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栽插密度对丰优香占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4-05-21

姚义 张明伟 陈京都

摘要: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以常规机插秧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栽插密度下,丰优香占群体结构、产量以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略有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低于常规模式,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稻虾共作模式生育前期的群体茎蘖数小于常规模式,生育后期茎蘖数下降速度慢于常规模式,最终穗数仍略低于常规模式,成穗率高于常规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孕穗、齐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孕穗期-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均高于常规种植,后期剑叶较常规种植模式具有更好的光合特性。DX16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齐穗期和乳熟期具有较高的剑叶SPAD值和剑叶净光合速率。DX16处理有效穗数较多,具有最高的成穗率,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最高,达8 798.25 kg/hm2,显著高于DX14和DX18处理。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丰优香占稻米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胶稠度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密度对胶稠度影响较大,但对其他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稻虾共作模式下,丰优香占适宜采用16 cm栽插株距,有利于水稻产量稳定和稻米品质提高。

关键词:稻虾共作;机插密度;产量;品质;水稻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9 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调减,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2 亿t 以上[1],但我国水稻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和市场稳定难度大、技术粗放化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风险隐患,受粮食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农民收益得不到保障。同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使得肥料中的养分不能被有效利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

稻田种养复合生态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以及环境友好等问题,该模式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点,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3]。其中稻虾共作模式是最主要的发展模式,指在稻田里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的克氏原螯虾(以下简称小龙虾)[4],发挥小龙虾田间除草减施农药、排泄物增肥减施化肥和田间活动刺激水稻根系健壮生长等作用,实现“稻田种稻,环沟饲养小龙虾,龙虾除草,虾粪肥田,稻虾互惠”的效果[5]。

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发展迅猛,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6-7]。但随着稻虾共作模式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张和不规范的管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稻虾共作效益可观,经济效益较常规种植水稻效益提升了5倍以上[8]。因此,重虾轻稻的现象相继出现,导致水稻栽插日期不断推迟,生育期缩短,管理措施不到位,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也得不到提升[2],水稻种植甚至呈现负效益。由于全国稻虾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2019年龙虾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最高较2018年下降50%以上。很多重虾轻稻的种养大户损失惨重;而部分稻虾并重,重点开发优质高端稻米的大户却受影响较小。因此,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种植技术,对稻虾共作区域发展水稻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稻米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栽插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常规种植下水稻栽培措施的研究报道甚多,有关稻渔(虾、蟹)共作的生产技术也有一些研究报道,但多偏重于其中的水产品与环境生态的分析[9],而对于稻虾共作肥水管理条件下水稻栽培技术调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稻虾共作模式中设置不同机插株距,研究栽插密度对优质杂交中籼品种丰优香占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摸索适宜稻虾共作模式的机插密度,为该系统中水稻安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9年在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黄圩村安定家庭农场进行,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试验地土壤类型为勤泥土,质地黏性。试验品种为杂交中籼品种丰优香占。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区组设计,设置3种不同株距,分别为14、16、18 cm(分别简称为处理DX14、DX16、DX18),栽插行距为 30 cm;设常规种植模式(前茬为小麦)为对照(简称为处理CK16),栽插行距为 30 cm,株距为16 cm。于5月31日播种,6月22日移栽,种植面积0.2 hm2,重复2次。不同处理间做埂隔离,保证单独灌溉、单独施肥。肥料运筹:常规种植模式,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蘖肥 ∶ 穗肥=7 ∶ 3;稻虾共作模式,施氮量为 180 kg/hm2,基蘖肥 ∶ 穗肥=7 ∶ 3。水浆管理:常规种植模式采用常规大田灌溉方式,稻虾共作模式下施用穗肥前与常规种植模式相同,施穗肥后灌15~20 cm深度的水,直至成熟前10 d,中间自然落干再灌深水,如此反复。病虫害防治均采用对龙虾无害的生物或低毒农药防治。

1.3 測定项目与方法

茎蘖数:移栽后调查基本苗,每隔7 d调查1次茎蘖数,重复2次。

干物质积累量:于孕穗期、齐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取3穴代表性植株,105 ℃下杀青30 min,80 ℃ 下烘干至恒质量,测定各器官干物质量。

叶面积指数:于孕穗期、齐穗期、乳熟期取3穴代表性植株,采用比重法测定叶面积指数。

于齐穗期和乳熟期分别采用SPAD仪和LI-6400(licorn 美国)光合仪测定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每处理重复5次。成熟期采用五点法每小区普查 50穴,计算有效穗数,并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测定千粒质量,计算理论产量,并实收测产。

稻米品质测定:水稻收获脱粒,晒干,用风选机风选后,参考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测定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胶稠度等主要品质指标。采用瑞典Foss Tecator公司生产的近红外谷物分析仪(Infrared 1241 Grain Analyzer)测定精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采用澳大利亚Newport Scientific仪器公司生产的Super3型RVA仪(RapidViscosity-Analyzer)快速测定淀粉谱黏滞特性,用TCW(Thermal Cycle for Windows)配套软件分析淀粉黏滞性。

1.4 数据分析与计算

采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用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计算、统计分析。

叶面积衰减率=(齐穗期叶面积指数-乳熟期叶面积指数)/2次测定相隔天数×100%;

群体生长率=(成熟期干物质量-孕穗期干物质量)/2次测定相隔天数×100%;

