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苏敬肖+焦伟伟+李红利+张岭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怎样的胜任素质,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胜任素质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Lisrel对胜任素质进行实证分析及检验修正,通过因子分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包含5个维度,即农业素质、基本能力、品质特征、经营管理素质、行业素养。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分别从5个方面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路径。该模型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及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关键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6;F3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8-0338-05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SK201403-1);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HB15GL72);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GH161056);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作者简介:苏敬肖(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研究。E-mail:18333262360@163.com。
通信作者:焦伟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E-mail:2607897773@qq.com。 新型职业农民关系到未来“谁来种地”以及科学种地的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流转;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质量与发展步伐。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农村留守的从业人员呈现出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务农人员的素质是实现科学种田、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关键因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所以,我国必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有素质并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的胜任素质,这样培训工作才会有针对性。要想做好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必须了解其应具备的胜任素质,并且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充分挖掘其潜质,既可以让其了解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为他们指明成功的方向,还可以为政府提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决策依据,从根本上提高新型職业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素质研究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近些年来,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美国人类学家Wolf认为,“传统农民”是一种与“市民”相对应的身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等级次序[1]。王秀华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素质技能、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2]。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具有农民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等特征[3]。赵帮宏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特征,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机结合[4]。以上概念虽不相同,但都包含农民“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文化并将农业作为一种职业”涵义。综上,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并将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职业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型、服务型、经营管理型3类,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1.2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研究
近年来,国家倡导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关于农民素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素质的现状、问题等方面。如徐永祥等都研究了农民的素质现状及问题[5-7];茶金学等指出评价新型农民的素质应从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经营能力、文明守法程度、健康状态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8]。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的群体也产生了,然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模型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王乐杰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访谈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模型包含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生态素质4个维度[9]。肖娥芳等构建了基于ANP法的量化测度模型,指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包括农业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道德法律素质等4个维度[10-22]。纵观已有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研究较多,大多都是利用专家访谈、人力资源专家论证等方式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缺乏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方面的实证数据研究。并且目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都是从宏观上进行论证的,缺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路线。本研究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结合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进而提取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从而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路径。
2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构建
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是驱动农民产生优秀绩效的个性特征的集合。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作为一种决策与评价的工具,可以帮助发现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的绩效好坏的关键因素,以便进一步甄选合适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且提高其素质。endprint
2.1 初步甄选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构成要素
笔者所在课题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BEI)法来初步提取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要素,调研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22名,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引导访谈对象列举出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3件事及最失败的3件事,从中提取新型职业农民所具有的胜任素质的核心要素。将访谈所获取的结果结合胜任词典,以及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得出初步的胜任素质构成因素。最终选取出22项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要素,并初步将其分为5个维度,则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构成要素为农业综合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农业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识别市场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诚信正直、责任意识、积极进取、自信乐观、道德素质、职业意识、职业意志、农业科学发展观、生态环保意识、安全绿色生产责任。
