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肖群 贾瑞宇 宋开业 刘义
摘要:农麦1号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1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504)。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大,叶色深绿;冬前长势旺、分蘖能力较强,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株高较矮,平均株高在75 cm左右,茎杆粗壮,抗倒能力强;后期转色好,穗纺锤形较大,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半硬质-硬质,容重高,商品性好。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高产稳产,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介绍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选育;白壳;白粒;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0-0112-02
农麦1号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强,早熟,抗寒性和抗倒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高适应性广。该品种2012—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生产试验,201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504,并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为20151308.6。
1 选育过程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小麦矮秆育种的高潮,使小麦的单产大幅度提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应用矮秆基因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性仍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主要育种策略[1],因此选择携带矮秆基因的矮抗58作亲本。淮麦18具有株型紧凑、抗寒性好、抗倒性强[2]等优点,鲁麦21具有分蘖力强、慢白粉病抗性[3]等优点,通过[LL]以鲁麦21作母本、公司自育品系SN668(淮麦18/矮抗58后代)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聚合各亲本高产、抗寒、矮杆、株型好、分蘖性强等多种优异性状于一体,从而选育出高产、早熟、矮杆、抗寒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
2000年,以鲁麦21作母本、公司自育品系SN668(淮麦18/矮抗58后代)作父本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4粒,并将种子全部点播。2001年F1表现长势旺、穗多穗大、综合抗性好等杂种优势明显,F1代混收,并将混收的种子单粒条播。2002年对F2代进行单株选择,选择矮杆、株型好、综合抗性好的单株36株,秋天将这36株单株种植成株系。2003—2008年进行连续单株选择,决选株型好、矮杆、穗粒结构协调的优良株系8个。2009年将这8个株系进行鉴定试验,SN0806株系产量及综合性状最优,于2010年进入品比试验。2010年多点品比试验中,SN0806株系表现较对照增产明显,农艺性状及广适性好。2011年推荐参加江苏省预备试验。
2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9个试点有8个试点增产,平均产量7 936.65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3.86%,2013—2014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9个试点有7个试点增产,平均产量 8 488.2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3.04%。2014—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10个试点全部增產,平均产量 8 228.55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4.96%(表1)。试验结果表明,农麦1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农麦1号为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较对照淮麦20略早。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大,叶色深绿。冬前分蘖力能力较强,冬季抗寒性较强,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两级分化快,抽穗较早,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株高较矮,平均株高在75 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灌浆较快,成熟期熟相好。穗纺锤形较大,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半硬 质- 硬质,容重高,商品性好。农麦1号穗粒结构三因素协调,具备丰产潜力,多年多点示范种植平均结果:有效穗数664.5万/hm2,每穗35.8粒,千粒质量41.6 g。
3.2 品质
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年区试测定平均结果:容重802 g/L,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29.8%,稳定时间18.3 min,硬度指数47.0。主要品质指标达优质中强筋标准。
3.3 抗病性
抗病性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2012—2013/2013—2014年接种鉴定:赤霉病(S/S),白粉病(MR/HR),纹枯病(MS/MS),黄花叶病毒病(HR/HR)。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期
农麦1号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水地作早中茬种植,特别适宜早播,最适播期10月8—20日。
4.2 种植密度
适期播种基本苗180万~270万/hm2,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时,应适当增加基本苗。
4.3 肥水管理
一般施纯氮270 kg//hm2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氮肥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抽穗扬花后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4 病虫草害防治
4.4.1 田间杂草化除
春草秋治,除草效果最佳。在小麦苗约4叶1心时喷药防治。可采用30 g/L拜耳世玛(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00~525 mL/hm2,15%先正达麦极(炔草酯)可湿性粉剂300 g/hm2,辅助使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300 g/hm2,与375~450 kg/hm2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综合防治野燕麦、看麦娘和部分阔叶杂草。
4.4.2 纹枯病、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拔节孕穗期雨水较多,纹枯病和白粉病容易发生。根据苗情,一般清明前后综合防治。采用240 g/L满穗(噻呋酰胺)悬浮剂150~300 mL/hm2、18.7%先正达扬彩(丙环·嘧菌酯)悬浮剂 525~600 mL/hm2,与375~450 kg/hm2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综合防治效果较好。
4.4.3 蚜虫等虫害防治技术
冬前气温低,虫害较少,以蚜虫为主,普通杀虫剂即可达到效果。在年后,返青拔节期和盛花期虫害较易发生,以红蜘蛛、蚜虫居多,可采用20%杜邦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300 g/hm2,与375~450 kg/hm2 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防治。
4.4.4 赤霉病防治技术
成晓松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防治在扬花初期防控效果最好,扬花盛期次之,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明显下降,并且以扬花初期、间隔5 d用药2次的防治效果较好,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中的15%氯啶·戊唑醇悬浮剂、三唑类的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其他类中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4]。
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将破口期、初花期作为防治重点,无论晴雨,一般间隔5 d,连阴雨天可在下雨间隔施药,盛花期再喷施1次。在小麦破口期,可采用25%劲护(氰烯菌酯)悬浮剂900~1 200 g/hm2,与375~450 kg/hm2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防治。在小麦初花期,综合采用25%劲护(氰烯菌酯)悬浮剂1 200~1 500 g/hm2或是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75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与375~450 kg/hm2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防治。根据实际情况,盛花期可采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750 g/hm2,与375~450 kg/hm2 水充分拌和均匀后喷雾防治。
4.5 收獲
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王 刚,胡铁柱,李小军,等. 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及其亲本矮秆基因的检测[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9):22-25.
[2]顾正中,孙苏阳,夏中华,等. 淮麦18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00(4):21,26.
[3]王竹林,刘曙东,王 辉,等. 小麦慢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29-134.
[4]成晓松,仇广灿,胡 健,等.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农学学报,2016,6(1):28-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