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脱贫摘帽 赤水用绿色生态作答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赤水始终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绘就了“绿色脱贫”新画卷。
10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同意赤水市退出贫困县。由此,赤水市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的县级市。
2014年,赤水的贫困发生率为14.6%,如今降至2.18%,低于3%的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三年时间如何实现脱贫摘帽?赤水用绿色生态作答。
11月9日,临近傍晚,赤水白马溪景区游人如织。山中不时传出游客体验滑道惊险时的尖叫声。
穿过茂密的竹林,记者看到的是桫椤成群,激流飞越,游客乘坐在皮划艇上,急速向前,水花飞溅,笑声阵阵。透过玻璃桥面,瀑布在脚下一泻千里。“空中飞索、滑道漂流,刺激又安全,体验感超棒!”游客赞不绝口。
“双腿打直,双手把控……”景区工作人员王兴凤不停地告知游客滑道要领。王兴凤是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村民。丈夫残疾,公婆多病,儿女年幼。凯旋村发展乡村旅游,扭转了王兴凤家的贫困局面。
“我在景区务工,每月有1700元收入,家人养鸡养猪,定向销售到农家乐,一年有6万多元收入。”王兴凤乐呵呵地算起家里的进账单。
发展生态旅游,让贫困群众走旅游路、发旅游财的例子在凯旋村不胜枚举。“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走上旅游致富路。”村民王贤方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达10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凯旋村原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苦于发展无门难改贫困面貌。穷则思变,在赤水市“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建设的推动下,凯旋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之全村森林资源丰富,奇石遍布等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按照“一村一企”思路,凯旋村通过引企入村、引民入企、引民入会、引民入网的方式,开展旅游扶贫。目前全村的农家乐达120家,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
“游路”即“财路”。围绕旅游产业,不论是卖土特产、开农家乐,还是从事其他旅游服务,村民总能挣到“旅游钱”。凯旋村结合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是赤水“旅游兴市”战略的成功之举。
素有“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之美誉的赤水,是国家级生态市,成为游客观光旅游、富氧运动、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全域旅游,生态美了,群众富了。”赤水市扶贫办主任严本涛表示,赤水积极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旅游扶贫绿色发展新路。
成功创建5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系统;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近三年来,赤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人,带动贫困人口4000余户9000多人增收致富。
初冬时节,行走在赤水市丙安镇,记者看到的是一丛丛翠绿葱茏的金钗石斛,一片片挺拔苍劲的楠竹林……丝毫不见秋之萧瑟。在兰溪石斛生态园,沿着一排排石头放眼望去,上千亩金钗石斛长势喜人。
石斛,一种名贵中药材。“石斛对生长环境要求高,附着丹霞石生长,上演了‘石头上的生命传奇’。”丙安镇人大主席王朝辉介绍。
“石斛浑身是宝,枝条营养价值高,叶和花可晒干泡茶。”村民刘青平是金钗石斛的直接受益者。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刘青平妻子患有帕金森病,瘫痪在床,大女儿患有癫痫病,全家人的生计寄托在他一人身上。祸不单行,刘青平因在工厂务工时机器出故障失去了右手。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不能倒下。”刘青平奋力举起左手,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针对刘青平家实际,村干部动员他栽种石斛。2014年,刘青平参加了石斛种植专业培训班。种幼苗、搭大棚、移上山,每个环节刘青平都倾注心血做好。
“我家育了10余亩石斛苗,野外栽种近15亩,已陆续开始见效益。”看着石旮旯地变废为宝,刘青平喜笑颜开,“扶贫不扶懒,脱贫靠双手”。
为解决石斛种苗稀缺难题,赤水市引进了信天中药公司;为破解石斛企业资金瓶颈,组建了康瑞中药材投资有限公司,还开启了金钗石斛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开发了石斛软胶囊,石斛浸膏等系列产品。
金钗石斛成为赤水贫困群众的“绿色银行”。目前,全市13个乡镇68个村都建立了金钗石斛原生态种植基地,总面积达7.9万亩,带动3072户贫困农户9558人脱贫。
赤水立足生态优势,推进绿色产业扶贫。重点实施了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标准化商品竹林、千万只乌骨鸡、万亩水产养殖的“十百千万工程”,构建起“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水里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铺就了群众的致富路。
赤水石斛花喜获丰收。(刘荣誉 / 摄)
赤水森林覆盖率达80.78%,举目皆是竹林,大同镇华平村是全市竹林面积最大的村组。
在华平村竹林切片厂,工人们将一捆捆竹子放上传送带,长竹瞬间被粉碎,装进大货车。“这些竹片是纸浆厂的造纸原料。”切片厂负责人陈雨说,竹农按每吨440元的价钱卖到切片厂,切片厂加工后再送至纸浆厂。
一竿翠竹撑起一方经济。从2001年起,赤水大力实施“退耕还竹”工程,全市20多万竹农靠着竹子发家致富。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竹林,现在是坐着收钱,这得感谢‘陈种子’开了切片厂。”谈起竹收益,村民王大华满心欢喜。
“陈种子”,正是华平村的致富带头人陈雨。华平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一类“种子型”党员。
为了让优秀党员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大同镇党委在华平村开展了“四型”党员试点。
“‘种子型党员’能带领群众致富;‘实干型党员’有发展实力,但带动性不强;‘希望型党员’致富能力不强,群众服务意识不够;‘和谐型党员’指年老病残的党员,威信较高。”大同镇党委书记何勇表示,每个季度由群众打分,得分高的优秀党员可晋级。
同时,华平村设立了“党员先锋超市”。“超市里全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得分高的党员有权把爱心物资送到贫困户手中。”陈雨说,这样的奖励拉进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也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担当。
脱贫攻坚党旗红。如今,华平村共有97个党员,其中种子型党员5人,实干型党员15人,希望型党员30人,和谐型党员47人。
“四型”党员、“党员先锋超市”等创新举措,是赤水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实践。
基层党建,为赤水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三年多来,赤水市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坚持识贫不漏一人、帮扶不漏一方,以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满意感,全面推进“九不”增“九感”机制,助推赤水在全省率先打赢了脱贫攻坚仗。
“赤水市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对未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对已脱贫群众继续开展精准帮扶。”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说,赤水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谋幸福的脚步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 / 付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