2.2 检验与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的构成要素,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河北省地区部分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调查,同时选取部分人员进行开放式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Likert)量表进行设计问卷问题,其中5、4、3、2、1分别表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3.6%。并利用SPSS 19.0软件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2.1 信度及效度分析 在问卷信度分析中采用科伦巴赫(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数来检验,α越大,说明问卷设计越可靠,α大于0.6表示可以接受。本研究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得出本问卷总体同性质和各个界面的信度,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调研问卷各部分的α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2.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2.2.2.1 效度检验 调研问卷的效度采用KMO(kaiser meyer 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2种方法对原始变量作相关分析。其中,KMO值越趋近于1,说明模型适合作因子分析。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特征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的值为0.859,说明本研究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说明本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还知,近似卡方为5 103.805,df值为231。
2.2.2.2 胜任因子的提取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将调查的有效问卷输入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初步得到一些描述性的统计结果,包括每个变量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这些数值分别描述了变量的整体的得分情况和变异的程度(表2)。
由统计结果可知,22个胜任特征要素的平均数都在4以上,说明22个要素的重要性程度都超过较重要水平。可见,进行筛选分析后所获取的22个胜任特征要素作为研究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特征模型基础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
(1)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综合指标,本研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最大正交旋转,将特征根大于1.0的因子提取出来,最终共提取5个因子。其中,主成分1、2、3、4、5的特征值分别是12.200、2.257、2.075、1.773、1.612,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55.453%、10.261%、9.433%、8.057%、7325%(表3)。因此,此次探究一共提炼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0.529%。
(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确保因子的可解释性,使用拥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因子展开旋转,以获得最好的解释形式,各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及其拥有的题项上的旋转成分矩阵图见表4。
根据旋转后的因素矩阵提取因子,选取0.5以上因素载荷因子,可以得到5个因子。各因子所包含题项集中在4~5个,说明题项分布较均衡且各因子的可解释性良好,因素分析的结果较理想。提取的5个因子如下所示。
因子1包括农业專业知识、农业操作技能、农业科学持续发展观、农业法律政策知识;因子2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因子3包括诚信正直、积极进取、自信乐观、道德修养;因子4包括营销知识与能力、管理知识与能力、财务知识与能力、识别市场机会与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因子5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意志、农业生态环保责任、安全绿色生产责任。
2.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对因子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本试验运用Lisrel 8.8程序进行因子的验证性分析,程序输出结果见表5。
χ2/df是测量主观整体拟合优度的指标,当其值位于 2.0~5.0时,表示模型可以接受。本研究的χ2/df=3.36,表明接受整体模型。RMSEA表示均方根指数,别称近似误差均方根,当其值小于0.1且大于0.05时,说明模型的拟合得较好,当低于0.05时,表示模型拟合得非常好。本试验的RMSEA的值为0.06,表明拟合度较好。AGFI和NNFI是考虑自由度后所计算出来的模型契合度指数,这2个指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越好。AGFI=0.92,NNFI=0933,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CFI表示相对拟合指数,反映了整体模型与最不理想模型之间的差异程度,二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越高。在结果中CFI=0942,表明差异程度较大,整体模型的模拟拟合性较高。SRMR表示数据与模型标准化均方根参差值,当其数值低于0.08时,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在此SRMR=0.023 7认为模型可以接受。
2.2.4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权重的确定 本试验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5项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因子。由于每个公共因子都包含相应的原始变量,所以将所有公共因子的得分作为总分,将胜任要素的平均数作为该公共因子的得分,以此计算出每个公共因子的权重(表6)。endprint
3 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对构建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要素理论模型进行调整和归类,最终形成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表7)。
4 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是对区别新型职业农民与普通农民的重要素质特征,对于选拨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可以更加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从而培养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农业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品质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行业素养。
4.1 农业素质
农业素质包括农业专业知识、农业操作技能、农业科学持續发展观、农业法律政策知识。其中,农业科学持续发展观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杜绝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以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农业法律政策知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的农业方面的法律政策知识,以明确其发展目标。
4.2 基本能力素质
基本能力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上升到理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实践当中要不断地创新,从而不断地进步。学习能力是在实践中要时常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丰富发展自己。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能力是指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懂得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互联网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发展电商及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创新销售渠道。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分析能力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分析及理解信息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分辨、观察的能力。
4.3 品质特征
品质特征包括诚信正直、积极进取、自信乐观、道德修养。品质特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标志。我国自古以来农民的品质就具有劣根性,所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就应该具有较高的品质素质,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区别普通农民的标志。
4.4 经营管理素质
经营管理素质包括营销知识与能力、管理知识与能力、财务知识与能力、识别市场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者,更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市场参与者,所以,经营管理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特征。
4.5 行业素养
行业素养是指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所应具备的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意志、农业生态环保责任、安全绿色生产责任。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这个行业的认可与肯定,会因为从事农业而感到自豪,区别于之前对于农业行业的歧视,愿意将农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来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意志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农业有信心,并且愿意一直从事农业的意志与信念。农业生态环保责任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实践中所应承担的生态环保的责任,不能以牺牲生态环保为代价而换取自己的私利。安全绿色生产责任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安全绿色生产责任,不能肆意添加有害物质,生产绿色安全的食品。
