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的性状鉴定

时间:2024-05-22

汪琼 徐增莱 吕晔

摘要:采用性状鉴别法,观察虫草类的虫体及子座,从性状出发,对正品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鉴别要点进行归纳区分。结果表明,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可从子座形态、虫体气门的排列方式以及虫体颜色、虫体胸腹之间消化道残迹的形状等特征来鉴定区分。

关键词:冬虫夏草;混伪品;性状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67.3+50.3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273-07

收稿日期:2014-02-21

作者简介:汪琼(1971—),女,安徽桐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Tel:(025)84347076;E-mail:wqjan2002@sina.com.cn。

通信作者:徐增莱,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Tel:(025)84347027;E-mail:xuzl5194@sohu.com。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中,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是人们滋补身体、壮阳滋阴、延年益寿的佳品,也是传统出口药材的珍品。近年来,虫草野生资源逐年减少,需求量迅猛增长,诸多因素导致天然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伪品冬虫夏草时有销售,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给临床用药安全埋下隐患。作为贵重药材,冬虫夏草的性状鉴定历来受到重视[1-5],但是作为一类多来源、产地广泛的药材,不同来源的药材本身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虫草样本进行了性状鉴别,将冬虫夏草与其混淆品的来源分布及鉴别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冬虫夏草的常规鉴别、合理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从产地、市场及其他渠道收集12个冬虫夏草样品进行鉴定。样品情况见表1。

1.2仪器

Nikon SMZ1000体视显微镜观察,Nikon DS-Fi1c CCD拍照。

1.3方法

对12种虫草的虫体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等特征进行鉴别,某些特征须采用实体显微镜观察。

表1冬虫夏草样品

编号名称收集地备注1小白草安徽省亳州市西藏自治区产(林芝县产)2虫草安徽省亳州市四川省产3小牡蛎安徽省亳州市青海省产4冬虫夏草江苏省南京市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产5青海虫草安徽省亳州市过期采集,青海省产6亚香棒虫草江苏省南京市产地不明7虫草安徽省亳州市湖南省产8虫草安徽省亳州市云南省产9蛹虫草安徽省亳州市产地不明10金虫草安徽省亳州市产地不明11土虫草安徽省亳州市产地不明12伪品虫草安徽省亳州市产地不明

2形状鉴别研究

2.1样品1

小白草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形似蚕,长15~31 mm,直径3~8 mm;表面浅白色或黄白色,头部红棕色;胸部隆起,头部稍下弯,腹部前几节稍下弯,臀部稍隆起,胸部明显3节,腹部分为10节,各节常形成3~4个小节,胸节较腹节短,虫体有20~30个明显环纹,环纹较浅,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体背具点状毛痕;胸足胸节下具3对胸足痕迹(仅余基节),腹足4对(第3至第6腹节各具腹足1对),明显突起,趾沟部深棕色,臀足1对,明显突起;气门仅腹部6~8节两侧较明显,椭圆形。质脆易断,断面黄白或浅黄白色,第3至第5腹节断面中部有明显的暗棕色“V”形纹。子座多单生,细圆柱状,深棕至棕褐色,扭曲,无分叉,直径约3 mm,长20~30 mm,一般比虫体长,上部稍膨大且呈圆柱形,表面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断面类白色,纤维状,顶部有稍细延长的不孕端,下方密生数子囊壳。气微腥,味淡。鉴定为冬虫夏草的近缘种(Cordyceps sp.)(图1)。

2.2样品2

虫草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似蚕,长52~82 mm,直径6~9 mm,外表具棕褐色菌丝膜,虫皮暗红棕色,胸节3个,腹节10个,胸节下方具胸足或仅存残迹,腹足稍突起;虫体环纹较稀疏,断面类白色,胸节至第6腹节间消化道残痕迹为“Y”形,周边具一棕褐色断续环。子座细长,单生,长10~30 mm,直径2~4 mm,少数上部分枝,不规则弯曲或扭曲,黄棕色或黄褐色;头部圆柱形或棒形,表面可见黑褐色小点(子囊壳突出于表面),不孕顶端长3~5 mm。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淡。鉴定为凉山虫草(C. liangshanensis Zang,Liu et Hu)(图2)。

