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全域旅游的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

时间:2024-05-21

代大齐

摘要:推进贫困县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解决扶贫问题是系统性的实践难题,基于全域旅游理念的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以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产业建设的背景系统进行多影响因素多目标分析,结合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实情,研究了全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模式、系统矛盾和品牌特色,给出了开展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实施路径,以陕西省米脂县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及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贫困县域;全域旅游;旅游文化产业;实践

针对贫困县域的扶贫工作,我国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扶贫、宏观区域结合扶贫、结构性支持扶贫[1]3个阶段。2013年***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2020年阶段性扶贫目标,并在2017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将如期脱贫强调为底线任务。这些序列方针、政策的提出,足见解决贫困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双重意义。贫困问题是受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域条件、政治制度变革、历史文化变迁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世界性实践难题,而贫困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是要把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结合进行整体建设的系统性问题。为推动国家级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基于全域游理念从国家级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实际条件分析出发,开展针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实践的内容及路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米脂县实地调研考察,进行米脂县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应例实践,期待能成为推动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及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范式。

1 研究背景

20世纪末,英国国际发展局及世界卫生组织曾先后提出旅游扶贫概念,其作用被广泛认同。我国在扶贫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围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旅游扶贫上已经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针对扶贫后阶段——精准扶贫阶段的贫困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刘香军等基于文化适应的视角研究了旅游对于藏区扶贫后阶段旅游可持续性框架问题[2]。斯丽娟等认为,发展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起重要的推进作用[3]。学者们还就乡村旅游与脱贫扶贫攻坚[4]、多主体在旅游扶贫实践[5]等方面深入地研究了旅游扶贫问题。结合自然条件及文化特点从贫困地区地理区位出发,学者们就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6]及青海民族地域旅游扶贫[7]等进行了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应成为必然[8]。结合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文化条件开展旅游扶贫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新阶段的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实践奠定重要基础。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最早在2013年,受到政府、学界、业界的广泛重视。全域旅游概念涵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理念[9]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契合贫困县域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在这方面,刘楝子认为,开展全域旅游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10]。文传浩等构建了全域旅游和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11]。陶少华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实证研究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12]。朱宝莉等以贵州黎平为例对全域旅游精准扶贫进行了分析[13]。杨德进等谈到要以全域旅游理念与旅游扶贫方式相结合进行区域脱贫等[14]。以全域旅游结合扶贫及乡村振兴进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备受关注。自确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共有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先后公布,其中大部分为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貧工程的实践途径探索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孟秋莉等提出以旅游+构建融合的全域乡村游产品体系[15]。王国华提出,以制度变革促进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16]。还有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关系[17]、农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18-19]等对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实施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基于全域游理念开展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充分考虑区域实情及经济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全域旅游理念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精准扶贫等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分析及实践还需不断探索。

2 以全域旅游理念进行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机理2.1 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是推动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贫困县域大多地区气候恶劣、环境脆弱,他们中的相当数量处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支持带动作用受到限制。部分贫困县如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气候变化及历史人为过渡生产开发等影响,造成环境破坏,又地处内陆,交通受限,经济落后贫困地区连片存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遇到重大困难。然而,这些地区往往地貌奇特而别具特色,要么风景优美独特,要么文化沉淀丰厚,随着国家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利好,国家对地方产业财力支持不断加大,脱贫致富在一定时段内会得到解决。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全域旅游要求区域内旅游资源、环境、产业、体制等系统性的多目标优化提升[20],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将能够系统性整合气候特征、地域方位、地貌条件、历史变迁、文化政策、社会治理等要素,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绿色产业建设等目标要求。相关实践也不断地证明,以全域游理念从系统全局角度构建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是解决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和有效途径。

2.2 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环境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系统

推进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要立足县域经济实际环境,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要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贫困县域社会经济系统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文明、优秀文化传承、精准扶贫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多目标优化系统,构建旅游文化产业体系要对县域背景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影响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县域经济社会因素可以划分为气候特征、地域方位、地貌条件、历史变迁、文化政策、社会治理体系等6类:(1)气候特征包含气候情况,构成经济生活的基础环境;(2)地域方位是固定的地理位置,所处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水平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3)地貌条件决定了交通、农业生产等水平;(4)历史变迁除了环境气候的变化外,主要包含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对当今方方面面的影响;(5)文化主要包含文化生活习惯、文化传承、文明水平等,政策就是国家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制度的相关政策,给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6)社会治理体系指县域内的政府管理及产业经营管理,其治理能力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这六大主要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分别包含众多的二级或更多层次的元素,元素间彼此相互影响、互有关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发展政策及规划要求,实现贫困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及脱贫致富,常包含以下几大目标: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绿色产业生态建设等。这些目标间也存在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不难发现,促进国家级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及乡村振兴是一个多条件约束下多目标优化的系统工程问题,理顺系统因素间机理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和目标因素系统关系见图1。

