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毛绪强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汉江中上游和秦巴山腹地,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3万,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列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面对这种独特的市情,安康市委市政府如何发展当地农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陕西安康,探访安康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让农业和产业上山
林子里也能弄出大名堂
“今年合作社累计投资了60万元,在林下放养土鸡5.2万羽,预计年底出售后可获利100多万元。林下养鸡不仅成本低、见利快,而且营养价值高,又绿色、无公害,市场销路很好。下一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争取年出栏10万羽。”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土鸡养殖基地负责人李祖江面对记者信心十足地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安康市发展林下养鸡的同时,林下养蜂、山地养羊为重点的养殖业,林下魔芋、林下药材为重点的林下种植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昔日荒山无人问津,如今变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这一神奇的变化,源自安康市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战略布局。
“安康的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也就是说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农业要做强,群众要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我们提出发展山林经济以后,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新,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旅游的产业新体系,跳出了就农业抓农业、就生态抓生态的传统发展方式,丰富了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的内涵。如今的山林经济已经成为三大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产物,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使保护自然生态的政治责任与发挥生态优势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郭青对记者说。
正如郭青所言,安康市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而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81.6%,是常用耕地面积的8倍多,足见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有多么重要!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山地资源,安康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提出用现代企业理念和工业生产方式,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和市场销售型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013年,新建特色经济林35万亩,目前全市特色经济林已经发展到631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比2012年净增1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623元,高于全国和陕西省省平均水平。
安康市旬阳县则是发展山林经济的样板之一,依托山区良好的生态优势,旬阳县充分开发利用境内丰富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以特色林果、林产品加工、绿化苗木、林下种养等产业为重点的山林经济,让山林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旬阳县以“三百里林果带”建设和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镇、千亩特色经济林重点村、百亩特色经济林示范户的“万千百”工程为抓手,依托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以核桃、狮头柑、拐枣、油桐为主的四大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
依托旬阳新森林拐枣饮料加工、天正酿造有限公司野生拐枣醋加工、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油桐加工等项目,安康市积极培育桐油、果品饮料、木材加工、竹产品加工、畜禽加工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依托紫薇花园、江森源、隆科三个园林绿化苗木培育园区,培育各类名优乡土树种及特色花卉,推进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发展以魔芋、黄姜、中药材为重点的林下种植业,以林下养鸡、野生动物驯养为重点的林下养殖业也十分红火。比如,投资1200万元,占地近300亩的陕西鑫绿林生态养鸡场,5万只土鸡 “入住”林下,实现了山林立体式开发。
旬阳县还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相继建成了冬青千亩狮头柑观光园、毛公广场、铜钱关万亩青竹观光林等旅游景点,推动发展山林生态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其中铜钱关镇以万亩竹林为“卖点”,倾力打造“陕南青竹第一镇”,吸引各地游客赏竹笋、观奇竹、品笋宴,每年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万元。
中国硒谷在安康
让土壤中的财富真正富民惠民
安康市作为全世界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他们珍视大自然赐予的这一宝贵财富,搭建起比较健全的产业框架和体系,竭力打造“中国硒谷”这一地域品牌、城市名片,使之成为富民惠民的有力抓手。2013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33%。
正逢安康春茶上市的时节,在平利县女娲银峰现代农业园区,记者一眼望去,万亩茶园触目碧绿,嫩叶沐浴着阳光,令人心旷神怡。
“明前茶就要上市了,像这片园区出产的明前茶,一斤能卖到2800至3000元,主要是茶叶里富含硒,喝了对身体好,即便卖到这个价钱,在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平利县委副书记邱志华对记者说:“这个茶园占地1万亩,项目建成年实现利润3960万元,可新增就业机会4650个,示范园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850元。”
据了解,安康市目前已启动建设各类生态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62个(其中省级园区25个、市级园区48个,汉滨区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151.3万亩。在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下,安康市已建成富硒产品生产基地430万亩;畜牧规模养殖大场、大户1.6万个(户),年出栏商品猪300万头,肉类总产27万吨;发展网箱养鱼2.5万口,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食用菌生产1亿袋、鲜品产量达到10万吨。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57个、面积51.4万亩;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镇坪腊肉、白河木瓜、宁陕食用菌等一批富硒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汉阴、紫阳两县已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安康市农业局局长崔用慧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院地合作开发富硒资源的情况。安康市于2012年和中国农科院在北京正式签约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已经成立了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国家级富硒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此外,研发中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聘请了7名专家,成立了富硒粮油、富硒猪肉、富硒茶饮、富硒果蔬、富硒魔芋、富硒水产、富硒食用菌、富硒肥料、富硒饲料9个研发课题组,实行研发中心牵头、部门分管、单位负责、企业承载的模式,全面展开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工作,努力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市委书记郭青向记者道出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富硒产业的原委:“一方面,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既承担着提供清洁水源的高度政治使命,又背负着限制类开发区带来的制度变迁成本。