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州,而又有了“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被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硒,是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生命的火種”,在地壳中的含量甚至比黄金还要稀少。近年来,恩施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在这里再次生动地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点燃硒旺之地
9月28日,第六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落幕之时,交出的是一份不凡的成绩单。
3天里,来自国内外的500余家硒企业、2000余个硒产品参展,近百家行业协会、商会,4家检验认证机构,20余家投资商,50余家采购商参加。
3天里,共达成采购协议48项,协议金额7.7亿元,现场签约28项,还有20项采购协议通过“云上”签约。
疫情之下,这场盛会向世界展现了“硒产业”巨大的活力与潜力。
千百年来,恩施人祖祖辈辈,守着这世所罕有的宝贵资源却长期陷于贫困。硒旺之火的点燃,还要回溯到6年前。
201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编制了首个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恩施富硒农业的产值要占到全省硒产业综合产值的70%。2016年,《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发布,确定了全州硒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从此拉开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为确保规划落地,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多项工作清单、行动方案、工作方案、指导意见,明确硒产业发展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更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位于恩施市三岔镇的硕品农业公司,正是这一规划催生的众多企业之一。董事长徐世怀,原本从事建筑行业,受到政策鼓舞,看好硒产业前景,特地注册成立了硕品农业。
自2015年成立以来,硕品农业便与恩施州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以恩施硒土豆等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从事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硒保健食品研究、生产与销售。
我们走进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国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图”,大部分国土被设计为红色。“红色的地区表示属于缺硒地带。全国有约72%的地区缺硒,30%属于严重缺硒地区。”恩施州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唐策介绍,这张图出自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疾病与环境因素图集》。
在展示的公司产品中,徐世怀拿起一盒包装精致的富硒土豆大米,打开了话匣子,“把富硒土豆压碎,可以用水萃取出富硒马铃薯蛋白,提取后的土豆泥可以做成土豆大米、土豆面条、土豆粉皮,浸泡的水还可以做成富硒土豆饮料。”
徐世怀介绍,目前硕品农业正计划在三岔镇扩大富硒植物种植,打造富硒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为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奠定基础。“富硒植物的种植可以让老百姓在现有收入基础上,每亩再增加6000?8000元。老百姓有很高的积极性。”
随后,他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富硒马铃薯蛋白目前最低120万元/吨,市场销量非常好。目前公司年产量是500吨,利用土豆大约3万吨。土豆大米12元/斤。“一个三岔镇提供的富硒产品,通过公司的深加工,可以创造数亿元的价值。”
在地处“世界硒都”核心板块的恩施州咸丰县小村乡,只见清水绿岸旁,处处是茶园。茶园里小道逶迤浪漫,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我们主打生产白茶和绿茶。茶叶是小村乡第一大产业,现在建成的标准化茶园有4.3万亩,也是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人均茶叶种植面积2亩。”咸丰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世雄告诉记者。
位于小村乡的硒源山茶业,是咸丰县最大的制茶企业。董事长罗培高曾是小村乡白果坝村的一位农民,在当地经营茶业已经10余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硒源山茶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自建茶叶基地3500亩,与农户联办基地1.2万亩,先后实施了“3000亩优质茶基地扩建项目”“100吨茶加工扩建项目”和“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实验园项目”。加工厂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户茶叶鲜叶的销售。采茶高峰期,农户平均每天送来的茶叶多达上万斤。
公司自身的快速发展,也助力小村乡经济发展产生了飞跃。2020年,全乡茶叶销售收入实现3.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万元。
小村乡是恩施硒茶产业的一个缩影。2020年,恩施全州硒茶一产产值达49.94亿元。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硒茶变成了企业的“聚宝盆”,也成了恩施农民的摇钱树。