2.3样品3

小牡蛎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长18~30 mm,直径2~6 mm,草体长30~40 mm,表面浅白色至黄白色,头部红棕色,较大而明显。胸部明显3节,腹部分为10节,各节上常形成3~4个小节,胸节较腹节短,全体有明显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胸足3对,通常脱落仅剩基节痕迹,腹足4对(第3至第6腹节各具腹足1对),明显突起,臀足1对,明显突起;气门较不明显,椭圆形。质脆易断,断面黄白或浅黄白色,第3至第5腹节断面中部有明显的暗棕色“V”形纹。子座多单生,细圆柱状,深棕色至棕褐色,稍扭曲,无分叉,直径3 mm,长20~47 mm,一般比虫体长,上部稍膨大而呈圆柱形,表面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断面类白色,纤维状,顶部有稍细延长的不孕端,下方密生数子囊壳。气微腥,味淡。鉴定为冬虫夏草的近缘种(Cordyceps sp.)。根据产地及形态特征分析,本品寄主可能为门源蝠蛾(Hepialus menyuanicus Chu et Wang)的幼虫(图3)。

2.4样品4

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虫体长32~45 mm,直径3~8 mm;表面棕黄色至黄棕色,头部黄棕色至红棕色,不明显。胸部隆起,头部稍下弯,腹部前几节稍下弯,臀部稍隆起,胸部明显3节,腹部分为10节(有时第7至第9节不明显),各节上常形成3~4个小节,胸节较腹节短,全体有明显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胸足3对,通常脱落仅剩基节,有时可见腿节, 腹足4对(第3至第6腹节

各具腹足1对),明显突起,臀足1对,明显突起;气门仅腹部6~8节两侧较明显,椭圆形。质脆易断,断面黄白或浅黄白色,第3至第5腹节断面中部有明显的暗棕色“V”形纹。子座多单生,细圆柱状,深棕色至棕褐色,稍扭曲,无分叉,直径3 mm,长20~74 mm,上部稍膨大呈圆柱形,表面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断面类白色,纤维状,顶部有稍细延长的不孕端,下方密生数子囊壳。气微腥香,味淡。鉴定为冬虫夏草(图4)。

2.5样品5

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子座组成。虫体长21~30 mm,直径2~5 mm;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头部红棕色,不明显。胸部明显3节,色稍深,腹部分为10节,各节上常形成3~4个小节,胸节较腹节短,虫体有明显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胸足3对,通常脱落仅剩痕迹,腹足4对(第3至第6腹节各具腹足1对),稍明显,臀足1对,有时明显突起;气门不明显,椭圆形。质软易断,断面黄白或浅黄白色,第3至第5腹节断面中部有明显的暗棕色“V”形纹。通常一半或更多的虫体第3至第5腹节以下中空、干瘪至仅存外皮。子座多单生,细圆柱状,深棕色至棕褐色,稍扭曲,无分叉,直径 3 mm,长35~65 mm,一般比虫体长2~3倍,上部稍膨大呈圆柱形,表面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断面类白色,纤维状,顶部有稍细延长的不孕端,下方密生数子囊壳。气微腥,味淡。鉴定为冬虫夏草。本样品为采收过迟的虫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虫体萎缩、干瘪,内部空虚至仅存外皮,表面结构不清晰,草体极长,大部分可见孢子囊(图5)。

2.6样品6

由虫体及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形状与冬虫夏草相似。虫体长25~36 mm,直径2~6 mm,有稍明显的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全体具与环纹深度相近的纵向皱纹;表面黄棕色或黄白色,头部红褐色至红棕色,体表具残存的白色菌丝膜,粉末状,背面有稀疏黑褐色斑点散在,虫体可见黑色点状气门;足8~11对,中部4对腹足稍明显,臀足稍突起;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淡黄白色,中央有稍微明显的红棕色或灰棕色“一”字形纹,周围有断续的环形纹,无“V”形纹。子座单生或有2~3个分枝,长18~37 mm,常在柄部有苞片样突起(1个至数个)而形成数个节状结构;细长圆柱状,柄多弯曲,质柔韧,表面灰白或灰褐色、黑褐色,有纵皱,上部光滑,下部有细绒毛;上部膨大,无不孕顶端。断面黄棕色。气微腥,味微苦、咸。鉴定为亚香棒虫草(C. hawkesii Gray)(图6)。

