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应用

时间:2024-05-22

李粉华等

摘要:为研究和验证诸多防治技术集成的综合应用效果,2011年,开展了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机插方式集中育苗、无纺布全程覆盖辅助抗病品种的应用、适期药剂防治传毒昆虫,控制水稻病毒病效果显著。秧田期全程覆盖技术,能彻底隔绝1代灰飞虱对秧苗的传毒危害,切断传毒链,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目的,结合大田防治2代灰飞虱,对大田期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37-03

收稿日期:2014-11-0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003031);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编号:SXGC[2013]359);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2030)。

作者简介:李粉华(1973—),女,江苏金坛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技术推广。E-mail:jtlfh@163.com。

通信作者:朱叶芹,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推广。E-mail:zyq@jsagri.gov.cn。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均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引起的水稻重要病毒病害,危害的严重性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水稻条纹叶枯病1998年开始在江苏省部分稻区流行,2001年,在大部分稻区如盐城、淮安、泰州、扬州、连云港、苏州等地暴发流行且不断蔓延;2002年,发生面积扩大至100万hm2,病株率达5%~25%,重病田病株率达50%[1];2004年,发病面积达157万hm2,占江苏水稻种植面积的79%,成片水稻绝收;2005年,发病面积达到187万hm2,并开始向浙江、安徽、河南、山东、上海等周边省市蔓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2]。2006年以来随着灰飞虱发生量的上升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病毒病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首次在江苏粳稻上普遍发生,重病田连片绝收,2008年,发病面积达26.7万hm2,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33.3万hm2,给江苏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关于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发生危害[4-5]及传毒[6-8]前人已开展很多研究。部分学者系统研究了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危害规律[9-11]及防治技术[12-14],并在大面积开始应用。为研究和验证诸多防治技术集成的综合应用效果,我们于2011年开展了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和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核心区位于金坛市金城镇大亭村(31°45.966′N,119°30.442′E),地处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常年水稻(粳稻)种植面积在20 000 hm2左右。常年年均气温15.3 ℃,年均降雨量1 063.6 mm,雨水多集中于春夏秋季。常年年均日照时数为2 035.5 h。

2011年,经免疫斑点法测定,麦田越冬代介体昆虫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带毒率9.60%[15-17]。

1.2应用技术处理

应用技术处理见表1。1.3调查与计算方法

根据测报规范,7 d调查2次示范区、对照区及大面积手栽稻病毒病与介体昆虫灰飞虱发生动态。调查方法:(1)秧田期。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秧田多秧田调查,每块秧田30点,每点盆拍0.05 m2秧苗,计算每667 m2虫量。对照田秧田30点,每点盆拍0.05 m2秧苗,计算每667 m2虫量。(2)大田期。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田调查 每块田调查盆拍60穴稻丛,计算百穴虫量。病毒病第一显症高峰期,调查病毒病病情与防控效果;8月中下旬病毒病危害稳定后,再进行表1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处理类型处理示范区面积66.67 hm2,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抗条品种)[18];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mL、6%杀螟丹水剂6 g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5月25—30日播种,塑盘育秧,秧田全程覆盖30 g/m2无纺布,6月13—20日机插。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送嫁药带药移栽,7月4日用30.2%甲维·毒死蜱乳油50 mL/hm2+50%稻丰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飞虱。常规手栽稻

面积1 340 hm2,品种为武运粳23、武运粳24等;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mL、6%杀螟丹水剂6 g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5月12—15日播种,水育秧,6月13—15日手栽。移栽前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送嫁药带药移栽,7月4日用30.2%甲维·毒死蜱乳油 750 mL/hm2+50%稻丰散乳油1 20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兼治2代灰飞虱。对照(CK)

面积1 600 m2,秧田100 m2,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5月17日浸种,浸种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2 mL加6%杀螟丹水剂6 g兑水6 kg浸稻种5 kg,浸种48 h,催芽,5月22日播种,旱育秧,地膜加遮阳网覆盖,5月30日上午秧苗2叶期时揭开,苗期不用药防治病虫害。6月21日下午移栽,栽后至收割未用药防治病虫害。

1次调查,比较防控效果。调查方法:(1)秧田期。对照秧田5点取150株秧苗,计算病株率;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秧田各取50株秧苗计算病株率。(2)大田期。对照田5点调查150穴稻丛,计算病穴率、病株率;示范区及大面积手栽稻多田每田5点调查50穴稻丛,计算病穴率、病株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灰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

2.1.1不同处理对秧田期灰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调查及灯诱结果显示,2011年,金坛1代灰飞虱成虫从麦田向外扩散的高峰期为5月25日至6月3日,扩散高峰日出现在5月30日。由于示范区机插秧苗秧田期全程覆盖无纺布,6月2—21日秧田未查见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成虫、若虫;大面积手栽稻秧田期灰飞虱6月2日为40.25万头/667 m2,6月7日达55.20万头/667 m2,此后可能由于用药防治的原因逐渐下降;对照田秧田期灰飞虱6月2日为24.96万头/667 m2,此后迅速上升,6月9日达88.56万头/667 m2,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照秧田邻近示范区,该区域周边基本无裸露秧苗,周边杂草、经济作物上的灰飞虱集聚的结果。6月9日后秧田虫量开始迅速自然下降(图1)。对照田6月2—7日灰飞虱虫量低于大面积手栽稻秧田,此后一直高于大面积手栽稻秧田。

2.1.2不同处理大田期灰飞虱发生动态对照田、大面积手栽稻、示范区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虫量从6月下旬至7月14日均不高。7月16日至8月23日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虫量有所上升,对照田略高于大面积手栽稻和示范区稻田。8月23日后对照田、大面积手栽稻、示范区3种不同处理田间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虫量突增,对照田由于不用药防治,田间虫量明显高于大面积手栽稻田和示范区稻田(图2)。

