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庄军年 胡恩祥 高为焱 杨青 陆海空 翟永良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配方育秧基质、播种量、秧龄、施肥量和化控量对水稻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单株干质量的影响,探究适应稻虾共作水稻长秧龄壮秧指标及其综合稻秧培育技术,主要结果如下:木薯渣+蛭石+草炭配方育秧基质理化性质能满足水稻培育长秧龄壮秧的要求,基质养分不能满足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的要求,需要增加施肥、化控等培育措施。适合苏北地区气候条件和稻虾共作生产茬口要求的水稻长秧龄壮秧指标为秧龄30~35 d,叶龄 5~6叶,株高20 cm左右;单株干质量40 mg左右,茎基粗2.5~3.0 mm;叶片上举、色绿;根系成毯,适宜机插。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应适当降低播种量,常规粳稻(南粳9108)以60~80 g/盘为宜。施肥宜采用叶面喷施,不宜采用秧盘基施,秧盘基施有出现肥害风险。叶面喷施从2叶开始至5叶每叶1次,喷施浓度2叶期0.6%尿素+0.2%硫酸二氢钾,其他时期0.8%尿素+0.2%硫酸二氢钾;喷施量50~100 mL/盘。喷施多效唑可降低株高,增加茎基粗;秧苗叶片上举,群体通透性好,有利于培育老壮秧。喷施浓度不宜太高,25%多效唑稀释倍数大于2 000倍液为宜。
关键词:稻虾共作;水稻;秧龄;壮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08-0098-07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编号:SZ-XY202002)。
作者简介:庄军年(1963—),男,河北威县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秧基质研发工作。E-mail:zhuang9008@sina.com。
稻虾共作是一种稻虾双丰收的高效种养模式。以 “中国龙虾之都”著称的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即收获一季稻二季虾,一般产克氏原螯虾 1 500~1 800 kg/hm2、收获水稻5 250~7 500 kg/hm2,收益30 000元/ hm2左右,高的可达60 000元/ hm2以上[1]。奚业文等的生产试验结果也证明,稻虾共作水稻平均产量为9 450 kg/hm2,克氏原螯虾产量为1 350 kg/hm2,综合利润为 30 000元/hm2[2]。稻虾共作也是一种稻虾互利互惠的绿色发展模式。稻虾共作水稻的遮阴作用可以为克氏原螯虾在夏季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茂密的稻秆和稻叶也是克氏原螯虾的天然隐蔽物,可防止鸟类等敌害生物的袭扰;水稻吸收了水中的养分可使水质得到净化,有利于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稻虾共作克氏原螯虾对水稻生长也有利。克氏原螯虾可以清除稻田中的杂草,种稻期间无需除草,省工省时,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有疏松土壤、增加水稻根部含氧量的作用,水稻根系发达,可增强水稻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有利于水稻的增产;克氏原螯虾的排泄物和剩饵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克氏原螯虾可捕食部分害虫,有降低病害发生的作用,若结合黑光灯诱捕虫,整个水稻生长期只需打1次生物农药治虫即可,既减少了药物费用的支出,又可以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有机水稻,所生产的稻米售价高,增效效果显著[3-4]。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水稻机插省工、省力、高效,实现稻虾共作水稻机插可有效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进而能进一步促进稻虾共作这一新型种养模式的推广和发展。稻虾共作水稻如果采用中小苗机插,水稻秧苗弱,移栽后缓苗期长[5],且易被克氏原螯虾伤苗,不利于水稻高产。水稻中小苗机插对克氏原螯虾生产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水稻小苗栽后长时间不能灌深水,克氏原螯虾入田时间推迟,共生期缩短,压缩了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时间,影响克氏原螯虾产量,稻虾共作水稻若采用长秧龄壮秧机插则可有效弥补中小苗机插的不足。本试验以培育适应稻虾共作水稻长秧龄壮秧为目标,开展育秧基质组配、施肥、化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目的是确定适合苏北地区稻虾共作水稻长秧龄壮秧指标及其综合培育技术。
