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竹鼠消化管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时间:2024-05-21

王秋华, 莫德桂, 黄宏业, 秦 津, 宋小白

(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2.广西北斗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3)

中华竹鼠消化管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王秋华1, 莫德桂1, 黄宏业2, 秦 津1, 宋小白1

(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2.广西北斗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3)

为了解竹鼠消化管的特征,通过解剖、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中华竹鼠进行消化管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竹鼠的胃为单室胃,呈U形;肠道较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较细小,盲肠较粗大;消化管壁为4层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大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胃、小肠、盲肠、结肠的黏膜肌层较薄。

中华竹鼠;消化管;解剖学;组织学

竹鼠(RhizomyssinesisGray)别称竹狸、冬芒狸、竹根鼠、竹根猪,因其以竹的地下茎、根、嫩枝、茎为食而得名,是我国南方一种皮肉兼用、药用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自20世纪90年代人工驯养竹鼠成功以来,竹鼠因其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养殖投入小、经济效益高而成为一种新型养殖业。我国野生竹鼠有5种,分别为中华竹鼠、银星竹鼠、大竹鼠、暗褐竹鼠、小竹鼠,人工养殖以银星竹鼠数量最多,其次为中华竹鼠[1]。目前,国内学者对竹鼠的研究以生物学特点、生态学[2-5]、人畜共患病原[6-8]、疾病预防诊断[9-12]、人工驯养技术、繁殖技术[13-18]居多。黄复深等对中华竹鼠的肾上腺结构进行了观察[19],而其他关于竹鼠各器官解剖及组织学的报道很少见。本研究对竹鼠进行消化管解剖及组织学观察,以期为进一步了解竹鼠的消化特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采用外观健康、解剖无病灶、8~13月龄、体质量为0.85~2.00 kg的中华竹鼠,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农竹鼠养殖场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乙醇、二甲苯为分析纯,其他试剂均为化学纯。4590型包埋机(日本Sakura精密技术公司),RM211型轮转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PM-10AD型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3 各器官的观察及测量

采用乙醚将中华竹鼠麻醉后断颈处死,剖开竹鼠胸腹部观察消化道形态,用镊子小心分离系膜及多余组织,取出消化道器官,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小肠、大肠、盲肠3个肠段在自然平展状态下的最大长度。

1.4 组织采集及处理

中华竹鼠解剖后,将食管、胃无腺区、胃有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盲肠等组织各取1小段放入10%多聚甲醛水溶液中固定,经脱水、透明、HE染色制成常规组织片,采用显微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华竹鼠食管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食管分为颈段、胸段、腹段,管腔呈圆形,肌层发达,富有伸展性,食管腔内可见数条纵行皱襞。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图1)。黏膜分为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达几层至十几层;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可见小血管、食管腺导管、淋巴组织(图2);黏膜肌层为散在的纵行平滑肌束。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大量发达的食管腺(图3),属复管泡状混合腺,食管腺内含丰富的黏液性腺泡。肌层分为内环、外纵2层,以疏松骨骼肌束为主,并有少量平滑肌混合存在,分层不明显。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2.2 中华竹鼠胃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竹鼠胃为单室胃,呈U形,胃壁较厚,分为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幽门部。胃入口为贲门,与食管相接;出口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横卧于腹腔左前部;前缘凹,为胃小弯;后缘凸,为胃大弯。胃内壁有很多皱襞,胃幽门括约肌处有明显的环行皱襞(幽门瓣)。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无腺部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图4);有腺部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少量分泌细胞和大量黏液细胞构成,上皮内凹形成很多胃小凹,每个小凹为多个胃腺的开口;黏膜固有层中含有大量胃底腺(图5、图6),胃底腺主要含有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图7);黏膜肌层由平滑肌构成,分为内环、外纵2层。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层由平滑肌构成,分为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3层,中环构成贲门、幽门的括约肌,外纵肌在大弯、小弯处变得发达。外膜为浆膜,光滑且湿润,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和薄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2.3 中华竹鼠小肠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呈粉红色,管径较细且均匀,呈袢形,袢内的十二指肠系膜中有散漫状的胰腺,胰管开口于近十二指肠结肠韧带游离缘附近,十二指肠中部肠壁上明显的结节状凸起为肠扁桃体。十二指肠空肠曲至回盲韧带游离缘的一段肠管为空肠,是小肠中最长的部分,以空肠系膜悬吊于腹腔左侧,有很多弯曲形成肠袢,肠壁较厚,可见呈卵圆形隆起的淋巴结,肠系膜上血管分布丰富,略呈淡红色。回盲韧带游离缘至回盲口的一段肠管为回肠,与空肠无明显界限,回肠管壁较薄,可见管内消化物,回肠中多为集合淋巴小结。

小肠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从十二指肠至空肠管腔内可见很多环形皱襞,回肠几乎无皱襞。小肠黏膜表面有很多小肠绒毛,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凸出而形成,绒毛表面覆盖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之间夹杂有杯状细胞,柱状细胞顶端有纹状缘;绒毛中轴为固有层,其中央有时可见中央乳糜管,相邻绒毛根部下陷到固有层形成肠腺;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小血管和神经丛(图8至图11)。肌层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构成。浆膜由结缔组织被覆1层间皮构成。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管壁各有不同特点,十二指肠皱襞发达,绒毛密集且不规则,部分相互联络成网状,杯状细胞少,固有层分布有弥散淋巴组织和孤立淋巴小结,黏膜下层有密集的十二指肠腺;空肠环形皱襞发达,绒毛密集且细长,杯状细胞多,固有层中有孤立淋巴小结,达到黏膜下层;回肠绒毛数量最少,排列成指状,杯状细胞多,固有层有大量集合淋巴小结。

