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汤路昀+曾光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种植和生产国,但是由于种植过于分散等原因导致单产面积较低,进而使得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广大农民增收有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以省、直辖市为单位选取江西省等9个柑橘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劳动力投入、化肥使用等数据,对中国柑橘的产业集聚程度及其演进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柑橘产业集聚程度与柑橘产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柑橘产业集聚与柑橘产业经济效益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由于高水平集聚带来巨大外部效应,吸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汇集,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增加,带动产区农民收入的提高。
关键词:柑橘;产业集聚;农民纯收入;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4-0535-04
柑橘作为世界第一大水果,近年来在中国的种植、加工和消费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中国都已经超过巴西成为世界柑橘第一生产大国。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柑橘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等多个省份为代表的柑橘主产区,对比其他相对小规模、分散的种植区,这些高水平专业化生产区普遍空间集聚水平较高,柑橘产业经济增长较快。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因此,对中国柑橘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其演进进行考察,进一步探讨柑橘产业空间集聚与广大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比如从农民受教育水平、农村金融发展、农地制度等方面探讨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长期以来,地理因素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被忽视,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地理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实质性影响。吕超等认为,农业区域的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专业带,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路径[1]。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业产业集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多地都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集聚作为提升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目前基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本身利益的影响。伍骏骞认为,当地产业集群数量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正向显著影响,对贫困的发生有负向显著影响,即在产业集群数量越多的地区,农民越不可能成为贫困人口[2]。颜淑芳认为,传统农区畜牧业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农村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集聚度越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强度越大[3]。而杨丽君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通过对河南省新郑市大枣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以上文献均是基于理论分析进行的实证检验,并未涉及农业产业集聚带动地区经济,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现有的实例大都来源于传统畜牧业,对于种植业的实证检验很少。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2个方面探讨农业产业集聚对于产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农业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其次,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以柑橘产业为例,验证农业产业集聚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能够破解产销各环节一体化不足、品牌经营管理散乱等制约,形成产业集聚、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机体(图1)。
1.1 资源禀赋
农业不同于工业,农业产业也不同于工业,农业产业的一大特点便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产业集聚根本上就是要素的集聚,其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资源禀赋,即土地、劳动力等。通过农业产业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更多土地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业必然吸引大量劳动力投入,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形成集聚效应[5]。
1.2 产业环境
1.2.1 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再配置,从而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对当地农业特色的准确识别,形成结合当地特点的区域分工,改变发展传统农作物种植业的传统,从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
1.2.2 资本、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农民增收的决定性要素。具体到我国,农业历史悠久、起步早,但是相对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作为农业产业集聚形成的基石之一,在农业集聚形成之后,集聚形成强大的外部效应,吸引科研院所等关注,造成知识溢出效应,促使技术转化成生产率,提高集聚区内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反过来进一步稳固了产业集聚水平[6]。
1.3 有机整体形成
建立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环境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发展,必然会促使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此外,集聚的外部效应会反过来吸引资源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集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在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中,主要是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7]。产业集聚这种独特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可以对交易效率、生产效率、竞争效率和创新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当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8-9]。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柑橘产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说。假说1,柑橘主产区的形成依赖于柑橘产业集聚程度;假说2,集聚的外部性对于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有很强的吸引力;假说3,集聚通过增加资源投入、调整产业结构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此外还对各种资源有巩固作用。
2 柑橘空间集聚程度及演进分析
2.1 我国柑橘主产区的集中程度
关于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较多,鉴于研究的实际和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区位熵指数和区位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柑橘产业集聚程度[10]。选取的9个省(市、区)主产区柑橘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95%以上,因此对这些省(市、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选取1997—201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选取的柑橘种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当年化肥使用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等数据均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柑橘产业信息网,柑橘平均单位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柑橘产量品种结构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2.1.1 区位熵 区位熵别称专门化率,由于数据易得、反应现象直观成为衡量区位要素分布、专业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之一[11],区位熵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某地区某产业的指标;b为全国该产业的同一指标;A为该地区该产业所属行业的某一指标;B为全国该行业的同一指标。通常情况下,Lq与专业化水平呈正相关,Lq等于1则表明该地区专业化水平与整体趋同;大于1、小于1分别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存在专业化生产、不存在专业化生产。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位熵指数见表1。
当某产业Lq高于1时,说明该产业相对专业化。根据国内外关于专业化辨识的研究文献,区位熵指数被用来衡量是否存在专业化,Lq大于1.12表明专业化达到高水平。我国柑橘主产区近17年来始终保持很高的集聚程度,但是不同的省份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集聚程度最高的省份从1999年的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变成2013年的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属于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土地紧缺,现形成浙东、浙南优势产区和浙西、浙南加工优势区,主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沿海区位优势,然而土地大量让渡给工商业导致柑橘产业集聚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各主产区集聚程度变动不大,并且彼此差距逐渐缩小,反映出我国柑橘种植业整体向更加协调、一体化方向发展。
