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现状与适宜技术

时间:2024-05-21

邓华艳 李振全 马思聪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步开展美丽乡村、田园乡村、特色乡村建设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放在突出位置。目前绿色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基于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现状,从宜居、特色、绿色的视角,围绕乡村规划、公共设施、特色村庄保护、绿色农业产业、乡土建材应用、农用住房改造、节能技术路径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对绿色乡村建设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凸显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建设理念的适宜技術,旨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助力农村可持续发展。结合绿色乡村建设适宜技术对今后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各地绿色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江苏省;乡村建设;绿色节能;适宜技术;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9-0014-05

1 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现状

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为了规范乡村建设与发展,江苏省先后颁布多项政策性文件,如《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15年江苏省实现自然村整治共18.9万个;2017年公布首批省级特色小镇25个。尽管如此,江苏省内绿色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仍存在不足,需要更科学、体系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对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适宜技术进行探讨:公共设施建设主要从社会性基础设施类型、空间布局与配置标准等方面展开;环境友好包括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合理规划绿地,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经济,增强村民绿色意识;建筑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周边微环境,提升建筑设备能效,采用节能灯具和空调等,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助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新乡村。

2 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共性技术

2.1 乡村规划先行,促进村镇发展

乡村在居民人口组成、日常活动、生产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不同,所以乡村规划不能盲目照搬城市规划,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村庄人口规模、产业布局、村镇体系结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各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布局。合理编制反映实际与特色的乡村规划地方标准是村镇发展的关键,江苏省应根据当地村镇建设发展特征以及规划建设需要,合理进行乡村规划。

(1)建设选址方面,避开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符合安全与防灾的相关要求,统筹分配资源,避免因农民减少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上位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的同时保护好乡村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兼顾江苏省乡村多样化与特色化。

(2)生态环境方面,通过绿化建设协调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按照当地乡村调研与农民反映来确定治理重点,全面进行乡村垃圾整治、改善村民用水水质、公共场所卫生等,结合实际条件推进全省乡村环境治理,采用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方式统一治理,或通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为推进乡村绿色生态建设,鼓励村民开展河道疏浚清淤、全面推行河长制等。

(3)村容村貌方面,推行路长制管理,通过砌花坛、种植绿化等进行物理隔离,划分交通行道和互通行道,并在其两旁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1],使占用路边堆放的现象得以改善,创建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建议对乡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与分类处理,设立专门保护环境的小分队,每日对乡村街道进行清扫,进行庭院绿化美化,改善当地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2 完善公共设施,保障生活便捷

根据部分城市出台关于乡村的配建标准可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旧存在不足。设施类型有所欠缺,如部分农村未能考虑配建环卫、养老设施等;对设施的经营效益欠缺考虑,如在农村建设小学可能会因为地区偏远、服务人口有限而导致无法规模化经营;部分基层村的配建与建设标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化[2]。所以完善江苏省内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须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借鉴城市与其他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建设政策与标准,在保存乡土风情与文化的前提下,针对各农村地区间差异性与特点,科学增加乡村公共设施供给,形成系统、完整的建设体系。

(1)设施类型方面,随着农村老龄化、休闲化、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养老服务、科教文化、休闲娱乐与体育锻炼等,政府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体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公共交通设施以及环卫设施等方面的合理配建,以满足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求。

(2)空间布局方面,农村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周边地形地貌、设施条件、用地规模与用地情况等,科学设置各类公共设施,避免粗暴的撤乡并村和改造;按照农村人口密度、服务对象以及设施服务范围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以实现公共服务在农村达到公平、均等布置;考虑公共设施成本、规模与经营效益等,对设施空间布局进行修正与完善,以保证其建设与运营可行性。

(3)配建标准方面,配建中引导集中布局,强化中心聚集效益;鼓励复合利用,提升运营规模效益;满足现实需求,优化提升配建标准。如公共绿地、体育健身设施可以与文化中心兼容设置,以同时满足农村青少年、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健身和文化活动等需求;农村地域较广,人口密度低,教育设施设置的服务半径要远远大于城市地区,以便就近服务当地学生。