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22年1—12月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观音寺镇工业集中区淮安佳禾兴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内进行。
1.2 试验设计
1.2.1 育秧基质组配及其育秧试验
试验秧盘长×宽×高分别为60 cm×30 cm×3.2 cm,试验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播种量为100 g/盘。育秧基质组配处理:(1)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 3 ∶1 ∶0;(2)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3)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1;(4)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1.5。
1.2.2 播种量试验处理
基质配方为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播种量为60、80、100、120 g/盘。
1.2.3 播期(秧龄) 试验处理(播种量80 g/盘;基质配方 ∶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 3 ∶1 ∶0.5;种子常温浸种24 h,35 ℃催芽24 h),处理分为5月5日播種(40 d秧龄)、5月10日播种(35 d秧龄)、5月15日播种(30 d秧龄)。
1.2.4 施肥试验处理 [播种量为80 g/盘;基质配方: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复合肥养分总含量45%(N、P2O5、K2O含量均为15%);叶面肥喷施浓度1%(0.8%尿素+0.2%磷酸二氢钾)]:处理为(1)对照;(2)秧盘基施复合肥10 g/盘;(3)秧盘基施复合肥 15 g/盘;(4)秧盘基施复合肥20 g/盘;(5)秧盘基施复合肥15 g/盘+3叶喷叶面肥;(6)秧盘基施复合肥15 g/盘+3叶喷叶面肥+5叶喷叶面肥。
1.2.5 肥料秧盘基施与叶面喷施比较试验处理 (播种量60 g/盘;基质配方: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处理为(1)对照;(2)基施45%复合肥 20 g/盘;(3)2、3、4、5叶喷施叶面肥(2叶喷0.6%尿素+0.2%磷酸二氢钾,其他时期喷施0.8%尿素+0.2%磷酸二氢钾)。
1.2.6 叶面肥使用次数 试验处理(播种量为 60 g/盘;基质配方: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2叶期叶面肥为0.6%尿素+0.2%硫酸二氢钾,其他时期叶面肥为0.8%尿素+0.2%硫酸二氢钾):处理为(1)2、3、4、5叶喷叶面肥,100 mL/(次·盘);(2)3、4、5叶喷叶面肥,100 mL/(次·盘);(3)3、4叶喷叶面肥,100 mL/(次·盘)。
1.2.7 化控试验处理[播种量为80 g/盘;基质配方: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3、5叶喷叶面肥,叶面肥浓度1%(0.8%尿素+0.2%硫酸二氢钾)]:处理为(1)对照;(2)3叶喷施25%多效唑2 500倍液;(3)3叶喷施25%多效唑2 000倍液;(4)3叶喷施25%多效唑1 500倍液。
1.3 试验方法
1.3.1 育秧基质EC值、pH值、容重测定 步骤为取样→烘干→30 mL基质(同时称质量测容重)+150 mL 水→搅拌45 min→静置60 min→過滤→测定。
1.3.2 育秧基质有机质、总养分(N+P2O5+K2O)含量测定
按NY/T 304—1995《有机肥料有机物总量的测定》测定有机质含量;按NY/T 297—1995《有机肥料全氮的测定》测定全氮含量;按NY/T 298—1995《有机肥料全磷的测定》测定全磷含量;按NY/T 299—1995《有机肥料全钾的测定》测定全钾含量。
1.3.3 育秧试验取样方法 试验进行到35 d,在秧盘左右2个中心位置选取10 cm×10 cm面积秧苗进行考察、测量。
1.3.4 育秧试验主要考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考察指标及测定方法为(1)株高:测量秧苗茎基部到最高叶片叶尖高度;(2)叶片数:记录秧苗主茎真叶数;(3)叶色:观察叶色,按黄绿、绿、深绿分类;(4)茎基粗:游标卡尺测量秧苗茎基部宽度;(5)单株茎叶干质量:烘箱105 ℃烘干3 h称干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不同比例草炭基质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其育秧结果
2.1.1 添加不同比例草炭基质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
