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王凤忠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18%左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城镇化工业化推动下的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农产品加工业在现有基础上,如何突破制约和瓶颈,创新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模式和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抓农产品特征 推进“分区”发展模式
農产品原料自身特征不同,根据鲜活易腐、保质期长短、加工程度不同可考虑分区域发展模式。农产品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产地初加工集中在原料主产区,而精深加工考虑农产品减损、提质、增效,向主销区扩展,出口型加工农产品向边境口岸、贸易港或其他国家延伸。通过农产品加工带动,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加快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现“点、线、面”结合,功能有机衔接,区域性辐射带动。在粮油加工领域,形成产地初加工,销地精深加工格局。粮油产地气候干燥,分级分选、碾米磨粉等初加工业主要集中在粮油主产区。米面食品加工、油脂加工等精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东南沿海等主销区附近。在果蔬、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形成主产区初加工,主销区深加工零星分布。果蔬、特色农产品由于以鲜食为主,加工主要集中在原料主产区,尤其预冷、干燥、仓储、物流、保鲜、分级、分选等初加工环节全部布局在主产区,部分果汁饮料、果蔬营养食品企业、提取企业、特膳企业在主销区有零星分布。畜产品加工领域,形成初深加工都集中在主产区格局。受疫病防控、活动物跨省运输和成本限制,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基本都集中在主产区。部分深加工点状布局在城市周边等主销区。
抓农产品加工程度 推进“三刀”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三刀模式”发展。所谓“三刀”是根据加工程度不同首次提出的概念。第一刀是“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也就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解决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在20%以上。第二刀是“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也就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60%以上。第三刀是“麦麸变多糖”“米糠变油脂”“果渣变纤维”“骨血变多肽”,也就是共产物梯次利用,解决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高达三倍以上。我国加工业水平多停留在第一刀上,第二刀、第三刀潜力有待挖掘。据统计,我国一产的加工产值平均水平仅为2.3∶1,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抓产业生命周期 推进“三个苹果”发展模式
三个苹果模式即“金苹果-烂苹果-银苹果”,是按照产业生命周期从鼎盛到衰落,产品价值不断被挖掘的过程。“金苹果”的金就是指特色产业刚刚起步时,由于生产规模小、经营主体少、产量少,加上特色品质,一个“苹果”就能卖出天价,单体利润高,我们称之为“金苹果”。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相似经营主体在类似气候、地理环境的地区大规模生产,就会造成量大价跌,“金苹果”就变成了“烂苹果”。要想防止“烂苹果”出现一是要做好“金苹果”的地理标志、原产地认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等,让“金苹果”身价倍增;二是要将“烂苹果”变成“银苹果”,也就是引导当地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打造适销对路的加工品。例如筛选适宜加工的鲜食果蔬变成汁、酒、醋、片,扩大消费方式,扩大销路,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变成万马奔腾、各显神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必须要做好“保金、防烂、强银”的工作。
抓农产品原料品质评价和标准制定
专用原料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没有好的原料就难以加工出好的产品。但对于如何评价好原料产品,目前还没有国家权威标准和评价,导致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首先应该抓原料品质评价工作,通过品质评价不仅可为育种家提供育种方向,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收购标准,指导企业按照优质原料加工特性改造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还可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标准和收贮标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所谓的“时空”评价,就是要根据农产品的多种用途,对其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安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何时采收、贮运过程、保鲜长短等“时间”品质评价,也要考虑品种、产地、部位等“空间”品质评价,还要考虑原料鲜食、蒸煮、煎炒、烹炸等不同的食用方式的营养成分的保留。逐渐构建消费带动加工、加工引导生产,生产决定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抓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和开发
我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处在工业1.0、2.0、3.0、4.0并存且以2.0、3.0为主的阶段,国产设备的智能化、规模化和连续化水平较低,核心装备依赖进口,整体落后发达国家至少20年以上。我国必须依靠科技以产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新型农产品加工装备的结合,推进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装备水平。在初加工技术和装备方面,农产品采收、清洗、分选、烘干等基础环节共性技术要避免重复投资,探索统一经营模式;在精深加工方面,注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例如食品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运行数据、质量体系、制造管理等全程监控,机器人系统集成;生产控制精准、协同度高和柔性化水平好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等。
抓“五优”全程质量控制
短缺经济时代,业界会把残次品、落地果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粗放、劣质的加工制品。随着我国消费升级,消费者更多关注营养、健康和安全。对加工农产品是否含有超量的防腐剂、保鲜剂等安全性问题心存疑虑,甚至盲目信赖国外进口食品。为打消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的顾虑,我们要积极建立和实施加工制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像法国优质葡萄酒生产一样从原料产地、加工过程等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五优”理论,即在优质产区利用适宜的优质品种、最优采收时间、最优仓储物流、最优加工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加工品。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