2.3 发展集体经济,拓宽投融资渠道

面对江苏省内部分滞后的集体经济,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支农政策有待完善,为此政府可以设立相关融资担保基金,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乡村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宽投融资渠道,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发展集体经济薄弱环节,满足绿色乡村建设的金融多元化需求;政府还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3]等形式鼓励与展开绿色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经营主体需求不同[4],如政策性银行主要支持农村电力、电信、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宜居生态建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产业,促进乡村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生态农业、乡村手工艺等特色经济;国有商业银行统筹全局,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并加大资金投入,拓宽金融供给渠道,丰富金融产品类型,支持乡村绿色生态技术先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在融资上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农业绿色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搭建绿色金融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推动绿色农业与产业良好发展。此外,全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试验区试点建设,鼓励试验区涉农金融机构推广与创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江苏省创建地方法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如徐州碳排放交易经营管理中心、苏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等[5]。2018年江苏省入库生态环保类PPP项目129个,投资总计1 208亿元;落地51个,落地投资43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349亿元。2018年江苏省内多个部门联合出台我国首个省级综合绿色金融政策,建立健全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

3 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关键技术

3.1 保护特色村庄,传承乡土风情风貌

江苏省重视乡村规划与发展,优化村庄分类,将自然村调整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他一般村庄等[6]。2017年江苏省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导村庄发展、改善村庄环境、保护乡村特色。据统计,县(市、区)内的特色保护类乡村占规划发展的村庄比例为15%~30%,占全部村庄的5%左右[7]。村庄作为典型的社会单元与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具有明顯的风俗习惯、人文气息与当地特色。特色村庄对于历史悠久的江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村镇布局规划中多次强调今后村镇在规划时,一定要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反映了全省对保护特色村庄,传承乡土风情风貌的重视。

(1)保护村庄外部环境,山坡、平地、河流构成了风貌各异的特色村庄,如位于南京市的游子山村呈现从山脚四周向外延伸的形态,苏州市的张家厍村与其周围的河流成“回”字状,极富特色[8]。

(2)保护村庄建筑形态,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建筑材料千差万别,大多乡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就地取材,建筑造型、色彩等均可体现当地建筑文化。江苏省建筑形态大多临街傍水、粉墙黛瓦,各地建筑形态大致看起来差不多,但细节上风格和构造还是各有特色。

(3)保护村庄民俗风情,村庄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地方特色。这些独特的风俗也促进了江苏省各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异地游客前往体验与感受,如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的马庄村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丰收或农闲时,农民们会敲打锣鼓、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3.2 打造绿色农业,促进乡村持续发展

在党的鼓励与引领下,近年来江苏省坚持发展乡村绿色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生产上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9];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根据农作物秸秆利用量进行补贴;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然而发展绿色农业存在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经营主体在市场环境、政策与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投资。绿色农产品市场难以稳定,绿色产品优质不优价,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主体绿色生产动力不足,不利于绿色生产的应用与推广。所以打造江苏省绿色农业还需要政府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1)根据江苏省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规划要求,统筹安排江苏省农业产业与生产布局,因地制宜生产农产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如在沿海、苏北发展特色畜禽产业,在丘陵地区发展花卉苗木与水果种植产业等[10]。

(2)注重提高村民绿色农业水平,通过搭建平台进行专业科学的种植、养殖培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绿色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绿色乡村农业体系。通过绿色乡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再由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建成绿色生态宜居乡村。

(3)充分发挥江苏省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优势,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养殖、种植技术与环保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农业。

(4)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名优农产品认证[11],加强机构管理,培育江苏省知名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认可度;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农产品的价值,使优质农产品真正卖出好价格。

(5)推行奖惩并举,健全激励制度,对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主体进行适当补贴;加强法律保障,完善《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告诫与惩罚。

3.3 应用乡土建材,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据统计,2018年江苏省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房屋,14.6%采用钢筋混凝土,62.8%采用砖混材料,222%采用砖瓦砖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日益趋近城镇水平,现代工业化建筑材料(主要包含混凝土、砌块、钢材和水泥等)逐步取代乡土建筑材料。这些建材不仅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环境,而且大多单调与缺乏个性,不利于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难以表达建筑的整体情绪与内在寓意。这就使得乡村建筑大同小异,破坏了农村的传统风貌,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与文化传承。因此乡村建设应鼓励使用当地乡土建材(主要有砖、石、瓦、木材、竹材等),该类建材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对营造特色、绿色、可持续发展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1)地域风貌方面,砖可以根据不同砌筑模式产生不同花纹图案,形式丰富多样;石材与景观有较好的协调性,可以将其与多种园林要素搭配;瓦片一般由黏土烧成,质地较为粗糙,给人以质朴之感;木材色彩丰富,纹理多变,与自然融合性高;竹材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质量轻、纹理直等特点,可以设计出富有乡村特色的造型。