收获指数=经济产量/成熟期总干物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

由表1可知,与常规种植模式(CK16)相比,稻虾共作模式(DX16)生育前期的群体茎蘖数小于常规模式,水稻栽插后幼苗分蘖能力受到抑制。但生育后期茎蘖数下降速度慢于常规模式,但最终有效穗数仍略低于常规模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稻虾共作模式(DX16)的成穗率高于常規模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在稻虾共作模式下,丰优香占不同处理的群体茎蘖数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于7月20日达到最大茎蘖数,随后逐渐下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栽插穴数呈下降趋势,各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均呈下降趋势,表现为DX14>DX16>DX18。DX14处理7月20日茎蘖数达到448.80万个/hm2,较DX16处理与DX18处理分别增加1057%、18.40%。各时期不同栽插株距处理的茎蘖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有效穗数以DX14处理最高,达247.80万穗/hm2,其次为DX16处理,有效穗数为241.20万穗/hm2,较DX18处理提高902%,差异显著。DX16处理的成穗率最高,其次为DX18处理,均显著高于DX14处理。

2.2 叶面积指数

由表2可知,稻虾共作模式(DX16)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CK16),孕穗期和齐穗期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乳熟期差异显著。稻虾共作模式的齐穗期-乳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于常规种植,说明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延缓水稻后期衰老,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稻虾共作模式下,丰优香占不同处理孕穗期的叶面积指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表现为DX14>DX16>DX18,DX14处理显著高于DX16和DX18处理。乳熟期由于DX14处理群体结构恶化,叶面积指数快速下降,DX16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4.35,其次为DX18处理,均显著高于DX14处理。比较齐穗期-乳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可以看出,DX14处理较DX16、DX18处理分别高31.43%和37.31%,差异达显著水平,主要是由于DX14处理密度过大,后期群体结构恶化,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

2.3 主要生育阶段干物积累质量与转运量

从表3可以看出,稻虾共作模式(DX16)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孕穗期—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均高于常规种植(CK16),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X16处理孕穗期—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16处理。CK16处理齐穗期—成熟期茎叶干物质转运量为1 446.0 kg/hm2,收获指数为4915%,均显著高于DX16处理,说明常规种植更有利于丰优香占后期茎叶中的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

丰优香占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DX14和DX16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X18处理。孕穗期—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及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DX16>DX14>DX18,差异显著。DX14和DX16密度处理的齐穗期和成熟期茎叶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DX18密度处理。齐穗期—成熟期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则表现为DX16>DX18>DX14。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丰优香占收获指数呈增加趋势。

2.4 剑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

从表4可以看出,稻虾共作模式(DX16)齐穗期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低于常规种植模式(CK16),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乳熟期稻虾共作模式(DX16)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模式(CK16)。总体来看,稻虾共作模式下后期剑叶较常规种植模式具有更好的光合特性。

稻虾共作模式下,随栽插株距的增加,齐穗期和乳熟期剑叶SPAD值均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齐穗期不同株距处理间剑叶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乳熟期DX16处理最高,其次为DX18处理,均显著高于DX14处理。

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5可知,与常规种植模式(CK16)相比,稻虾共作模式(DX16)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略有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低于常规模式,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稻虾共作模式成熟期有所推迟,生育期较常规模式多5 d。

分析不同密度对丰优香占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理论与实际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DX16密度处理的理论与实际产量分别为9 229.93、8 798.25 kg/hm2,实际产量显著高于DX14和DX18处理。DX14和DX16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DX18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则表现为DX18>DX16>DX14;不同处理间的千粒质量无显著差异。

2.6 主要稻米品质

分析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表6)可以看出,稻虾共作模式(DX16)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高于常规种植模式(CK16),其中糙米率差异达显著水平;DX16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CK16,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相比于CK16处理显著增加。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

在稻虾共作模式下,随着栽插株距的增加,丰优香占稻米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胶稠度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垩白粒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3]苏春华,曹志强. 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25-328.

[4]蒋 静,郭水荣,陈 凡,等.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6,36(14):71.

[5]奚业文,周 洵. 稻虾连作共作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效益初步研究[J]. 中国水产,2016,49(3):78-82

[6]曹凑贵,江 洋,汪金平,等.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9):1245-1253.

[7]李丽娜,闫淋淋,曹凑贵,等. 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对秸秆还田与投食的响应[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0,39(2):8-16.

[8]夏国钧.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 现代农技,2016(19):253-254.

[9]佀国涵,袁家富,彭成林,等.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299-303.

[10]石绍明,楊桂强. 桂东地区早稻稻鸭共作有机栽培试验初报[J]. 广西农学报,2010,25(4) :1-4.

[11]张苗苗,宗良纲,谢桐洲. 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256-260.

[12]安 辉,刘鸣达,王厚鑫,等. 不同稻蟹生产模式对稻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2,26(3):179-184.

[13]王文青,庄黎萍,刘 益,等. 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稻鸭共作模式初探[J]. 中国稻米,2018,24(5):98-102.

[14]陈铭达,刘兆普,刘文斌,等. 三峡库区稻田复养河蟹的农田生态系统能量特征与经济效益[J]. 山地学报,2005,23(4):469-475.

[15]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等.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1,33(6):1053-1059.

[16]应晓成,朱奕雯,蒋铭伟,等.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南粳46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 (16):38-39,103.

[17]甄若宏,王强盛,何加骏,等. 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615-617.

[18]王 蓉,朱 杰,金 涛,等.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11):1887-1899.

[19]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等.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98-104.

[20]陈 灿,黄 璜,郑华斌,等. 稻田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5,21(2):17-19.

[21]全国明,章家恩,杨 军,等.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8(7):3475-3483.

[22]吴春赞,叶定池,林 华,等.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98-199,213.牛同旭,郑桂萍,李志彬,等. 秸秆还田对粳稻垦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3):72-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