2.7样品7

虫体长26~38 mm,直径4~7 mm,头部大,红棕色至棕褐色,背部颜色暗淡,腹部深黄色,粗壮,表面有皱纹,有环节20~25个,腹足5对,中部4对明显,虫体菌丝膜深黄色,粉末状,脱落处虫体表面与菌丝膜同色;虫体僵硬,易折断,断面近白色,中央具“Y”形纹,并具不规则的回环细纹。草体质硬而脆,长10~90 mm,直径5~6 mm,具纵向皱纹,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顶部灰白色至灰黑色,浸水后变柔软,为植物茎。气腥,有辛气。鉴定为亚香棒虫草(C. hawkesii Gray)经人工黏接草体的伪品(图7)。

2.8样品8

由虫体及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形状与冬虫夏草相似。虫体长22~41 mm,直径3~7 mm,有环纹20~30个,环纹较浅,近头部的环纹较细,表面黄棕色或黄白色,头部红褐色或红棕色,前胸背板红褐色,虫体背面有稀疏褐色斑点散在;胸节下方具3对胸足,腿节、胫节、跗节均可见;腹节可见深棕色椭圆形气门,以第7至第9腹节最为明显;足8~11对,中部4对稍明显;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央有稍微明显红棕色或灰棕色“一”字形纹,无“V”字形纹。子座单生或有2~3个分枝,常在柄部有苞片样突起(1个至数个)而形成数个节状结构;细长圆柱状,柄多弯曲,质柔韧,表面灰白或灰褐色、黑色,有纵皱,上部光滑,下部有细绒毛;上部膨大,无不孕端。断面黄棕色。气微腥,味微苦、咸。鉴定为亚香棒虫草(图8)。

2.9样品9

由虫体及缠绕成团的菌丝体组成。虫体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的蛹,虫体椭圆形,长30~55 mm,直径50~70 mm,表面橙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菌丝,有6个左右不明显的环节,无足;质较脆,易折断,断面灰白色。子座1~2枚,直径3~5 mm,长2~3 mm,柄细长,圆柱形多弯曲。气腥,微臭,味微苦。鉴定为蛹虫草(北虫草)[C. militaris (L.) Link](图9)。

2.10样品10

金虫草为真菌子实体,头部椭圆形,顶端纯圆,无不孕端,黄色或橙红色,中部带白色,表面密生许多突起的细疣。气腥

微臭,味微苦。鉴定为人工培养的北虫草子实体(图10)。

2.11样品11

土虫草呈纺锤形,两端略尖,无子座,长15~40 cm,直径3~7 mm,表面黄白色或棕褐色,顶端可见根痕。具4~15个环节,节上有点状芽痕,节间长2~5 mm,略皱缩。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白色或灰白色,颗粒状,可见棕色环形成层环,气微,味微甜,有黏性。用水浸易膨胀并有黏液。鉴定为唇形科植物甘露子(宝塔菜)(Stachys sieboldii Miq.)的干燥块茎(图11)。

2.12样品12

伪品虫草由虫体及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形状与冬虫夏草相似。虫体长28~43 mm,直径3~7 mm,有环纹20~30个,环纹较浅,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表面暗红棕色,头部红褐或红棕色,虫体背面有稀疏褐色斑点散在;胸节下方具3对胸足痕迹;腹节可见深棕色椭圆形气门,均不明显;腹足4对,稍明显,臀足稍突起;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央有稍微明显红棕色或棕褐色“一”字形纹,无“V”字纹。

