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

时间:2024-05-22

蔡金华 陈爱大 李东升等

摘要: 关键词: 小麦;镇麦10号;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100-03

镇麦10号(编号:苏审麦201301)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998年春,以苏麦6号为母本,用中间品系97G59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1999年夏 F1混收,经多代田间抗赤霉病和丰产、稳产性鉴定选育而成。以代号镇08178稳定品系参加2010—2012年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连续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平均粗蛋白含量14.26%,湿面筋含量31.33%,面团稳定时间13.90 min,主要品质指标达到NY/T 967—2006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小麦》中优质强筋二等标准。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镇麦10号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是目前生产上不可多得的中抗赤霉病的优良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目前已在江苏省淮南麦区的扬州、高邮、通州、盐城、白马湖、丹阳等进行生产示范,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生产性能,使其在生产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汇总资料。2010—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的品种(系)13个(含对照):宁05-551、宁6E123、扬06-164、科丰1号、宁06-127、华麦0722、宁丰458、宁 06-174、镇08178、扬07-138、扬08-4、宁77147、扬麦11(CK);2011—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的品种(系)13个(含对照):宁06-127、宁丰458、华麦0722、宁08-30、富F101、镇08178、镇09-38、宁0898、宁81407、扬09-130、K1330、扬辐麦9144、扬麦11(CK);2012—2013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品种(系)5个(含对照):宁06-127、华麦0722、宁丰458、镇08178、扬麦11(CK)。区域试验设9个试验点,分别为江苏省淮南麦区的南京、苏州、扬州、通州、盐城、白马湖、泰州、高邮、常州武进(2010—2011年度)/镇江(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设在南京、苏州、通州、东台、泰州、兴化、高邮7个试验点。

1.2 试验方法

按照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要求,试验地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土地平整、地力均匀、灌排方便的田块。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 ∶ 1左右。试验区四周设置保护行(1.0 m左右),保护行采用同品种延伸。小区面积为13.33 m2,基本苗225万~270万/hm2, 行距25 cm左右,人工条播,全区收获计产。栽培管理和田间调查按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标准进行,成熟期按小区单独收获、脱粒、晒干、扬净、称质量、计产。

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病鉴定,在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品质检测。

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1],以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度量产量的稳产性 [2-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由表1可见,2010—2011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9个试点,镇麦10的平均产量为6 849.4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0.23%,增产不显著;2011—2012年度续试9个试点平均产量为6 417.00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707%,增产极显著;2012—2013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生产试验,镇麦10号平均产量为6 538.00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5.99%。综合2个年18个点次的区域试验结果,镇麦10号平均产量为6 633.23 kg/hm2,其中14个点次的平均产量在6 000.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8235%;10个点次的平均产量在6 500.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55.56%;6个点次的平均产量在7 000.0 kg/hm2以上,占试验点次的33.33%;最高产量为7 462.5 kg/hm2。由此可见,镇麦10号在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 6 000 kg/hm2~7 000 kg/hm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2.2 稳产性分析

以各品种在各试点的产量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定性,对镇麦10号及对照品种扬麦11的平均产量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由表1可见,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镇麦10号的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8.27%、12.12%,均小于相应年对照品种扬麦11的变异系数,说明镇麦10号的稳产性优于对照扬麦11。以参试品种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以各参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环境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其回归系数(b)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稳定性。测定标准为b<1时,表示该品种高于平均稳定性;当b=1时,表明该品种等于平均稳定性;当b>1时,表明该品种低于平均稳定性。由表1可见,在2010—2011年度区域试验中,镇麦10号的回归系数与对照扬麦11相当;在2011—2012年度区域试验中,镇麦10号的回归系数小于对照扬麦11,同时也小于1,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稳产性,且明显好于对照扬麦11,这与变异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

2.3 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由镇麦10号籽粒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数据(表2)可见,其籽粒产量构成较为合理,平均穗数为431.25万/hm2, 平均穗粒数为37.98粒,平均千粒质量为44.03 g。当籽粒产量水平在5 600~7 500 kg/hm2范围内时,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数和千粒质量有一定的增加,且穗数基本稳定在430万/hm2左右,而穗粒数则下降,这表明镇麦10号的籽粒产量变化主要通过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来调节。

2.4 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在籽粒产量三要素中,穗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程度最大(相关系数为0.471 7),千粒质量次之(0.148 9),穗粒数则为负相关程度(-0.040 9)。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主要通过提高穗数,同时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实现高产。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均呈负相关(-0.211 9、-0.081 7),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负相关(-0.466 2),表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产量三要素互作关系中,穗数和千粒质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最大(0.467 5),其次为穗数与穗粒数(0.334 1),穗粒数与千粒质量最小(0.117 6),这表明产量构成三要素之间的互作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

2.5 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由表4可见,提高籽粒产量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因素,均能起增产的作用,其中以增加穗数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0.539 6),千粒质量次之(0.290 3),而穗粒数的作用较小(0.208 8)。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在穗数和千粒质量上增产效果明显,穗粒数则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镇麦10号在2010—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小麦区域试验中的平均籽粒产量为6 633.23 kg/hm2,较扬麦11(对照)增产3.41%;在2012—2013年度江苏省淮南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6 538.05 kg/hm2,较扬麦11(对照)增产5.99%,这表明镇麦10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镇麦10号在2010—2011年度中变异系数小于扬麦11(对照),回归系数与扬麦11(对照)相当;在2011—2012年中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扬麦11(对照),这表明镇麦10号具有较好的稳产性。镇麦10号的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性较好,平均穗数为43125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7.98粒,平均千粒质量为4403 g。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小,稳定在44.03 g,为其稳产提供基础。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产量水平的提高受穗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质量,穗粒数最小。这与田纪春等的研究结果 [4-6]基本一致。但与姚金保等研究结果 [7]不同,这可能与试验材料、气候条件等有关。

通过对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分析,镇麦10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的优良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预计将成为继镇麦168之后又一个强筋小麦主推品种。

参考文献:

[1] 唐启义,冯明光. 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马育华. 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 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191-197.

[3]霍志军,尚文艳. 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70-76.

[4]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

[5]茹振钢,赵 虹,胡铁柱,等. 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6]张学品,吴少辉,段国辉,等. 洛旱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抗旱性及产量结构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12-15.

[7]姚金保,陆维忠,马鸿翔,等. 宁麦20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7):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