2.1.2 区位基尼系数 区位基尼系数别称空间基尼系数,取值在0~1之间。最初用于测算国家或者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后来科贝尔将其用于测量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由基尼系数改良而得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公式[12]:
Ginik=2n∑ni=1ivki-n+1n。(2)
式中:vki=Eki∑ni=1Eki,并且vk1 2.3 柑橘产业集中度和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和基本理论,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地资源和产业环境的不断提升发展会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反过来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也会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投入,且随着集聚的不断发展,产业经济效益随之增加[14]。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说,首先分析柑橘主产区的产业集中度与柑橘产业经济增长以及影响集中度的各因素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19.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2个变量之间联系强弱的指标。在没有重复的数据情况下,如果1个变量是另1个变量的严格单调函数,则两者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在(-1,+1)之间,称之为变量完全Spearman相关。 由表3可知,柑橘主产区柑橘产业集聚程度与产业经济增长、土地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均呈强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为研究假说提供了依据,产业集聚的发展与其他几个要素密不可分,而且彼此相互影响,土地、资本、技术等为产业集聚形成提供基础,当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水平,柑橘产地集中,空间集聚带来巨大外部效应,吸引区域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同时带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最终促进产业经济效益增加。 P值均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变量间有长期稳定关系。Hausman值为15.952 889,远大于临界值5,对应P值(P=0.003 1)远小于0.01,则在1%显著水平下明显拒绝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模型选定的是面板数据,涉及时间序列和截面,然而不同的截面成员间差别较大,随机误差项可能存在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具体到本研究,横截面数小于时序数,则采用似无相关回归避免该问题。回归结果见表7。 调整后拟合优度R2为0.91,D-W值为1.835 287,F统计值为304.785 4,对应P值为0.000 000,考虑到数据为面板数据,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与本研究假说相符合。实证结果表明,为验证整个框架的有机一体,验证要素禀赋和产业环境对于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得到结论:产业经济效益受到土地、劳动力、产业结构、技术的共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素是土地,弹性为 58.21%。 3 柑橘产业集聚与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3.1 柑橘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探究 为探求柑橘产业集聚对于各类资源的吸引程度,再次分别验证集聚程度与经济效益,它们与要素禀赋和产业环境的关系见表8、表9。
对表9原始数据回归中发现,拟合优度很高,达到 0.963 784,但是D-W值仅为0.473 797,怀疑存在一阶自相关,引入AR(1),模型各指标大幅度提升,模型修正较好,且各类要素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表明柑橘产业集聚增加有巨大的吸引力,引致各类要素的增加。
实证研究表明,(1)如模型假说,因为柑橘产业的集聚吸引了大量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的投入和生产结构调整,对集中度的影响弹性分别为25.1%、5.5%、29.8%、25.7%,并在1%的置信度下显著。其中,柑橘产业集聚程度对于技术的投入最敏感,其次是生产结构调整、土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2)柑橘产业集中度的变量区位熵指数的系数估计值为正,说明柑橘产业集聚对于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
3.2 柑橘产业经济效益同农民收入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柑橘产业经济增长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单独取柑橘产业产值和不同对应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数据作回归分析,记柑橘产业产值为Y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Y2。发现在给定1%置信水平下,变量统计量的一阶差分的P值均拒绝原假设,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可能。进一步用似无关回归分析进行估计,从估计系数来看,柑橘产业经济增长对于农民收入增加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表10)。
由于研究选择的均为柑橘生产大省(市、区),柑橘生产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当地农民重要收入来源,因此柑橘产值与当地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综合所有实证检验结果,可以验证研究假说成立,产业集聚产生的巨大外部效应,带动经济效益增加,同时由于产业集聚的发展,各种资源源源不断汇集反作用于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4 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基于新的视角,将产业发展中长期被忽视的地理因素引入分析框架中,以产业集聚程度为纽带,探讨各要素对于农业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关注的是产业集聚程度、农业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各影响要素以及经济效益三者之间有机的联系。以柑橘产业为例,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1999—2012年我国9个柑橘主产区的756个数据验证研究假说。本研究结果表明:(1)柑橘产业集聚对于区域柑橘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柑橘产业集聚有着巨大的外部效应,它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环境而形成,同时又吸引土地、劳动力、技术等供给,带动生产结构转变,从而推动柑橘产业经济增长;(3)柑橘产业是柑橘主产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一般来说也是区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证验证了柑橘产业经济增长促进柑橘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4)目前我国柑橘产业经济效益增加模式仍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的是土地投入。
因此,柑橘主产区的实例可以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在指导农业产业发展时,应重视产业集聚的巨大外部优势,结合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形成有规模、有体系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同时,也应重视产业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巨大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吕 超,周应恒. 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蔬菜产业的检验和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2-78.
[2]伍骏骞. 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减贫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来自浙江省的证据[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3]颜淑芳. 传统农区畜牧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杨丽君.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13(11):2708-2712.
[5]毛 军. 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3-110.
[6]高 峰,亓秀华.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2-18.
[7]徐文鹤.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以京津冀为例[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8]陈 迅,陈 军.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33-35.
[9]金高峰. 农业集群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31个省1997—2011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 科技与经济,2013,26(1):39-43.
[10]王艳荣,刘业政. 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0):77-85.
[11]王艳荣,刘业政. 农民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9):50-57.
[12]叶依广,纪漫云. 基于个案的区域农业集群成长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121-126.
[13]曾 光,李 菲.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1236-1241.
[14]张 晗,吕 杰. 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2):85-91.张夏力,王 岩. 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及推进路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539-5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