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施肥时期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4-05-22

邵文奇, 纪 力, 钟 平, 孙春梅, 庄 春, 陈 川, 章安康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 223001)

健壮的机插秧苗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成功的关键,其中肥料运筹是影响秧苗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1-3]。目前生产上多采用苗床培肥加营养土配制、后期免施的方式,此方式操作易掌握却存在肥料利用率不高、肥效短的缺点,在叶龄达到 3.0~3.5 叶时秧苗易发生落黄现象[3-5],肥料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秧苗素质下降,这一现象在沙性土壤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结合秧苗培育过程中的需肥特性,在总施肥量不变的前提下,探讨原用于苗床培肥的肥料采取追施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以期得出一种符合生产实际的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本试验于2016年在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试验所用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育秧所用肥料为含N(9.0%)、P2O5(4.5%)、K2O(1.5%)的机插秧专用肥。露天软盘育秧(软盘规格58 cm×28 cm)。每盘用土量4 kg,育苗营养土培肥水平为100 g/m2。在育秧当天,将种子用清水湿润后,使用秧病灵[6]拌种剂按药种质量比1 ∶100进行拌种。

育秧苗床整平,育秧前上水使苗床充分湿润。6月4日播种,播种量为90 g/盘。上水使秧盘内充分湿润后排去苗床多余水分,覆盖薄膜及遮阳物,6月11日揭去遮盖物。后期苗床以水分管理为主,不作其他药剂处理和病虫害防治。

1.2 试验设计

共设5个处理,A1作为对照(CK),正常培肥(在播种铺盘前将肥料撒施于苗床上)。播种后0、7、10、13 d一次性追施肥料(肥料撒施于秧盘中,上水使其溶于秧盘内),分别记作处理A2、A3、A4、A5。各处理肥料施用水平相同,均为100 g/m2。

1.3 测定项目

1.3.1成苗率取各处理生长一致的秧苗,作3个重复,剔除秧盘内的弱苗(株高、叶片数不足正常秧苗的1/2,茎秆瘦弱)、死苗,分别计数整个秧盘内成苗数及计算成苗率。

1.3.2地上部形态取生长一致的秧苗20株,分别测量其叶龄、株高、各叶叶鞘及叶片长度、苗基部宽度。

1.3.3秧苗鲜质量每个处理在秧盘上选择出苗均匀且生长一致处切取秧块(10 cm×10 cm),剔除矮小苗(苗高在平均苗高1/2以下者),洗净后将秧苗地上部与根系分开,分别称取其质量并计算单株地上部鲜质量及根系鲜质量。

1.3.4发根力选取5株生长一致的秧苗,剪除根系后放置于干净水中,7 d后记录其新发根数。

1.3.5SPAD值测定随机选取5组生长一致秧苗的倒一展开叶,使用叶绿素测定仪(型号:KONICA SPAD 502 PLUS)在叶片中部测量叶片SPAD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时期对成苗率的影响

在播后第14、18、22天考察各处理成苗率,由表1可知,在播后第14天和第18天,A1处理的成苗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A5处理成苗率最低,此时A5处理的肥料还未发挥肥效,导致弱苗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播后第22天,A1处理成苗率(67.3%)下降明显,相对于播后第14天下降6.7百分点,已经与A2、A3、A4处理无显著差异,但A5处理由于前期弱苗过多导致成苗率显著低于其他各个处理。研究表明,前期施肥(A1、A2处理)可以保证高成苗率,但到后期缺肥导致成苗率大幅下降;在中期施用肥料(A3、A4处理)依然可以保证成苗率,保证适栽期的成苗数量;但在后期(A5处理)已经错过了追施肥料的最佳时期。

表1 在不同秧龄期各处理成苗率比较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2.2 不同施肥时期对植株各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秧龄第14天时A5处理叶龄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各处理在不同秧龄期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追施肥料的时机并不会明显影响叶龄生长动态。从株高上看,A5处理由于肥料追施过迟,肥料供应出现不足现象,在第14天时分别较A1、A2、A3、A4处理低9.3%、11.0%、7.1%、3.9%,在第18天时分别较A1、A2、A3、A4处理低7.6%、6.7%、8.5%、2.0%,在第22天左右可促使植株恢复正常生长,与其他处理已无显著差异。在7~10 d(即处理A2、A3、A4)追施肥料可以很好地供应植株生长所需养分,并且肥效持续时间较长;培肥(处理A1)和播种当天追肥(处理A2)在秧苗生长前期养分充足,植株生长旺盛,到后期植株生长已呈现减缓趋势,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出现养分不足现象。茎基宽指标与株高变化基本一致。

表2 不同处理植株各性状比较

从图1秧苗在第22天秧龄时出叶高度、叶片长度变化来看,在前期施肥(A1、A2处理),秧苗第1、2、3张叶片高度较高并叶片较长,到第4叶时叶片出叶高度及叶片长度都小于其他处理;在中期施肥(A3、A4处理),各张叶片生长均匀一致;后期施肥(A5处理)则前3张叶片生长较小,第4张叶片较为宽长。研究表明,在7~10 d追施肥料能很好地衔接养分供应,叶片生长均匀一致;前期施肥则在秧苗生长后期会出现养分供应不足现象,出叶高度、叶片长度均受到了抑制;追施肥料过迟(13 d以后)则前期养分供应不足,影响秧苗初期的生长发育。

