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差异性长效机制

时间:2024-05-21

唐明霞 朱海燕 陈建军 吴海燕 袁春新

摘要: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南通市在缓解相对贫困的实践中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的瓶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相对贫困主体分为基本需求主体、社交需求主体和精神需求主体3类,不同主体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此,以分类管理、精准扶贫为理念,以提升生计能力为核心,夯实多元化产业为基础,阻隔代际贫困传递为手段,构建以满足基本物质和安全需要为目标,基于持续性政策、产业扶贫、可持续扶贫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以个体社会参与程度为基准,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为渠道,多重视域治理扶贫为模式,构建以发展归属和社会交往需要为目标,基于高度融合、共享共治、综合多维度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以健全系统管理体系为抓手,激发相对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为途径,构建以引导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为目标,基于监管到位、需求导向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缓解相对贫困;差异性;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1-0226-05

收稿日期:2020-0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南通市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项 (编号:NTXCZX-2020-01)

作者简介:唐明霞(1972—),女,江苏南通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E-mail:782641021@qq.com。

通信作者:袁春新,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宏观农业研究。E-mail:448725005@qq.com。

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消除贫困,逐步满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為推动力量、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途径的中国特色农村扶贫开发道路[1],绝对贫困已经不复存在。相对贫困是一种比较之下的相对差距[2],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也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1],包括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环境层面、个体层面等综合性的概念,具体表现为贫富差距大、公共服务弱势、发展能力受限等多维度的贫困[3]。我国未来扶贫工作重点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应该更加注重扶贫的长效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1 南通市缓解相对贫困的实践

相对贫困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的必然趋势[4]。注重缓解相对贫困,根据相对贫困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分类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发展的共享性,是今后一段时期南通市缓解相对贫困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南通市缓解相对贫困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瓶颈。

1.1 缓解相对贫困成效显著

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党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缓解相对贫困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

1.1.1 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2019年,建档立卡低收入所有人口达到人均纯收入7 000元/年的标准,参保登记、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3个100%”,签约家庭医生和电子健康档案达到98%以上。

1.1.2 经济薄弱村集体脱贫成效明显

南通市13个省级、92个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均超过45万元,89个村每村300万元的物业项目建成达效,60%符合条件的村均建立新型合作农场。

1.1.3 老区富民强村行动计划显成效

黄桥革命老区富民强村3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毕,涉及的149个村均按每村50万元的筹资标准全部实施物业项目,2019年收益约为6.5%。

1.1.4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到位

建档立卡人口危房全部完成改造,适龄儿童全部享受政府助学金资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中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1.1.5 帮扶贫困主体体制机制更完善

“机关帮村、干部帮户”“阳光扶贫”季度督查体系、低收入人口预测预警机制等全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支出型贫困人口救助、基本照护保险、先诊疗后付费等全面推行。

1.2 缓解相对贫困瓶颈明显

目前,南通市存在的贫困现象不再是基于最低的生理需求,而是基于社会的比较,即相对贫困[5]。

1.2.1 长效脱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南通市虽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帮扶贫困主体的体制机制,但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长效的、针对不同贫困主体不同需求的差异性扶贫机制还有待构建或进一步完善,应用对症的差异性扶贫机制帮扶不同的贫困主体,采用个性化的缓解相对贫困方式,尽可能地帮助相对贫困主体实现永不返贫的目标。

1.2.2 贫困主体的脱贫质量亟待提高

2019年,南通市实现了“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但少数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是通过政策兜底达标过线,还不够稳定。

1.2.3 村级组织的集体收入来源单一

2019年,92个市级经济薄弱村虽然实现了集体经营性收入45万元以上全覆盖,但来自土地整理一次性收入占比较高,实现村级持久稳定增收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举措。

1.2.4 扶贫信息平台数据维护有欠缺

目前,缓解相对贫困工作要维护全国扶贫信息系统、“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对涉农资金监管仅限于对数据的统计,但对每条资金的来龙去脉、下拨时间、对象、范围、用途仍不具体,只能根据系统逻辑关系查找漏洞和缺失,监管尚未精准到位。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意义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美国学者马斯洛基于每个人都有一套复杂的需要系统,按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划分的5个等级[6-8]。人类生存从低到高的需要具有全面性特征,低等级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等级的需要发展,人类活动的行为准则逐步演变成追求更高等级的需要。

2.1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2.2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表现为人类要求相对稳定、秩序井然的安全生存环境,及时有效的合法权益保障,生活和工作焦虑持续减少等。

2.3 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是基本需要满足后,人类为改善生存环境所追求的较高等级需要,是人作为单个个体集体归属感方面的需求,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意境。社交需要是人作为单个个体,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的原始动力,是奠定更高等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

2.4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是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实现自我价值,被他人认可的更高等级的需要,是社会地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是尊重的2个方面。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是自尊,自尊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我是有价值的”,是一种自我肯定;自尊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希望在一定范围社交圈,甚至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其宏观调控能力、实际执行能力、取得的成就等各个方面,能赢得他人的认同。

2.5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最直接的表现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最大的滿足获得感。自我实现需要属成长性需要,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只有坚持真理、高瞻远瞩、胸襟宽广、乐观向上、不惧失败的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境界。

