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刘 春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自贡 643010
仔猪水肿病又称猪胃肠水肿,仔猪肠胃毒血症,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仔猪水肿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常发生于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主要常见于断奶不久(6~10周龄)的营养较好的肥胖仔猪,发病率在10%~30%,致死率高达90%左右,有时突然全窝发病、病程短、死亡高,有时仅仅有一头发病猝死,同窝的其它仔猪或病状轻微或无症状,有时个别仔猪零星散发,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饲料单一、过量的喂高蛋白质饲料、卫生状况差、断奶前后生活条件骤变等因素有关。
2.1 仔猪自身因素
仔猪自身生理特点不健全是诱发仔猪水肿病的重要原因,仔猪初始断乳,其消化功能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偏低,从而造成了仔猪胃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致病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肠道吸收后,引起了该病的发生。
2.2 病原因素
仔猪水肿病病原是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从而构成许多血清型,使仔猪致病的血清型往往带有K88抗原(F4),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定植因子、内毒素、外毒素等,致病性大肠杆菌在仔猪哺乳期有少量存在于自身肠道内,正常情况下不发生致病,在不利的诱导因素影响下(包括断奶、天气骤变、突然改变饲料等)引起仔猪机体抵抗力下降,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乘机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肠道吸收,引起毒素症,毒素吸收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综合判断,极容易诊断,若需要进一步确诊可作细菌学检验。
3.1 发病仔猪的日龄在断奶后1~2月龄左右,在同窝仔猪中体况健壮,个体较大的猪发病急而死亡快,尚有典型的水肿现象。
3.2 实验室确诊。从死亡仔猪的血液、内脏组织、肠黏膜的接种培养,可分离出大肠杆菌,即可诊断。
一旦发现病猪,即应对全群猪的饲料进行调整,减少饲料中的高蛋白质饲料,并对全群仔猪采取综合性分类治疗措施,建议如下。
4.1 西药治疗
对全窝仔猪内服磺胺脒等药物,每天2次,连续内服3 d。对早期发病仔猪可用10%磺胺嘧啶纳10~20 mL加氢化可的松混合后静脉滴注。
对病猪腹腔注射0.5 g磺胺二甲基嘧啶,肌肉注射维生素B12200 μg,每日1次,连用3 d。
对因硒缺乏的仔猪水肿病,应及时补硒进行辅助治疗。
4.2 中药治疗
仙鹤草15 g、龙胆草15 g、泽泻15 g、茯苓15 g、车前草15 g、木通15 g、焦白术25 g、何首乌25 g、当归25 g、甘草5 g,煎水分3次内服,连服2剂。
陈皮30 g、青皮20 g、大枣30 g、白术20 g、茯苓20 g、生姜20 g、厚朴20 g、泽泻15 g、乌梅5个、甘草5 g,煎水分3次内服,连服2剂。
由于仔猪水肿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一旦仔猪发病出现临床症状,再采取施治其效果甚微,因此对该病控制重在预防,一是严格搞好圈舍、场地、用具、环境周边及母猪和仔猪体表卫生,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妥善处理受污染的垫草及粪便,减少传染源的侵袭;二是按程序做好2周龄、4周龄猪水肿病疫苗接种;三是对断奶前后仔猪加强饲养管理,逐步更换饲料,提高仔猪抵抗力;四是仔猪水肿病高发时段,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或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减少仔猪水肿病发病率;五是注意气候骤变,妥善保温、通风。只要做好以上工作,仔猪水肿病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