2.3 不同施肥时期对根冠比的影响

秧苗的根冠比可以反映植株的整体生长,在苗床生长期间,为了给秧苗创造良好的营养生长条件,需要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7-9]。从表3可以看出,在第14天秧龄时A5

处理根冠比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分别较A1、A2、A3、A4处理低 13.5%、13.5%、11.1%、8.6%,但是在第18、22天时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追肥的时期对植株根冠比未有显著影响。

表3 不同处理根冠比比较

2.4 不同施肥时期对根系发根力的影响

以新发根数来考察根系发根力,从表4可以看出,前期各处理发根力无显著差异,但到中后期(第18~22天),A3、A4处理的发根力要显著优于其他3个处理,表明在后期适当的时间(7~10 d)追肥有助于秧苗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同时可以看出A1、A2处理根系发根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追肥处理则比较稳定,表明在后期追肥可以保证养分供应,提高根系生长质量。

表4 不同处理植株新发根数比较

2.5 不同施肥时期对叶色(叶绿素)的影响

叶片SPAD值的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反映叶片的浓淡程度,可为氮素营养诊断提供依据[10-11]。由表5可以看出,在第14天时,A1处理的SPAD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A5处理追施的肥料还未发挥肥效,SPAD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表观来看A5处理的叶色较淡;在第18天时,各处理的叶色已经无明显差异,SPAD值之间差异不明显;第22天时,各处理叶色分化明显,后追肥的处理(A3、A4、A5)SPAD值均显著高于A1、A2处理,且A3、A4、A5处理之间也呈显著差异。表明叶色对养分供应反应灵敏,充足且持续的养分供应能保持叶色浓绿,同时也表明在秧苗生长后期A1、A2处理已经呈现养分不足现象。

表5 不同处理植株叶片SPAD值比较

3 讨论与总结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一般采取苗床培肥加营养土配制的方式一次性提供肥料,在苗床生长期间往往不再施用肥料。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秧苗在苗床生长期间的养分供应,但若遇到秧龄超龄、苗床持肥能力较差或者苗床管理方式不当等情况,秧苗后期往往叶色变淡、变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秧苗的素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苗床培肥秧苗在苗床期间成苗率、叶龄、茎基宽等指标上表现良好,在苗床前期生长态势良好,但到生长后期,尤其是秧龄第18天以后,植株叶色变黄、变淡,叶绿素含量下降显著,发根力及根冠比也随之下降,出现养分供应不足问题。在肥料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用于苗床培肥的肥料在适当时期(10 d左右)用于追施,能很好地满足秧苗在苗床期间的全程养分供应,秧苗各性状指标均维持较高水平,植株生长健壮,素质较高。若追肥过迟(13 d以后),则在2至3叶期易发生缺肥而导致秧苗素质下降,虽叶色能得到改善,但直至适栽期秧苗素质依然与较早追施肥料的秧苗存在显著差异。

生产上发生的叶色变淡、苗床后期养分供应不足的现象并不完全是由于施肥总量不足引起的,肥料利用率较低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秧苗发芽直至2叶期,种子自身的胚乳营养以及秧盘营养土中所带养分已能够供应生长所需,用于苗床培肥的养分则会流失损耗,将此肥料作为后期追肥使用(播后10 d左右),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总施肥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苗床期秧苗养分需求,培育健壮高素质机插秧苗。

参考文献:

[1]冯方,李龙先. 水稻机插秧栽培肥料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5):13550-13551.

[2]戚莉红,郁晓斌,何井瑞,等. 机插水稻大田高产栽培肥料试验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58.

[3]黄钻华,沈静,周新秀,等. 不同培肥营养土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水稻,2016,46(1):16-18.

[4]张锡雄,陈金华,林同欢.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机插秧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4(4):68-69.

[5]舒畅,唐春江,汤洪,等. 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生育特性及最适追肥时间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4(3):34-36.

[6]庄春,王从赵,邵文奇,等. 水稻苗床调理剂——育秧绿用于机插育秧试验简报[J]. 上海农业科技,2011(2):97.

[7]张祖建,王君,郎有忠,等. 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J]. 作物学报,2008,34(2):297-304.

[8]任万军,黄云,刘代银,等. 水稻栽后前期根系与地上部增重模型及相互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4):421-425.

[9]陈龙,史学正,徐胜祥,等. 基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根生物量预测模型研究[J]. 土壤,2014,46(5):862-868.

[10]姜照伟,李小萍,赵雅静,等. 杂交水稻氮钾素吸收积累特性及氮素营养诊断[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5):852-859.

[11]赵满兴,曹超仁,崔亚荣. 不同水氮处理对枣叶SPAD值及单枣质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272-27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