3 相对贫困主体的需求差异

南通市解决绝对贫困的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这方面的工作也已经行进至一个更为艰难的时期,重心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逐步转向缓解相对贫困。

3.1 相对贫困主体的理性分类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相对贫困主体的需求等级,可以将相对贫困主体分为基本需求主体、社交需求主体和精神需求主体等三大类。

3.2 相对贫困主体的需求差异

顾名思义,基本需求主体主要体现在客观需求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需求,实现吃饱穿暖,有房住,有安全感的生活目标;社交需求主体是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实现社会的认同,融入到一定的社交圈,且被社交圈中的大多数人认可,也就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主观意识中的存在感,这是一种初级精神层面的需要;精神需求主体是要解决赢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精神层面的需要。社交需求主体和精神需求主体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属于精神贫困户。

4 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9]。针对现实扶贫中“一刀切”,不能对症施策时有发生的现象,根据不同相对贫困主体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构建基于“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具有对症性、差异性、可持续性特征的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指导解决个体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一新时期主要矛盾,促进共同富裕,提高相对贫困人口幸福指数,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基于精准识别,满足基本物质和安全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南通市已经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主体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手段,设计完整和严密的流程,搭建基于精准识别、动态的相对贫困主体数据库,据此开展实时对症施策,构建满足基本物质和安全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由于相对贫困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政府制定实施的缓解相对贫困政策应更多地关注脆弱性较高、未来大概率陷入贫困的主体,统筹协调缓解相对贫困有效资源,促进多元化产业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10-11]。

4.1.1 以提升生计能力为核心,构建持续性政策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对贫困主体的生计能力也有强有弱,应区分其重读能力的强弱,对症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缓解相对贫困政策;建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12]。低生计能力相对贫困主体,即社会、物质、金融、人力和自然等方面资源占有量都比较低的相对贫困主体,应在资金、技术、资源、机会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支持途径,如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经营,商品流通状况,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服务购买”赋予就业岗位,增强人身、财产等风险抵御能力等途径,促使此类主体在经济和权利各方面的多维发展。较高生计能力的相对贫困主体,即社会、物质、金融、人力和自然等方面资源都比较高的相对贫困主体,应通过各种资源的相互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其生计能力。同时,在互帮互助的缓解相对贫困传递机制作用下,激发相对贫困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提升缓解相对贫困的质量[13]。

4.1.2 以夯实多元化产业为基础,构建产业扶贫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根据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南通市应优先发展优质高效粮油、特色高效蔬菜、特色花木果品、生态健康畜禽、现代桑蚕茧丝、特种水产养殖、特色中草药材、都市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盐土农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和现代渔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沿海产业带;以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花木桑果生产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业特色的沿江产业带;以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重点巩固提升传统农业的中北部地区产业带。同时,加快产业融合步伐,进行经营体制、模式、方式等的全方位创新,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理念,延伸产业链、组织供应链,促进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形成多产业共生互促发展局面,将南通市的十大农村产业转化为相对贫困主体持续增收的“长效之源”,提升相对贫困主体的产业参与度、受益度以及组织化程度,拓宽相对贫困主体增收渠道,创新由相对贫困主体参与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相对贫困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利益[14-15]。

4.1.3 以阻隔代际贫困传递为手段,构建持续增收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精准区分不同年龄段的相对贫困主体,应用以增收为主,“救助、教育”并举的缓解相对贫困策略,阻隔代际贫困传递。保护失能、半失能以及高龄老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高龄津贴制度,推动落实高龄津贴、长期护理及养老服务等[16],确保相对贫困主体也能老有所依。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主体要主动利用政府提供的工作岗位、职业技术、创业资金等资源,参与财富创造活动。相对贫困主体家庭要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社会资助等系列政策,促进适龄青少年就学,使其掌握致富技能,防止贫困代际间“遗传”。

4.2 基于精准管理,发展归属和社会交往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南通市要逐步缓解相对贫困,必须依据创建的相对贫困主体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发展归属和社会交往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4.2.1 以个体社会参与程度为基准,构建高度融合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南通市相对贫困主体由于自身政治地位低,生计能力较弱等因素的限制,权利与身份遭受歧视,常被社会排斥,无法平等获取相关资源。应影响和提高相对贫困主体创造社会价值的主动性,建立相对贫困主体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通道,促进相对贫困主体和非贫困主体的共享式发展,使相对贫困主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通过建立公正、公平的政策保障体系,让所有相对贫困主体平等地享有各项经济、政治等基本权利;相对贫困主体应依靠自身能力参与资源的平等竞争,保障缓解相对贫困的机会惠及相对贫困主体;应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相对贫困主体社会地位的提高,增强其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