(2)资源节约方面,乡土建材往往是源于自然,就地取材,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材料[12]。使用乡土建材营造乡村地域特色过程中,挖掘材料特性,利用乡土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利用,大大节约了资源与能耗。如传统的石磨、石槽、陶罐等,巧妙变废为宝;旧瓦片、旧楼梯、旧木构架与木楼板等都是可再回收的建筑材料。

(3)可持续性方面,改良后的夯土墙可以抵御恶劣气候;石材可以坚固墙体,防止雨水冲刷墙面,也可以增强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木构架节点多用榫卯的方式连接,属于柔性结构,抗震性良好;竹材作为一种生物材料,若处理和使用得当,则耐久性较强,同时利于空气流通,有效降低农村夏季室内温度,满足防热与通风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居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乡土建材的力学性能、防水、防火、抗震、气密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愈发明显。因此,须要注重挖掘绿色乡土建材在农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探讨与创新乡土建材的构造做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结合绿色技术,实现合理利用地域资源、缓解人居环境建设压力、保留传统村落风情风貌的目的[13]。

3.4 改造传统农房,建设新型农用住宅

盛健等对江苏省200多个农村居住建筑进行能耗测量,结果表明,建筑外围护结构热损失较大,其中外墙、屋面等的散热比例较大[14]。设备散热方面,苏南、苏北的经济条件差距使得区域内每100户拥有家用电器数量相差较大。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电视、电话、空调、微波炉等电器数量较多,主要使用电或燃气作为炊事能源,导致消耗更多电能。为减少农村住宅能耗,改造传统农房尤为必要,有利于建设新型农用住宅,推动绿色乡村建设。改造工作中,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供暖通风系统、照明等设计按照不同气候分区进行选择,执行GB/T 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地方相关建筑节能标准。江苏省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从经济性与节能性来看,可以采取如下传统农房改造措施。

(1)围护结构节能方面,屋面和墙体上增加保温层,减少热量散失;坡屋顶设置楼阁,形成热羽流向楼阁传递,再流向室外,或合理设置高窗、孔洞等。窗户建议采用中空双层玻璃,增大传热热阻;提高窗户气密性;采用节能型玻璃等。門的节能改造可以在单元、阳台和户门[15]等采用木质、钢制或木质钢质复合保温门,部分阳台可以采用塑料门,这些产品性能基本满足节能标准,价格也可以被大多农民接受。

(2)设备与照明方面,各类电采暖设备(如暖脚器、电暖风机、电热毯和电暖器等)逐步取代了火炉,可以根据实际感受开启局部采暖设备,避免能源浪费。平日里电器(电吹风、电水壶、微波炉、电脑等)不须要开就尽量不开,使用完及时关闭。农村住宅中节能灯具拥有率不高,农民省钱意识相对节能意识更为强烈,农村家庭更愿意选择便宜的白炽灯,想要在农村推广照明节能,需要国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

(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农村住宅分散建造,绝大多数为平房或2~3层楼房,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太阳能;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稻草以及薪柴等均可直接作为燃料;家畜和家禽养殖产生的动物排泄物可制成沼气等,所以农村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 发展被动技术,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过渡季节缩短,室内外环境条件差别不大,形成了与严寒地区不同的人居环境,如冬季室内可以多穿衣与开窗透气。所以该地区在建筑节能设计时,不宜直接采用我国严寒及寒冷地区的节能技术[16],应结合不同季节传热特性,并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原则,即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与隔热设计以及高湿度条件下的空气除湿处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减少整体能耗。

(1)江苏省传统农村住宅密度比较低,大多住宅周边包围着农作物与植被,水资源丰富,有池塘树木,自然环境良好,所以可以通过住宅建设规划来改善周围微环境以实现夏季室内降温,如在建筑周边种植树木、开挖池塘、设计种植墙体与种植屋面等。通过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有效减少太阳热辐射,降低外墙或屋面温度,达到室内隔热降温的效果。

(2)江苏省夏季炎热潮湿,建筑形式方面须要考虑夏季隔热与通风的要求,农宅屋顶建议采用坡屋顶,提高建筑室内空间高度,有利于隔热;农宅气密性不高,建筑南北向都开有窗户,基本全天保持开启,有利于自然通风。