由表1可知,添加草炭对基质EC值影响最大,特别是由不添加(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到添加(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5)EC值下降幅度最大,由3.23 mS/cm降到2.75 mS/cm,差异显著。其他处理EC值也随着草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缓慢下降,与CK差异显著。添加草炭其次影响的是基质pH值,变化趋势是随着草炭比例增加pH值逐渐下降,当草炭添加比例超过1时pH值下降幅度与CK相比达到显著水平。添加草炭对容重的影响较小,有随着草炭比例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添加草炭对基质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影响比较大,添加草炭基质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增加明显,与不添加草炭(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相比,草炭添加比例达到1(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1)的基质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8.3百分点、1.3百分点,提高幅度分别为27.4%、59.1%;添加比例达到1.5(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 3 ∶1 ∶1.5)的有机质和总养分分别提高了11.2百分点、1.7百分点,提高幅度分别为37.0%、77.3%;二者与不添加草炭处理的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2.1.2 添加不同比例草炭基质育秧结果
添加不同比例草炭基质35 d育秧试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之间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差异不大,单株干质量差异比较大,且是随着草炭比例增加而下降。与不添加草炭(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0)相比,添加比例达到1(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1)时单株干质量下降了2.6 mg/株,下降幅度为6.9%;添加比例达到1.5(木薯渣 ∶蛭石 ∶草炭质量比=3 ∶1 ∶1.5)时单株干质量下降了2.9 mg/株,下降幅度为7.7%。二者与不添加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35 d秧苗叶色观察结果显示,所有配方基质处理秧苗叶色均为黄绿色,不是壮秧表现。
2.2 播种量试验结果
不同播种量处理35 d育秧试验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各指标中影响最大的是单株干质量和茎基粗,且都是随着播种量降低而增加。播种量由120 g/盘降至60 g/盘,单株干质量增加了14.5 mg/株,增幅为46.2%,茎基粗增加了1.1 mm,增幅为61.1%,2项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还可以看出,同样是单株干质量和茎基粗,不同播种量处理之间变化幅度不同,播种量由120 g/盘降至 100 g/盘,两者分别增加了0.6 mg/株和0.3 mm,增幅分别为1.9%、16.7%;播种量由100 g/盘降至 80 g/盘,二者分别增加了9.6 mg/株和0.6 mm,增幅分别为30.0%、28.6%;播种量由80 g/盘降至 60 g/盘,二者分别增加了4.3 mg/株和0.2 mm,增幅分别为10.3%、7.4%。可以看出,播量由 100 g/盘降至80 g/盘,单株干质量和茎基粗增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播种量处理之间的增幅。
降低播种量对叶片数没有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呈现随着播种量减少而增加的趋势,播种量降至 80 g/盘以下,株高增加达到显著水平。
秧苗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播种量120 g/盘秧苗密度高于60 g/盘,差异显著,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还可以看出随着播种量降低单位面积株数没有成比例减少,播种量由120 g/盘降至60 g/盘,降幅为50%,而密度由1.7株/cm2降至1.3株/cm2,降幅仅为23.5%。
2.3 播期(秧龄)试验结果