硒茶产业则是全州硒产业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3.97%。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介绍,目前,恩施州已建成硒产业基地698万亩,涉硒市场主体达2865家,硒特色农业总产值达637亿元。今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又提出强化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大项目“四大”举措,做好土、硒、茶、凉、绿“五字”文章,谋划打造千亿硒产业,推动富硒资源向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
目前《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方案》正在编写中。
一个新的硒望,将在这个新规划中展现。
激活产业之基
“要让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不断做大做强,必须靠科技作支撑。”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长王磊表示,推动硒产业高速发展,必须要紧盯科研、标准制定、认证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不断创新,久久为功。
恩施硒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正是不断的创新。
9月26日,在硒博馆特色硒产品展区,一种不甚起眼的植物却占据了格外起眼的位置,引来不少好奇的观众。现场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就是号称聚硒之王的堇叶碎米荠,又称恩施野油菜,是武陵山区特有的植物,具有极强的硒富集性和硒耐受性。恩施州三大世界级的硒资源,除了“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之外,就是这“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
据介绍,食物中硒来源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有机硒和无机硒。无机硒是最原始的补硒方式,主要以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形式存在。同无机硒相比,有机硒安全性高,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补硒效率高,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补硒方式。有机硒主要是通过高聚硒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硒元素,再与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而成。植物性食物来源的有机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其次还有硒核酸和硒多糖等。植物有机硒具有生物活性高、吸收利用率高、完全溶于水以及安全无毒副作用四大优势。
在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堇叶碎米荠试验基地,研究人员殷红清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科研人员都在不断寻找超聚硒植物以作为提取硒蛋白的原料,结果都不大理想,直到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这一植物超群的聚硒能力。
“发现它并不容易,人工栽培也是难题”,殷红清介绍,野生的堇叶碎米荠只在恩施州海拔1400米左右的高硒地带生长。2009年,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始集中力量开展堇叶碎米荠“野转家”技术攻关,在2011年获得突破,实现了堇叶碎米荠在海拔300?1500米都可以人工栽培,并开始大面积试种。
“恩施在硒科研、硒标准、硒产品认证方面,在国内都是比较领先的。”殷红清告诉记者,恩施现在拥有国家级硒科研检测平台2家、省级平台2家、国家级涉硒科技孵化器1家、涉硒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建有涉硒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科院、武汉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国际国内科研院所都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在区分有机硒与无机硒的基础上,恩施州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形态的有机硒在转化、代谢与功效方面也有所不同,并率先提出了富有机硒、富不同形态有机硒的概念,并建立了植物源有机硒提取、检测技术体系,为科学补硒和硒产业发展开辟出重要路径。
在恩施德源健康产业集团,“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简称国硒中心)的牌子默默地展示着实力。集团展厅里,有机硒产品琳琅满目。
集团总裁储震说,国硒中心是由武汉轻工大学和德源联合申报,2018年由农业农村部批准成立并授牌。近年来,中心以植物有机硒技术体系为支撑,经过特殊专利酶解/发酵工艺,开发出了硒蛋白、硒肽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机硒产品,既极大地提高了硒的有效性和安全范围,也增强了补硒功效的针对性。
截至目前,恩施州参与制定、验证涉硒国家标准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省级涉硒地方标准5项,制定涉硒团体标准16项……一个个标准,彰显出恩施在硒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催化全链演进
时至今日,问起恩施人,什么硒产品最有代表性。多数人都会提起“一红一绿”两个茶品牌——利川红和恩施玉露。2018年4月28日的中印东湖茶叙,是无数恩施人自豪的记忆。
在恩施硒博会上,利川红茶的龙头企业星斗山茶业负责人卓万凯,不忘向记者展示当年中印东湖茶叙用茶的照片。