4.2 米脂县旅游价值取向的特色品牌体系

4.2.1 米脂县旅游价值取向 运用全域旅游理念,通过对旅游客源地调研问卷及比对国内有关景点价值提炼方法,结合米脂县旅游文化特色,确定“黄高原腹地,中国陕北米脂”作为米脂县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价值导向。黄土高原腹地道出了地理环境区域方位,米脂县所在地域是黄土文化、黄土文明的重要承载地之一,遗存丰富保存完整,具有体现黄土高原风情的独特代表性;中国陕北米脂明确给出了目标地,体验黄土文化、领略陕北风情。从旅游体验的视角看,在中国陕北米脂能看窑洞古城、地主庄园、红色革命旧址、名人旧居、将军府邸、农业生态示范区;能吃到米脂小米粥、糖馍馍、驴板肠;能喝小米酒、闯王酒;能买米脂小米、高原苹果、洋芋粉条、苦菜根茶;能听貂蝉闯王传说、陕北唢呐,唱信天游歌,赏铁水打花;能体验米脂剪纸、扭大秧歌。“黄土高原腹地,中国陕北米脂”有着重要的符号性和旅游目的地标向性。

4.2.2 米脂县旅游特色品牌体系 在中国陕北米脂的价值导向下,米脂县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系统格局,其中主体是红色文化、窑洞古城文化、地主庄园文化、美女文化(婆姨文化)、闯王文化、名人旧居文化加上陕北文化县、千年古县共八大文化品牌,八大品牌构成米脂旅游文化品牌体系骨干。陕北黄土地理环境,构成了米脂县基本生态条件,千百年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构成米脂县旅游产业的厚实土壤。米脂县域旅游文化品牌体系见图4。

依据米脂县域独特旅游文化资源构建的价值品牌体系,是米脂縣域旅游文化产业系统的重要支撑。

5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以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来解决国家级贫困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重要的选择方向,综合考虑国家级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市场规律等众多因素,以全域游理念构建多目标多因素分析模型、递阶性全域旅游建设模式及流程、产业建设路径是科学可行的实践选择。依据此思想进行的米脂县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旅游价值取向、产品开发、品牌体系建设等应例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实践参考价值。

笔者研究分析基于全域游理念的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实施路径,就是要通过深入地研究,因地制宜开展旅游脱贫工作,以期推动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当然,要有效长久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深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实践难度依然很大,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实践的难度,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邢成举,李小云. 超越结构与行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经验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2-47.

[2]刘相军,孙九霞. 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J]. 旅游学刊,2019,34(2):16-28.

[3]斯丽娟,夏 瑀,陶 杰,等. 旅游精准扶贫绩效影响因子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29-38.

[4]蔡建刚,周 波.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J].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93-97.

[5]张 晓,李春晓,杨德进.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多主体参与模式探析——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99-103.

[6]李雪琴. 黄土高原以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14(9):46-48.

[7]陈 炜,张志明. 全域旅游视域下青海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18,29(4):48-55.

[8]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 旅游研究,2012,4(3):1-6.

[9]王 刚. 新常态下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16(11):104-106.

[10]刘楝子.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 改革,2017(12):80-92.

[11]文传浩,许芯萍. 流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39-46.

[12]陶少华. 论全域旅游发展的拓展路径与动力机制——基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实证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31-36.

[13]朱宝莉,刘晓鹰.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经验和思考——以贵州黎平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8(2):104-109.

[14]杨德进,白长虹. 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J]. 旅游学刊,2016,31(9):12-14.

[15]孟秋莉,邓爱民. 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 社会科学家,2016(10):85-89.

[16]王国华. 论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方法[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3):12-18.

[17]赵传松,任建兰,陈延斌,等. 全域旅游背景下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发展时空耦合及驱动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3):149-159.

[18]方世敏,王海艳. 基于系统论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一种粘性的观点[J]. 经济地理,2018,38(12):211-218.

[19]马锦义,刘庆友,达明旻,等. 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国家休闲农业公园探索——以金华市金东国家休闲农业公园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33-37.

[20]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 2016-03-04(7).

[21]Dytczak M,Ginda G. Is explicit processing of fuzzy direct influence evaluations in DEMATEL indispensable?[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12):5027-5032.唐伊妮,周根贵,綦方中. 基于订单农业的供应链外部融资风险规避问题[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3):20-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