不同秧龄处理育秧试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35 d秧龄与30 d秧龄相比,秧苗各个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3 cm、0.9张/株、0.5 mm、11.5 mg/株,提高幅度分别为18.1%、21.4%、22.7%、43.9%,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而40 d秧龄与35 d秧龄相比,各个指标提高幅度明显小于前者,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0.2 cm、0.1张/株、0.1 mm、1.3 mg/株,提高幅度分别仅有1.0%、2.0%、3.7%、3.4%。观察秧苗叶色发现,随着秧龄增加,叶色逐渐变淡,30 d秧龄呈现绿色,35、40 d秧龄变成黄绿色。无论是秧苗各项指标变化趋势还是观察秧苗叶色,都说明35 d后秧苗生长越来越慢,已经不适宜秧苗生长。
2.4 施肥试验结果
不同施肥处理35 d育秧试验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秧苗各项指标都高于等于对照,其中以秧盘基施15 g/盘+3、5叶喷叶面肥处理最优,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5 cm、0.5张/株、1.1 mm、13.9 mg/株,其次是秧盤基施15 g/盘+3叶喷叶面肥处理,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 cm、0.3张/株、0.8 mm和10.0 mg/株,2个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秧盘基施不喷叶面肥各处理之间秧苗各指标有2个变化趋势,一是各处理之间差异不大,这可能是浇水致使肥料淋失所致;二是没有随着施肥量增加各项指标同步增加,而是以基施15 g/盘秧苗最优,20 g/盘秧苗各指标反而下降,但差异不显著。20 g/盘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比15 g/盘下降了 0.3 cm、0.1张/株、0.1 mm和3.0 mg/株,这可能是施肥量太大对种子发芽、出苗以及秧苗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秧盘基施与秧盘基施+叶面喷施处理比较,后者秧苗各项指标都优于前者,秧盘基施+叶面喷施的最优处理15 g/盘+3、5叶喷施比秧盘基施最优处理15 g/盘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6 cm、0.3张/株、0.7 mm和6.4 mg/株。
观察不同处理秧苗叶色发现,对照叶色最浅,肥料秧盘基施叶色呈现黄绿色,肥料秧盘基施+叶面喷施叶色最深,呈现绿色。可以看出,对照和肥料秧盘基施处理后期是缺肥的表现,肥料秧盘基施+叶面喷施则无缺肥现象。
2.5 肥料秧盘基肥和叶面喷施使用效果比较试验
表6为不同施肥方法处理35 d育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施肥处理无论是秧盘基施还是秧苗叶面喷施,对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施肥后这些指标增加明显。与对照相比,秧盘基施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5 cm、0.3张/株、0.6 mm、5.0 mg/株,其中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增加显著;叶面喷施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0 cm、0.6张/株、1.0 mm、7.7 mg/株,其中叶片数、茎基粗和单株干质量增加显著。可以看出,秧苗叶面喷施增加幅度大于秧盘基施。说明秧苗叶面喷施效果优于秧盘基施,特别是后期,秧苗叶面喷施能保持叶色深绿,叶片上举,秧苗大小均匀。
观察不同施肥方法出苗、秧苗生长进程发现,肥料秧盘基施出苗慢,前期生长慢,中期生长快,后期生长又变慢;叶面喷施出苗不受影响,中期生长不如秧盘基施,后期则比秧盘基施生长快,并最终超过秧盘基施。
在实验室利用发芽皿模拟秧盘育秧,研究在封闭秧盘条件下肥料秧盘基施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时发现,肥料基施10、20 g/盘出苗率分别为对照的83.7%、12.3%,证明肥料秧盘基施影响种子发芽出苗,肥料秧盘基施存在风险。
2.6 叶面肥使用量试验结果
表7是叶面肥不同喷施次数处理35 d育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随着喷施次数增加,秧苗的各项指标都在逐步改善,株高、叶片数、单株干质量增加,茎基粗也有增加趋势,以4次喷施效果最佳,株高达到21.2 cm,叶片数为5.7张/株,茎基粗为 2.9 mm,单株干质量为42.3 mg/株,除茎基粗外其他指标与2次喷施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观察秧苗叶色,喷施4次处理叶色深绿,是壮秧表现。喷施3次与喷施2次之间各项指标有所增加。
众所周知,3叶期是秧苗离乳期,3叶前生长主要靠自身营养。但是,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2叶期喷施叶面肥叶色明显变绿,说明2叶期施用叶面肥也有效果。
2.7 化控试验结果