“玛瑙红、花蜜香、冷后浑,这9个字,就是利川红的特点。”看着记者的不解,卓万凯笑着展示了一次“冷后浑”渐变过程,并解释了缘由:高温时,茶汤中丰富的氨基酸、茶红素、芳香物质呈游离状态,溶于热水,茶汤清亮似玛瑙。温度降低时,这些物质沉淀成胶质,所以浑浊似牛奶。
卓万凯说,在北京最大的茶叶批发城马连道,销售利川红的恩施人冉丹梅成了红人,曾经每天数十家邻近的茶商都来找她了解进货渠道。很多人买不到货,就索性直接包下茶园3年的茶叶。
湖北恩施学院恩施硒茶学院院长何洁告诉记者,属于绿茶的恩施玉露茶曾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改名为“玉露”。恩施玉露茶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种以蒸汽杀青的针形绿茶,鲜叶必须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蒸青”是一项古老而独特的重要工艺。利用水蒸气超强的穿透性,在短时间内将鲜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钝化,可以尽量减少茶叶营养物质的流失。该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恩施州“硒”品牌,可谓硕果累累:拥有“恩施硒茶”等3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省名牌产品28件。
硒产业的发展,不仅培育出闻名遐迩的品牌,也让曾经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天赐珍品开始扬名。
在恩施硒博会上,来自鹤峰县走马镇的葛仙米,因资源稀有而价格昂贵,卖上千元一斤,让众多外地客商大开眼界。这墨绿色的小“珍珠”,叫米却非米,而是藻类。最奇特的是,因葛仙米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走马镇是世界上唯一有规模的产区。
在来凤县展区,一位身着亮丽土家族民族服饰的女子,正在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家的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这位自称来凤藤茶姐姐的“售货员”,原来是湖北酉凤来硒贸易公司的董事长杨艺琼。
来凤县委常委、副县长杨锚告诉记者,藤茶,叫茶而非茶,是由藤本植物显齿蛇葡萄的茎叶制作而成,其味道甘甜悠长。显齿蛇葡萄主要生长在武陵山区海拔800?1500米地区。土家人饮用藤茶已有500多年历史,民间常用于预防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病等。
經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研究,藤茶有效成分为蛇葡萄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无毒副作用。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凤藤茶在“植物总黄酮含量”“硒元素含量”“营养成分的全面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恩施硒产业发展,水涨船高,来凤藤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我在上海那边经常听到当地人说非常认可来凤的藤茶,我们做生意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敏锐,所以我就决定转行。”2017年,52岁的杨艺琼萌生了转行做藤茶的想法。
虽然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杨艺琼却总是激情满满。现在,杨艺琼不仅组建了藤茶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藤茶种植基地,还创设了电商直播孵化基地。“来凤县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靠传统的销售方法,好东西走不出大山。”在她位于来凤县翔凤镇的直播孵化基地,记者再次见到这位“来凤藤茶姐姐”。目前基地已经开设有12个直播间,并聘请了专业培训老师,俨然成了当地的直播“黄埔军校”。
产品之外,近年来,硒旅融合也成为恩施蓬勃兴起的新业态。
“到恩施旅游,呼吸着富氧空气,品尝着富硒农菜,喝一杯富硒茶,舒服得很!”在来凤县旧司镇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座土家吊脚楼里,一位来自湖北襄樊的游客开心地说。
这些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楼在林中若隐若现,楼前峡河潺潺。外看古朴透着原始,房内配的却是一色智能家居。全景阳台上,一把吊椅慵懒地挂着,时时散发出一种城里人艳羡的闲情。
农园的女主人向辉,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身上有着许多光环——来凤县农广校校长、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全国十佳农民”。一路走来,她依托葡萄基地,到种植富硒茶,再到建起土家吊腳楼,办起了特色餐厅,不仅富了自己,也把农园打造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培训了不少致富带头人。柔为女子,尊为“校长”,学员们却爱管她叫“辉哥”。
“硒、美食和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很多外地的客人都特别喜欢。”经过市场多年的淘练之后,向辉似乎轻易地就找准了客人的需求。
农园的火热并非单例。事实上,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1至8月,恩施累计接待游客仍达到4499.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7%,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46亿元,同比增长251.37%。在景区,在民宿,以恩施硒茶、富硒土豆等为代表的硒产品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小小硒元素,日积月累,成就这片硒旺之地。芸芸恩施人,创新不息,迎来产业的全链开花。
恩施,这片硒旺的热土,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