2.2不同处理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

2.2.1不同处理秧田期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示范区秧田未查见病株,秧苗移栽到大田后都达到无病的效果,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为100%;对照田6月19日见病,6月21日移栽前病株率为0.93%,明显高于示范区病株率,两者差异显著;常规手栽稻播种时间较早,6月13日见病,移栽前病株率为1.58%。

2.2.2不同处理大田期条纹叶枯病危害情况大田分蘖期调查,对照田6月27日随着分蘖高峰的到来进入发病高峰,7月11日调查病穴率为36.00%,病株率最高达4.50%;示范区机插稻未查见发病株;大面积手栽稻6月27日调查水稻条纹叶枯病最重,病穴率7.30%,病株率3.63%(图3)。

9月5日破口抽穗期调查,示范区的机插稻田仅田边零星见病株;对照田发病较重,病穴率与病株率分别为56%、11.3%,与示范区差异明显;大面积手栽稻田平均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5%、0.64%。表明秧田期全程覆盖无纺布,杜绝了1代灰飞虱秧苗期的传毒危害,减轻了大田分蘖期2代灰飞虱的虫量,减轻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大面积手栽稻田由于秧田期、大田前期控制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发生和危害,同时也控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

2.3大田期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大田期对照田发病明显,分蘖后期7月16日调查,病穴率14.00%,病株率2.80%;示范区未查见病株;大面积手栽田分蘖期病穴率、病株率分别为5%、1.3%;水稻生长后期9月13日调查,对照田病穴率6.00%,病株率为2.70%,示范区内的机插稻未见病;大面积手栽稻未查见病株,防控效果差异明显(图4)。

2.4水稻病毒病对产量的影响

经穗期考察,对照田有效穗为215.7万/hm2,示范区平均有效穗325.5万/hm2,对照田比示范区减少109.8万/hm2,有效穗降低33.73%。灰飞虱传病毒病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水稻的有效穗数。

3讨论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之所以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是因为水稻一旦感染发病,田间几乎无药可治。这2种水稻病毒病均为媒介昆虫灰飞虱传播引起,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是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防治的重要手段。除秧田防治外,水稻移栽后大田初期对2代若虫的防治同样重要 [18-20]。大面积手栽稻田,秧田期、大田初期及时用药防治灰飞虱,控制传毒,不仅可延缓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时间,而且可大大降低发生危害程度,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治虫防病的科学结论。

随着防控技术的推广和抗病品种的种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虽逐渐回落,但仍在持续流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有日趋严重和蔓延态势,原因主要与灰飞虱的再猖獗、病毒的有效积累和抗性基因的单一性有关[21]。为实现水稻病毒病的可持续控制,就应该采取“抗、避、断、治”综合防治策略的集成应用。单项技术难以完全有效地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综合防控是水稻病毒病防治的根本出路。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机插方式集中育苗、无纺布全程覆盖辅助抗病品种的应用、适期药剂防治传毒昆虫,控制水稻病毒病效果显著。秧田期采用全程覆盖技术,能彻底隔绝1代灰飞虱对秧苗的传毒危害,切断传毒链,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毒病的目的。结合大田防治2代灰飞虱,对大田期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采用秧田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机插秧+适期迟播+适期移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21]。该集成技术突破了品种的限制,不使用化学农药,是针对阻断灰飞虱的传毒而设计,可以实现对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2种水稻病毒病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程兆榜,杨荣明,周益军,等. 江苏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新规律[J]. 江苏农业科学,2002(1):39-41.

[2]周益军. 水稻条纹叶枯病[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周彤,王英,吴丽娟,等. 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J]. 植物保护学报,2011,38(4):301-305.

[4]孙国俊,蒋林忠,董波,等. 金坛地区灰飞虱发生动态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9):74-76.

[5]陈思宏,马学文,于涌鑫,等. 灰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防治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2003(增刊1):13-14.

[6]Gingery R E,Nault L R,Yamashita S.Relationship between maize stripe virus and rice stripe virus[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1983,64(8):1765-1770.

[7]Kisimoto R.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ability of a planthopper vector: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to acquire the rice stripe virus[J]. Virology,1967,32(1):144-152.

[8]Shinkai A. Studies on insect transmission of rice virus diseases in Japan[J]. Bulletin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a Series C,1962,14:1-112.

[9]谢联辉. 植物病原病毒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0]程兆榜,任春梅,周益军,等. 水稻条纹叶枯病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8,38(2):125-131.

[11]周彤,吴丽娟,王英,等.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J]. 华北农学报,2010,25(6):128-131.

[12]季敏,孙国俊,董波,等. 机插水稻苗期无纺布全程覆盖控制条纹叶枯病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18-20.

[13]孙国俊,蒋林忠,季敏,等. 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74-76.

[14]王华弟,祝增荣,陈剑平,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 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15]周益军,刘海建,王贵珍,等. 灰飞虱携带的水稻条纹病毒免疫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50-51.

[16]NY/T 2059—2011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检测技术[S].

[17]NY/T 1609—2008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技术规范[S].

[18]朱邦辉,徐晓杰,石世杰,等. 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2010,16(4):60-61.

[19]朱叶芹,杨荣明,刁春友.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5(6):29-30.

[20]孙枫,徐秋芳,程兆榜,等.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95-201.

[21]周益军,李硕,程兆榜,等. 中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07-1015.郑伟,王彬,马骁,等. 6种杀菌剂防治火龙果茎斑病的田间药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140-1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