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35 d育秧试验结果见表8。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对叶片数影响不大,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对株高、茎基粗、单株干质量、叶片形态和颜色的影响比较大,变化趋势是,随着喷施浓度增加株高降低,单株干质量下降,叶色由黄绿变为绿色,叶片形态由下垂变为上举。在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指标中,影响最大的是单株干质量。喷施浓度最低的2 500倍液处理单株干质量比对照下降了4.9 mg/株,降幅为11.7%,喷施浓度最高的1 500倍液处理比对照单株干质量下降了 6.1 mg/株,降幅为14.5%,3个喷施多效唑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次影响的是株高、茎基粗和叶片颜色。喷施浓度最高的1 500倍液和喷施浓度2 000倍液处理的株高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喷施1 500倍液处理比对照株高降低了 1.6 cm,降幅7.5%,茎基粗增加了0.3 mm,增幅11.5%。观察各处理叶色,对照叶色黄绿,喷施多效唑的处理为绿色。
3 讨论与结论
3.1 育秧基质理化性质及其营养特性
水稻育秧基质适宜的EC值为2.0~3.0 mS/cm[6],pH值呈弱酸性。本试验结果表明,由木薯渣、蛭石和草炭组配的水稻育秧基质,不同配方处理之间的理化性质虽然稍有差异,但初始EC值、pH值和容重,除了未添加草炭配方处理外,其他配方处理都在水稻育秧的要求范围之内。不同配方处理育秧结果也显示,不同配方处理水稻种子都能正常发芽、出苗,秧苗发根、盘根良好,根系色白。所以,由木薯渣、蛭石和草炭组配的水稻育秧基质理化性质能满足水稻育秧的要求。秧苗生长中后期,因为浇水,特别是3叶期后秧苗可以浸入水中,基质理化性质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更不会对秧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得出结论,由木薯渣、蛭石和草炭组配的水稻育秧基质理化性质不仅能满足水稻中小苗育秧要求,也能满足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要求。
3叶期是水稻秧苗离乳期[7],3叶期前秧苗生长主要靠自身营养,水稻中小苗育秧叶龄3叶~3.5叶期,对基质的養分要求不高,多年试验结果显示,只用木薯渣和蛭石即可满足育秧要求,基质组分比例以木薯渣 ∶蛭石=3 ∶1最佳。如果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3叶期后必需要有外部养分供给来满足秧苗生长需要,基质营养成为能否培育长秧龄壮秧的关键因素之一。草炭是养分含量最高的有机质之一,有机质含量高,可达40.2%~68.5%,有机质中腐殖酸含量可达20%~40%;养分含量中全氮含量为0.49%~3.24%,全磷含量为0.01%~0.34%,全钾含量为0.01%~0.59%[8]。那么,添加草炭能否为培育长秧龄壮秧提供营养保证?添加比例多少比较适宜?试验结果表明,增加草炭比例基质有机质、总养分(N+P2O5+K2O)含量确实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育秧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之间秧苗各项指标差异不大,所有处理秧苗3叶期后叶色开始变淡,长势逐渐减弱,最终形成黄弱苗,说明增加草炭比例虽然有机质、总养分含量增加了,但能被秧苗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不足。郭世荣研究显示,草炭虽然全氮含量比较高,但多为有机态氮,转化成有效态氮的速度很慢,数量甚少,有效磷、钾含量也不高[8]。可以得出结论,由木薯渣、蛭石和草炭组配水稻育秧基质,通过增加草炭比例不能满足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对养分的要求。如果草炭比例过高,当比例达到木薯渣 ∶蛭石 ∶草炭= 3 ∶1 ∶1.5 时反而会影响秧苗生长,最明显的表现是秧苗单株干质量下降。育秧试验前期观察也发现,配方3 ∶1 ∶1.5处理出苗慢且不整齐。为什么草炭比例过高出苗慢且不整齐,可能是草炭比例过高,基质空隙度太大不利于种子和根系吸收水分,进而促进了根系生长,反而不利于秧苗地上部分生长所致。但是,添加草炭可显著降低基质EC值和pH值,增加基质空隙度,对根系发育有利,有利于毯苗形成,可以适当添加,建议基质配方以木薯渣 ∶蛭石 ∶草炭=3 ∶1 ∶0.5为宜。
3.2 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的适宜播种量