2.4 中华竹鼠大肠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

大肠前接回肠,后至肛门,分为盲肠、结肠、直肠。盲肠是位于小肠和结肠之间的锥形大盲囊,竹鼠盲肠特别发达,呈长而粗的袋状;盲肠壁薄,透过较薄的肠壁可见暗绿色内容物;盲肠内部分布着螺旋形凸起的皱襞,将肠腔分为很多单独的囊袋;在回肠和盲肠接口处有非常明显的缢缩,称为回盲瓣,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其向大肠逆流。结肠是盲结口至骨盆腔前口的一段肠管,以结肠系膜连到腹腔背侧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从骨盆腔前口至肛门的一段肠管为直肠,管径较小,管壁较厚,呈浅灰色,肠管内有呈念珠状的粪丸;直肠内壁有4~6条纵行皱襞,肌层发达,直肠末端以肛门开口于体外。3段大肠的肠管结构相似,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管壁表面光滑,无环形皱襞且无肠绒毛。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很多,但其微绒毛不发达,无纹状缘;固有层整齐排列,有长而直的大肠腺,大肠腺内杯状细胞多,无潘氏细胞,淋巴孤结多,集结少;黏膜肌层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组成(图12至图14)。黏膜下层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细胞、血管、淋巴结、神经丛等。肌层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组成。浆膜层除直肠的腹膜后部外,其他均为浆膜。

2.5 肠道测量结果

肠道长度测量结果及比较见表1。

3 结论与讨论

竹鼠是植食性动物,Vorovtsov研究表明,以植物为食的物种应具有消化道相对较长、大肠占总消化道的比例相对较大、小肠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等特征[20]。对于啮齿动物来说,植食性动物的消化道长度要长于杂食性动物或以昆虫为食的动物[21]。本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竹鼠大肠、小肠占总肠道的比例分别为61%、39%。竹鼠主要以竹根为食,食物来源单一,食物营养成分低且不易消化,食物残渣较多。由于竹鼠大肠较长,盲肠特别发达,长而弯曲,可暂时储存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糜和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并充分吸收其中残余的营养物质,提高消化效率。同时,通过盲肠、升结肠的蠕动和逆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停留时间,充分发挥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分解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将其转化为可吸收物质后,再由盲肠和结肠壁吸收入血液和淋巴,其他糟粕在结肠后段和直肠内形成粪球并排出体外。中华竹鼠具有较长的消化道,其大肠长、盲肠发达的解剖学特点有利于对粗纤维的消化,与其植食特点相适应。

表1 肠道长度数据

[1]刘 军,唐朝晖,周笃春,等. 我国竹鼠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 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2):1-6.

[2]何晓瑞,杨向东,季 涛. 中国小竹鼠生态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研究,1991,12(1):41-47.

[3]唐中海,彭 波,游章强,等. 中华竹鼠的洞穴结构及其生境利用特征[J]. 动物学杂志,2009,44(6):36-40.

[4]陈 松,黄咏健,刘胜利,等. 银星竹鼠(RhixomyspruinosusBlyth)的生态调查[J]. 生命科学研究,2000,4(2):125-128.

[5]原宝东.中华竹鼠(Rnizomyssinehsis)春季洞穴生境选择初步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01-107.

[6]马 磊,颜 其,万 莉,等. 竹鼠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9):825-827.

[7]张 勇,胡永轩,李希清,等. 银星竹鼠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青霉分生孢子的吞噬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1):51-55.

[8]罗 宏,梁 伶,刘栋华,等. 广西野生银星竹鼠体内寄生马尔尼菲青霉菌微卫星多态性研究[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2):68-70.

[9]刘 欢,苏丹萍,陈敏鸿,等. 竹鼠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0):165-167.

[10]冯世文,李 军,廖黎黎,等. 竹鼠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12):182-184.

[11]颜运秋,尹德明,黎满香,等. 中华竹鼠水肿病的诊断与治疗[J].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7):124-125.

[12]曾元根,邓治邦. 中华竹鼠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制[J]. 动物医学进展,2002,23(3):94-95.

[13]邓发清,黄建华. 提高人工驯化竹鼠繁殖率的综合措施[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9):9.

[14]黄永杰,何振华. 竹根鼠的人工养殖技术[J]. 湖南畜牧兽医,2005(1):32-33.

[15]张 旋,付永军,陈冠文. 银星竹鼠人工饲养繁殖研究[J]. 野生动物,1996(6):22-25.

[16]杨忠萍. 竹鼠的人工养殖[J]. 云南畜牧兽医,2007(2):41-42.

[17]胡德斌. 竹狸的人工养殖技术[J]. 贵州畜牧兽医,2002,26(4):43-44.

[18]屈孝初,李文平,康梦松. 中华竹鼠驯化特性的研究[J]. 经济动物学报,2002,6(1):36-39.

[19]黄复深,康梦松,王布蓝,等. 中华竹鼠肾上腺的组织学观察[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1):53-55.

[20]Vorovtsov N N. The ways of food special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limentary system in Muroidea[C]//Kratoehvtíl J,Pelikán J. Symposium Thexiologiea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lum on Methods of Mammalogieal Investigation.Brno:Publ House Aeademia Praha,1962:360-377.

[21]Korn H. Intestine lengths of Southern African savanna rodents and insectivores:intra-and inter-specific comparisons[J]. Zool,1992,228:455-460.

10.15889/j.issn.1002-1302.2017.02.043

2015-12-11

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编号:200709LX075)。

王秋华(1981—),女,广西合浦人,硕士,主要从事基础兽医学研究。E-mail:345526457@qq.com。

宋小白,教授。E-mail:Sxbai2005@163.com。

S852.16+2

A

1002-1302(2017)02-0145-04

王秋华,莫德桂,黄宏业,等. 中华竹鼠消化管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145-1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