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场消毒要讲究科学

时间:2024-05-22

刘书杰

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畜牧兽医站,四川中江 618100

随着现代养殖模式集约化发展,疫病发生的风险也出现了增高,防控疫病最常用的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群,这三种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以消毒为最常用手段[1]。实际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猪场都要进行消毒工作,本文浅谈一下如何科学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以供参考。

1 消毒种类

消毒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将环境中或动物体表携带的病原体进行杀灭的过程。物理法消毒是一种非化学或生物的手段杀灭病原体的方式,最常见的为紫外线照射、干燥、高温高压等。化学法消毒是利用某种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将病原体杀灭的方式,这种物质就是消毒剂,临床上消毒剂的种类有很多,如醇类、醛类、氧化剂类、酸类、碱类、表面活性剂类等,每种消毒剂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临床需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制。生物法是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竞争和拮抗的原理对致病性微生物进行杀灭的过程,兽医临床目前应用的还不多,最常见的为噬菌体,这是一种能侵染细菌的病毒,通过吸附、注入核酸、复制、组装和裂解的过程将侵染的致病菌杀灭。

2 正确认识消毒

消毒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阻止其扩散和侵染其它健康猪,对已经发病的猪没有治疗作用,同时消毒需要长久坚持,一次消毒并不能彻底将病原菌完全杀灭,只有定期的规律消毒才能使环境中的病原数量降到最低[2]。另外,平时的预防性消毒,如猪场的进出消毒、全进全出的猪舍消毒等,是起以防万一作用的,不是说消完毒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而且不同病原对消毒剂的耐受程度不一样,如带有芽孢的病原菌对绝大多数种类消毒剂都有抵抗作用,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对多数病毒类病原不敏感等。临床消毒时应结合本地常见流行病进行消毒剂的针对性选择,如果出现一次疏忽,也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再者,当发现传染病时,必须消除传染源后再进行消毒才能起到理想效果,否则即使通过消毒将环境中的病原杀灭,传染源又会重新散播病原,使消毒失去作用。

3 常见消毒失误要避免

基层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在消毒时很容易出现失误而导致消毒效果下降,常见的有以下情况。

未按照消毒剂产品说明正确使用,最终导致效果下降。消毒剂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是有条件的,容易受到有机物、酸碱度、环境温度、配制浓度、作用时间等影响,产品说明书通常指定了该产品的最佳配制浓度、使用方法和消杀注意事项,应按照规定使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时,不可随意更改。

紫外灯对衣物穿戴进行消毒时,消毒效果是受紫外灯强度、距离、室温、尘埃、照射时间等因素制约的,如果达不到要求,衣物表面的病原很难被杀灭干净。另外,紫外线仅限于表面消毒,对于物质内部污染的病原无作用,甚至普通玻璃就能将紫外线挡住,不可透过玻璃进行照射。紫外线对人的皮肤有较强是损害作用,不能长时间照在皮肤表面,一般仅限于猪舍缓冲间的衣物穿戴消毒。

有些消毒剂对人和家畜有副作用,会引发环境的二次污染,如福尔马林、戊二醛等。猪场在购置消毒剂时应注意高度烈性的消毒剂尽量少采购,因不同消毒对象对应的敏感度不同,应购置多品类消毒剂。另外,猪场并非消毒次数越多越好,消毒剂必定本质属于化学品,过多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求临床应合理安排消毒。

猪场进出口的消毒很容易暴露失误之处,有些场子比较重视前门消毒而忽略了后门,有些则重视鞋的消毒而忽视了手部,有些出入车辆消毒的非常彻底,但司机却没有下车消毒就直接进场,有些门卫对本场人员消毒不严格监管,外出后没有按规定消毒就直接进场,这些都是不对的。消毒工作必须建立在制度化的管理之上,任何威胁生物安全的环节都不能疏忽。

4 小结

猪场消毒是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在消毒方法上更应该做到规范和科学,将疫病发生率降至最低[3]。除了消毒外,养殖场还必须保持环境卫生,注重防蚊虫、防鼠等工作,粪便保持每日一清理,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统一堆肥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将虫卵杀灭,减少疾病以寄生虫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机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