5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5.1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升工作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问题,政府还得起主导作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构,政府要强化领导,统筹安排,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政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其支持。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优惠政策,可以对积极要求提升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行一些优惠政策,并对成功提升素质且工作出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奖励,以起到示范性作用。要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高素质且工作出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投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经费充足,且保证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进而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升的质量有保障。
5.2 建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院校
目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构较混乱,机构的资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升没有质量保障,所以,应该建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院校,并且把控专业教师的质量,将新型职业农民也培养成大学生,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另外,在农业院校当中师资力量较雄厚,师资质量也较高,可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质量。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时也可以和一些农业类的院校进行合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
5.3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建设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设计各科课程,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模型来进行培训体系的需求分析和培训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要先作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新型职业农民提交的培训需求调查表,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培训需求,然后根据构建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来再次确定需求调查表。在统计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建设一系列培训课程。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不同的文化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品质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行业素养等5个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创新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的素质及课程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一些外显性的胜任素质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田间作业的方式来培训,对于实操性的能力的素质,应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
5.4 建立考核制度,推进资格认证endprint
在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一系列培训后,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应该建立一些考核制度,可以像高等院校那样建立学分制。在每一科课程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人员记录学分,等到学员修完所有课程且全部通过考试,则准予毕业。新型职业农民毕业后,在实际操作中考核其技能与能力,进行资格评审与认定,对于认定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给其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这样的过程有利于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质量。
5.5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领域
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训完成后,还应让其有大型农业企业来实践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够确保农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操作技能。另外,大型农业经营企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生存的土壤,只有在现代农业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够生存,所以我国应该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制定一系列政策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鼓励并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流转,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Wolf E. Peasants[M]. Prentice-Hall,1966.
[2]王秀华.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 管理世界,2012(4):179-180.
[3]朱启臻. 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4]赵帮宏,张 亮,张润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徐永祥. 中国农业:呼唤职业农民[J]. 甘肃社会科学,2004(3):115-117.
[6]陈伯清,李前兵,张国良.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14(2):48-50.
[7]韩长赋.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 蔬菜,2014(5):4.
[8]茶金学,徐步朝. 新型农民素质评价体系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37-239.
[9]王乐杰,沈 蕾. 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 西北人口,2014,35(3):90-95,101.
[10]肖娥芳,祁春节. 基于ANP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量化研究[J]. 西北人口,2015(5):95-100.
[11]张董敏,齐振宏,周 慧,等. 两型农民胜任素质的实证研究——基于对荆州农民的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7-52.
[12]李國祥,杨正周. 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112.
[13]魏学文,刘文烈.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 农业经济,2013(7):73-75.
[14]朱启臻,闻静超.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 农业工程,2012(3):1-4.
[15]张 红.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基于关中杨村的调查[J]. 西北人口,2013(2):89-94.
[16]张 亮,张 媛,赵邦宏. 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 保定学院学报,2013(2):46-50.
[17]李国祥,杨正周. 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112.
[18]高 杰,王 蔷. 精准瞄准分类培训按需供给——四川省新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 农村经济,2015(2):109-113.
[19]黎家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农村经济,2015(5):113-117.
[20]夏益国,宫春生. 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5(5):56-64,111.
[21]金绍荣,肖前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 探索,2015(3):108-112.
[22]尚 锐. 农村合作社组织中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科学培育机制探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5(7):114-120. 陈寒凝,陈 军. 基于模糊Petri网的农产品微商信用危机建模[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43-34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