水稻秧苗个体生长需要适当的生长空间,包括根系生长的地下空间和茎叶生长的地上空间。如果采用以往高密度育秧方法,秧苗横向生长空间狭小,秧苗越大越拥挤,秧苗素质会越来越差,难以形成壮秧。张来运等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过大,秧苗茎基宽减少,叶片数减少,秧苗素质变差[9]。理论上,培育长秧龄壮秧需要适当降低播种量。然而,播种量降低又会导致秧苗密度减少,插秧时会出现少插或漏插现象;播种量减少同时也存在能否形成毯苗的问题。本试验目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密度,既能确保培育壮秧和根系成毯,又能最大限度延长秧龄,培育出长秧龄壮秧。本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播种量下降,秧苗个体生长空间逐步扩大,秧苗各项指标都得到改善,株高、茎基粗、单株干质量增加。但不同播种量之间增加幅度不同。播种量由120 g/盘降至100 g/盘和播种量由80 g/盘降至60 g/盘秧苗的各项指标增加幅度小,而播种量由100 g/盘降至80 g/盘,秧苗的各项指标增加幅度大。播种量由120 g/盘降至100 g/盘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小,说明虽然播种量下降了,但秧苗生长的空间胁迫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播种量由80 g/盘降至60 g/盘时秧苗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也小,则是说明播种量下降对秧苗生长提供的空间效应变小;而播种量由100 g/盘降至80 g/盘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大,说明这期间降低播种量对秧苗个体发育产生了比较大的有利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播种量降至60~80 g/盘比较适宜。
对不同播种量最后秧苗密度调查结果表明,降低播种量单位面积株数没有成比例减少,说明播种量降低后成苗率提高,这样可以部分弥补因为播种量太少不利形成毯苗、栽插时容易导致空穴的不利效应。观察毯苗形成状况发现,播种量60、80 g/盘都能形成毯苗,适宜机插。
3.3 适合苏北地区稻虾共作的水稻长秧龄壮秧秧龄
水稻育秧秧龄的确定需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茬口要求,既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同时要满足稻虾共作水稻生产茬口需要。从气候条件来看,苏北地区传统手工插秧水稻育秧5月初即可开始[10],也就是说,从气候因素考虑5月初以后育秧期越早光热资源利用越充分。从茬口来看,稻虾综合种养第1季克氏原螯虾要在6月中下旬陆续捕获结束,让茬栽秧时间在6月底。也就是说,在5月初至6月底之间的50 d左右时间内,在确保培育壮秧情况下,秧龄越长越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
秧盘育秧与秧田育秧条件不同,秧盘育秧基质厚度只有2.5 cm左右,加之基质营养少,且易淋失,无论是秧苗生长空间还是营养条件秧盘育秧都不如秧田育秧,理论上,秧盘育秧秧龄会短于秧田育秧。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盘育秧秧龄超过35 d,因为受到个体生长空间、养分含量等因素胁迫,秧苗各项指标增长缓慢,秧苗素质也越来越差。所以,苏北地区秧盘基质育秧水稻秧龄应该不超过 35 d,30~35 d比较适宜,比秧田育秧秧龄短15 d左右,比中小苗育秧秧龄长10~15 d。这一结果与王静静等的研究结果[11]吻合。
因此,在稻虾共作生产上,可根据克氏原螯虾捕获期来确定水稻育秧具体播种期。
值得指出的是,秧盘育秧培育长秧龄壮秧的秧龄长短是气候、营养和培育措施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气候适宜、营养条件好、培育措施得当,秧龄可以适当延长,反之则应当适当缩短。本试验水稻育秧不是在秧池进行,秧苗营养条件不如秧池育秧,在秧池育秧条件下,根系可以穿过秧盘吸收土壤养分,营养条件得到改善,秧龄可以适当延长。
3.4 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的施肥技术
分析水稻秧盘育秧秧苗养分来源发现,秧苗养分来源有3个,一是基质养分,二是后期秧苗根系穿过秧盘吸收秧池土壤养分,三是施肥。为了增加试验可控性和准确性,本试验没有在秧池进行,也就是养分供给只有基质养分和施肥2个途径。基质育秧试验结果显示,纯基质不施肥基质养分不能满足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的要求,只有通过增加施肥措施来满足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对养分的需求。
关于施肥方法,以往研究多采用基施无机肥[12],本试验同时对秧盘基施和秧苗叶面喷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2种施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叶面喷施与秧盘基施相比更安全、更有效。肥料秧盘基施育秧前期有出现肥害风险,施用过量或使用不当,比如施肥不均匀等,轻则影响前期秧苗生长,重则影响种子发芽出苗。肥料秧盘基施中期养分充足,秧苗长势好于叶面喷施,后期因为浇水养分淋失,秧苗长势慢慢落后于叶面喷施,最终施肥效果不如叶面喷施。所以,秧盘育秧施肥方法宜采用叶面喷施。