4.2.2 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为渠道,构建共享共治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协力做好缓解相对贫困工作,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共享共治机制,前提是正确处理好缓解相对贫困过程中多元参与主体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具体举措包括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在相对贫困地区投资建厂、推动本土能人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激励有能力的农村能人创建家庭农场,拓宽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治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以理性沟通、有效协商、共同合作等形式,着力提升农民的家庭收入,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缓解个体间、不同群体间的不平衡发展;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成果的互构与共享进程,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4.2.3 以全方位多角度治理为模式,构建多重维度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相对贫困主体的弱势地位体现在多个层面,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等。缓解相对贫困,应从不同视角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既要解决收入等经济层面的“弱势”问题,也要解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领域的“弱势”问题;既要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应用综合性、多维度标准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使缓解相对贫困政策能全面覆盖各种形式的相对贫困与各种类型的相对贫困主体;又要综合运用多种缓解相对贫困的手段及政策工具,针对相对贫困的具体成因与表现分类施策,治理多维相对贫困[17];同时,要切实增强相对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降低其“等、靠、要”的意识和行为,不断缩小相对发展差距。

4.3 基于精准帮扶,引导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南通市要逐步缓解相对贫困,必须依据相对贫困主体数据库,在精准管理基础上,构建适合引导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4.3.1 以健全系统管理体系为抓手,构建监管到位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构建监管到位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首要任务是建立责任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坚持“谁的责任谁负、谁的事情谁办”的原则,围绕缓解相对贫困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作用,紧扣缓解相对贫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解任务,整改落实,做到解决问题不拖拉、落实责任不松劲。协调缓解相对贫困工作重点部门,围绕“三落实” “三精准” “三保障”开展“拉网式”排查,不放过任何疑点,不留下一处空白。部署开展相对脱贫人口“回头看”,把所有建档立卡的相对脱贫人口作为排查对象,逐户逐人摸清底数。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确保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缓解相对贫困工作的执行力。其次,要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将缓解相对贫困工作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把每季度第1个月最后10 d作为缓解相对贫困工作督查时段,及时形成督查通报、发出限期整改通知,明确问题整改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限。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及时启动问责程序,为缓解相对贫困工作提供纪律保证。充分发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工作平台和监督平台的作用,实现所有涉农资金监管全覆盖、所有农户管理全覆盖。对阳光扶贫系统日常维护中履职不到位的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及时约谈,杜绝缓解相对贫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加强对扶贫领域的审计,及时整改少数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主体家庭学生的学费“先收后退”、少数建档立卡的相对脱贫人员住院治疗未能“先诊疗后付费”等问题。健全督查体系,把***总书记提出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核心指标,对2016年初建档立卡对象采取“拉网式”排查与例行交叉互查相结合,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发现的未将2016年底建档立卡脱贫对象导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或已导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但做了清除处理的脱贫对象,及时发出督查整改通报,并督促整改到位。健全考核体系,把缓解相对贫困工作纳入南通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增加其在“三农”工作考核中的权重;通过考核引领,加强奖惩挂钩,兑现选拔任用,调动基层队伍做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打赢缓解相对贫困工作的浓厚氛围。

4.3.2 以激发民众内生动力为途径,构建需求导向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自我实现需要主观意愿,增强相对贫困主体自主脱贫的内源激励。其次,应以相对贫困主体需求导向为靶标,应用技术培训等传统培育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持续致力于提高相对贫困主体赢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自身素质与基本技能。健全和完善激励政策,引入诸如生产奖补、项目补助等竞争激励机制,对具有缓解相对贫困积极性和缓解相对贫困成果显著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激励措施完全与相对贫困主体的利益挂钩。

参考文献:

[1]刘 牧. 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6.

[2]杨 帆.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与生成机理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8.

[3]马小虎. 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分析[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48-51.

[4]汤 艳. 基于扎根理论的相对贫困影响因素与治理路径研究(以湘西州吉首市为例)[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1-14.

[5]杨立雄,谢丹丹. “绝对的相对”,抑或“相对的绝对”——汤森和森的贫困理论比较[J]. 财经科学,2007(1):59-65

[6]顾晓君,刘 刚,闫其涛,等. 安全型农业初探——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29-432.

[7]高桂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美好生活需要”刍议[J]. 大理大学学报,2019,4(3):61-66.

[8]王 清,王 云.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6):152-153.

[9]谭 静.  扶志扶智促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助脱贫攻坚——对湖南省部分地区脱贫攻坚调查研究的思考[J]. 财政科学,2018(9):113-119.

[10]丁凤霞. 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下的就业扶贫影响效应研究(以江苏宿迁为例)[D]. 无锡:江南大学,2019:1-39.

[11]黄斯嫄. 动态贫困维度下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探析[J]. 农业经济,2019(8):78-80.

[12]姚建平. 面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解读)[N/OL]. 中国社会报,2020-08-28[2020-10-10]. http://www.sohu.com/a/415296 95715614.

[13]胡 伦. 基于生计能力的农户持续性贫困生成机制与脱贫路径研究——以秦巴山区陕南地区为例[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139-144.

[14]唐明霞,程玉静,袁春新,等. 基于产业基础的多视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6):330-335.

[15]宁 静,殷浩栋,汪三贵,等. 产业扶贫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效果——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准实验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4):58-66,88.

[16]边 恕,宋经翔,孙雅娜.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缓解老年贫困的效应分析 ——基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双重视角[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1):88-97.

[17]潘文轩.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及对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的启示[J]. 兰州学刊,2020(8):175-1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