子座单生或有2~3个分枝,长29~56 mm,直径3~5 mm,常在柄部有苞片样突起(1个至数个)而形成数个节状结构;细长圆柱状,柄多弯曲,质柔韧,表面灰白或灰褐色、黑色,有纵皱,上部光滑,下部有细绒毛;上部膨大,无不孕端。断面黄棕色。气微腥而臭,味微苦、咸。鉴定为亚香棒虫草(图12)。

根据鉴定结果,编制检索表(图13)。

3结论与讨论

作为多来源的药材,冬虫夏草的性状鉴定较为困难。冬虫夏草由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上形成,其性状鉴定涉及到真菌与昆虫2个方面。麦角菌科虫草属(Cordyceps)有许多种真菌可以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昆虫的幼虫上,从而形成多种虫草,早在1940年,日本学者小林义雄研究确认的种类就达124种虫草,如九州虫草、细柱虫草、戴氏虫草、变形虫草、鼠尾虫草、绿核虫草、泽地虫草等,有的性状与冬虫夏草极为相似。由于真菌来源不同,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子座形态是重要的鉴定特征,子座是否具不孕顶端是区别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最明显的特点。蝠蛾属的很多种类均是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由于产地、种类不同,冬虫夏草的虫体形态也有一定差异,这也是以往对冬虫夏草性状鉴别记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6-9]。根据《中国动物志》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记载,仅中国境内已明确的冬虫夏草菌寄主基原昆虫有10余种,如虫草蝠蛾、白马蝠蛾(H. baimaensis Liang)、康定蝠蛾(H. kangdingensis Chu et Wang)、玉树蝠蛾(H. yushuensis Chu et Wang)、杂多蝠蛾(H. zadoiensis Chu et Wang)、斜脉蝠蛾(H. oblifurcus Chu et Wang)、贡嘎蝠蛾(H. gonggaensis Fu et Huang)等。目前已较明确的,以产地区分:云南产冬虫夏草(滇草)的优势寄主为德钦蝠蛾(H. deqinensis Liang)、玉龙蝠蛾(H. yulongensis Liang),康定虫草主要为斜脉蝠娥;以海拔区分,高海拔类型有白马蝠蛾、人支蝠蛾(H. renzhiensis Yang)等,低海拔有德钦蝠娥等。由于对昆虫幼虫形态研究不足,冬虫夏草子座生长形成过程中对虫体的破坏及采挖后刷去泥土过程对虫体表面的破坏,还无法准确地从形态上鉴别种类。以往经验鉴别中很重视的4对腹足突出的特征是很有价值的鉴别要点,但仅凭此特征尚有明显不足。本研究发现,虫体胸腹之间消化道残迹的形状也是较好的鉴别特征,与腹足特征结合判定极为有效,但其缺点是必须破坏虫体,不能做到无损鉴别。从本研究收集样品过程中对大量药材的观察比较来看,由于商品虫草大宗交易中已广泛使用金属探测器,前几年常见的金属丝接草的情况现已极为罕见。目前接草多采用草棒、木棒等植物材料。此类接草虽然对药材质量影响较小,但由于接草带入了大量杂菌,易造成虫体部分空瘪,部分还可见到明显的霉菌生长痕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依然显著。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6.

[2]尹金磊. 冬虫夏草的鉴别[J]. 致富天地,2001,2(4):8-9.

[3]赵峰. 冬虫夏草及其常见伪品、掺假品的鉴别要点[J]. 海峡药学,2008,20(7):88-90,封3.

[4]陈璐,万德光,国锦琳.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鉴别[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8-20.

[5]贺玫,张云志.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性状鉴别[J]. 陕西中医,2008,29(10):1399-1400.

[6]董海明. 冬虫夏草与伪劣品的性状鉴别[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0):200-201.

[7]王竹鑫,章廼荣. 袖珍中药快速鉴别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倪进利. 冬虫夏草及其伪品的鉴别[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9):38.

[9]侯桂霞,朱聿萍. 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6):2405.万译文,黄向荣,李小玲,等.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渔业水体中16种多环芳烃[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80-2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