(3)鼓励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性能来实现被动式隔热,改善室内热环境。不同围护结构具有不同被动式隔热技术,如采用被动蒸发围护结构,该技术结合陶粒混凝土的特点,利用轻质混凝土材料的连通与非连通多孔材料的热湿传递特点,研究出具有隔湿保温层和表皮气候层墙体,提高墙体保温隔热效果,以实现冬季保温夏季隔热。

(4)对农村围护结构保温以及其他被动式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政府可以提供以下2个方面支持,一是培训农村绿色建筑相关建造技术人员,二是因地制宜提供相关材料与绿色技术获取途径。为提高农民的参与性,政府可以对农村住房翻建、节能改造等项目给予适当的贷款支助或补贴,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同时有效普及绿色被动建筑。

3.6 调整用能结构,推广可再生能源

能源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改变目前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17],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系统,从而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减少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低碳能源结构,须要长期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为什么能源革命与结构调整需要从农村开始?从目前的经济与技术上来看,可行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水能、光能和生物质能。我国广大农牧林区是生物质材料主要来源地,这些区域也具备了发展风电、光电的空间场地。因此须要充分利用农村农牧林区这些优势,调整与优化能源结构,开发相应技术,将化石能源+电力的能源结构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电力,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1)太阳能利用技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已达到高度产业化水平,安装简便且使用清洁,面积为2 m2左右的集热器,基本能够满足农村一户家庭的生活热水需求,不用消耗大量商品能源,经济适用,适合农村居民。

(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为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作为炊事、采暖和生活热水等用能燃料,改善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的问题成为关键。现已有专门的生物质压缩成型的加工技术与设备,经加工后的生物质燃料体积缩小,便于储存与运输。

(3)沼气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沼气用户量增长迅速。冬季气候寒冷,针对低温会降低沼气产量这一问题,研究出了低温沼气发酵技术,该技术同样适宜用于南方地区沼气池的冬季启停与使用。另外,在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小型水电;在地域辽阔、阳光充足的地区,可以推广应用光伏技术。

4 绿色乡村建设适宜技术体系展望

本研究从宜居、特色、绿色的视角对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凸显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建设理念的适宜技术,以期为各地绿色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为推进农村绿色化建设进程,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标准,实现宜居、特色、绿色建设目标,各省市政府应统筹分配、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建设宜居、特色、绿色节能的新农村,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关于绿色乡村建设适宜技术涉及的范围与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各项技术尚不完善,同时对其他气候区的农村适用性有限,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材料学等学科,建立更为完善的绿色乡村建设适宜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晶容.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绿色乡村规划研究[J]. 江西建材,2020(1):60,62.

[2]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试谈我国农村新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及配建模式——以南京市为例[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陈 璇. 井陉县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8.

[4]苏良涛. 绿色乡村建设亟待绿色金融支持[N]. 中华合作时报,2018-10-26(B3).

[5]张 露,徐丹丹,黄兵号,等. 绿色金融促进江苏农业绿色发展研究[J]. 北方金融,2019(8):46-50.

[6]中国江苏网. 保护乡村特色风貌留住乡愁江苏优化完善苏北地区镇村布局规划[EB/OL]. (2020-04-01)[2020-07-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768481035518669&wfr= spider&for=pc.

[7]张晓蕾,张 宝,陈燕杰,等. 江苏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与保护建议——基于典型村的调研[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10):44-48.

[8]王林容,薛国凯. 浅谈村庄特色保护问题——由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引起的感想[J]. 江苏城市规划,2007(1):23-28.

[9]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研究课题组. 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的江苏实践与思考[J]. 江苏农村经济,2018(7):34-36.

[10]施振旦,沈新莲,周 彤,等. 促进江苏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J]. 中国发展,2018,18(4):55-59.

[11]胥愛贵. 让绿色发展成为江苏农业鲜明特质[N]. 新华日报,2017-06-08(12).

[12]温 泉,刘夤昊. 乡土建筑材料在生态农业茶园的应用研究——以永川茶山竹海农业园为例[J]. 福建茶叶,2018,40(9):332.

[13]褚家佳.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33-36.

[14]盛 健,李 蕊,申晓宇,等. 江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J]. 节能技术,2007,25(6):529-531,573.

[15]辛伟宁. 新农村住房节能现状及节能改造措施[J]. 节能,2017,36(10):64-66.

[16]汤林声.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适宜性技术体系评价研究[D]. 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7:10-11.

[17]赵勇强. 2050年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初步思考[J]. 中国能源,2013,35(5):5-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