关于秧苗叶面肥喷施次数,以2叶、3叶、4叶、5叶 4次喷施效果最佳,秧苗株高、叶片数、茎基粗,特别是单株干质量各项指标最优;秧苗叶色呈深绿色,是壮秧表现。
生产上,育秧秧盘一般都放在秧池中,根系会穿过秧盘伸入土壤吸收养分,叶面肥应该根据秧苗长势长相灵活使用。
3.5 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的化控技术
化控是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目的是控制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水稻秧盘育秧,特别是培育长秧龄壮秧,既要保证秧苗密度,又要保证秧苗个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化控措施非常必要。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作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控制效应[13];本试验结果也表明,喷施多效唑株高降低,叶色深绿,叶片上举,秧盘秧苗群体通风透光性得到改善,有利于培育水稻长秧龄壮秧。但是,喷施多效唑后单株干质量下降,如果喷施浓度过高会影响个体干物质积累,对培育水稻壮秧不利。所以,多效唑使用浓度不宜太高,25%多效唑稀释倍数大于2 000倍液为宜。
3.6 适合苏北地区稻虾共作水稻长秧龄壮秧指標及其综合培育技术
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判定,适合苏北地区稻虾共作水稻长秧龄壮秧指标是,秧龄30~35 d,叶龄5~6叶,株高20 cm左右;单株干质量40 mg左右,茎基粗2.5~3.0 mm;叶片上举、色绿;根系成毯,适宜机插。综合培育技术措施包括,育秧基质配方木薯渣 ∶蛭石 ∶草炭=3 ∶1 ∶0.5;常规粳稻播种量60~80 g/盘;2叶、3叶、4叶、5叶4次喷施叶面肥(2叶期叶面肥为0.6%尿素+0.2%硫酸二氢钾,其他叶面肥为0.8%尿素+0.2%硫酸二氢钾);3叶期喷施25%多效唑,稀释倍数大于2 000倍液。
参考文献:
[1]季海军,米长生,陆海空,等. 盱眙县稻虾综合种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北方水稻,2017,47(1):62-64.
[2]奚业文,占家智,羊 茜. 稻虾连作共作精准种养技术[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7.
[3]黄富强,米长生,王晓鹏,等.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配套技术[J]. 北方水稻,2016,46(2):43-45.
[4]张丁月,张卫峰,曹玉贤,等. 中国稻渔种养系统水稻产量差及影响因素的整合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5):88-95.
[5]王强盛,管永祥,章 泳,等. 水稻大苗机插存在问题及技术途径[J]. 中国稻米,2018,24(4):24-26.
[6]郝向阳,梁天锋,韦善清,等. 水稻育秧基质理化性状对秧苗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17,38(6):1064-1068.
[7]杨文钰,屠乃美.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 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1.
[8]郭世荣. 无土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1-122.
[9]张来运,张国良,丁秀文,等.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基质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66-67.
[10]毛振荣,李世兴,王 君. 苏北地区目前水稻机械化插秧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 北方水稻,2015,45(5):40-42,50.
[11]王静静,唐小洁,张 鹏,等.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9,25(6):83-85.
[12]朱冰心. 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筛选及基质培肥效应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13]赵国安. 多效唑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及喷施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7):189,1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