近年来,安康市已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2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另一方面,安康作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对101万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任务,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不能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即使有国家的支持,安康人民‘能吃饱,但吃不好。为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坚持安康循环发展优势在生态、责任也在生态的理念,把山林经济、富硒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同样是向大山要资源,如果过于依赖开发矿产资源就会破坏生态,而且是一次性地获取,而发展山林经济和富硒产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成“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们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初衷,紧紧抓住“中国富硒在安康”的话语权、引导权,努力将安康建成全国富硒产品研发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知名产品集散中心,让安康的富硒标准成为国家的富硒标准,使以富硒为核心的农产品系列走上高端市场,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也让‘中国硒谷的地域品牌实至名归。”
逐渐告别“三留守”
在家的日子才是和谐幸福
安康市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超过60万,这些青壮劳动力每逢过年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候鸟式的迁徙,让安康人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也让“三留守”问题十分严重。安康市把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最大机遇,把承接东南沿海加快向西部产业转移作为有利条件,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就地城镇化”之路,让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地就业增收,这是以经济自生、家庭和谐引领的“真实的城镇化”。
在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整洁的道路两旁是宽敞的楼房,社区前的休闲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喝清茶、晒太阳。记者看到生活超市、卫生室、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还向记者介绍,这里开展了“科法文卫四进社区”、开办“道德讲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群众整体素养,努力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据了解,平利县对安置社区坚持分类指导,以集中安置楼安置为主,根据搬迁户的家庭状况,因户施策,统规自建区主要安置城周边的搬迁户,统规统建区主要安置全镇范围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符合移民搬迁、农民进城条件的群众,交钥匙工程主要解决无力购建房的农民,多措并举,推动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去年有段时间网上炒作,说开发商在生态区建别墅,其实是我们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如今农村的面貌已经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落后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郭青这样对记者说,“我们过去是从生存安全的角度来认识移民搬迁工作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意义远不止如此。比如,很多先天性智障,是由于近亲结婚造成的,据说,过去安康‘痴聋傻哑有10万大军,移民搬迁增加了人口交流,让近亲结婚成为历史,减少出现智障的概率。一个智障者,不仅是家庭负担,更是社会负担。从出生到死亡,政府要管他一辈子,这个很可怕。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三留守问题,村民集中居住,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邻里之间能够有个照应,过去居住分散,相互之间很难帮上忙。所以,搬迁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价值,让农民和市民一样真正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我市从2011年开始,计划10年搬迁22.6万户88万人,目前已累计搬迁7.5万户、28.5万人,占规划的33.2%,群众非常拥护,积极性很高。”
农民有房可居,还要让农民有业可兴,否则会“搬得进”却“留不住”。距离城关镇药妇沟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步行10分钟路程,便是凯瑞斯服装有限公司,这家集服装设计、生产、研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综合性服饰企业在2011年落户安康,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去家里也没有几亩地,就是照顾老人和小孩,丈夫在广东打工,现在政府帮助我们从山上搬到了新社区里,住得好了不说,还可以让我们再家门口上班,我在这家服装厂一个月能拿到2000块钱,丈夫也从广东回来在这里干,一个月也能拿到2000多。钱是其次,关键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魏大姐接受记者采访还一直在低头工作,但从她的话语里还是能感觉得到洋溢在心底的幸福。
安康市把产业支撑作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把搬迁群众的就业摆在与搬迁一样重要的位置来抓,倡导“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园区”的模式。尤其是在安置区附近,除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厂和家庭手工业等就业主导型产业外,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推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尽量让搬迁群众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市委书记和市长先后率团赴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招商,引进服装、纺纱、钟表机芯、牙刷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仅2012、2013两年,净增劳动密集型企业480户,净增从业人员35320人,这些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很好地缓解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山上的“聚宝盆”、地里的“金饭碗”、社区的“安乐窝”,安康人民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勾勒家乡秀美的蓝图。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没有什么比上苍恩赐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更加重要,但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把这些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当地党委政府作为引导者、推动者,是需要付出很大智慧和艰辛努力。“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的做法,已远超出了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范围,是一种民生为本的胸怀的体现,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人民切实获取生态、经济福祉,享受较高的幸福指数,远比一味拉高GDP更低调却更出彩。“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一系列实践探索,可不可以称之为“安康模式”或者“安康农业模式”、“安康三农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为土地资源贫乏的贫困山区,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带来了可以借鉴的做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