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毛小平
新疆沙湾县老沙湾镇畜牧兽医站,新疆沙湾 832103
羔羊由于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多依赖母羊,日粮组成也是多依赖母乳,断奶后其日粮组成变为100%的饲料,加上生活环境由之前的跟随母羊的生活转变为集约化的统一保育养殖,很容易产生应激,瘤胃疾病也容易在此时发生[1]。
常见的瘤胃疾病有很多种,如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鼓气、瘤胃炎等。羊属于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粗纤维并非自身消化的,是依靠瘤胃液中的微生物进行分解,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虫等,由于对羊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抑制瘤胃中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繁殖,故称之为益生微生物。对于羔羊来讲,刚出生时瘤胃还未完全发育,胃腔是一个无菌的环境,不存在菌群,逐渐接触外界环境后,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瘤胃中,时间一长便自动形成了微生物区系,该区系中存在有益微生物,同时也存在有害微生物,但它们共同处于一个平衡中,且由于益生微生物占了优势地位,正常情况下很少有疾病发生[2]。当瘤胃菌群受外界某种条件影响而失衡时,就会导致饲料消化受阻,产酸、产气、瘤胃蠕动迟缓,黏膜发炎,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羔羊,当瘤胃出现疾病时,首先表现饲料消化不良,反刍次数减少,喜欢卧地不动,有时发出痛苦的嘶叫。病羊最早的表现就是瘤胃蠕动迟缓,听诊蠕动音弱,力度下降,采食量也下降,久之便出现营养不良,可视黏膜苍白,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皮肤灰暗,毛色无光泽,放牧羊群容易出现掉队。如果为瘤胃积食,通过体表触诊能感知到瘤胃中积聚的硬结物。发生瘤胃鼓气时能看到羊嗳气减少,左侧腹部明显隆起,叩诊有明显鼓音,听诊有产气声[3]。瘤胃炎可直接导致采食量下降,甚至拒绝采食,病羊痛苦,进行性消瘦,粪便稀薄不成型,恶臭,排便次数减少。
对于断奶羔羊,瘤胃疾病多因断奶应激而造成。断奶前的日粮以母乳或母乳加饲料的方式饲喂,断奶后变为纯饲料,瘤胃中微生物菌群短时间内没有适应而引发疾病。建议断奶前3天将饲料所占的日粮比例提高至90%以上,加快菌群的转变,断奶后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奶粉以缓解应激的影响。在饲喂方式上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待料槽中的料吃光时,间隔1~2 h再进行上料。饮水要保持卫生,水槽每天必须清洗,隔夜水倒掉,水槽用毛刷刷干净后再换新鲜清水饮用,防止微生物超标。冬季室外水温较低,可加装自动饮水器提供温水,条件差的可采用间隔添加热水的方法,维持水槽内水温在15 ℃以上,防止水温过低而诱发瘤胃疾病。
羔羊群每天要加强运动,运动有利于体质的增强,还能促进瘤胃的蠕动和食物的消化,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建议每天1~2 h运动时间。有条件的羊场可自己建立运动场,条件不足的可赶至郊外放牧。还有些瘤胃疾病是由于不慎经口感染病原菌而引起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发霉、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瘤胃鼓气病因多为魏氏梭菌感染,羔羊断奶后的一个月之内必须安排疫苗的免疫。对于放牧羊群,减少到地势低洼、通风不良、地面潮湿的地方放牧。寒冷天气出牧不宜太早,待日出2 h左右后,草叶子表面凝结的露和霜完全蒸发消失再出牧,防止对瘤胃造成危害。
平常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加强瘤胃的保健,微生态制剂的有效成分为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种类较多,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丁酸梭菌、酵母菌等,这些菌进入瘤胃后,有些是通过分泌有机酸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有些是通过与致病菌竞争空间和营养来对其进行抑制和杀灭,有些则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来促进饲料的消化。益生元是一种促进益生菌生长的物质,临床以寡糖类使用较多,口服后能促进瘤胃自身益生菌的繁殖,从而使其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降低瘤胃疾病发生率。需要提醒的是,微生态制剂由于含有活菌,切不可联合抗生素一起口服使用,否则很容易导致药效下降。
羔羊瘤胃疾病以2~4月龄高发,严重的不但会影响生长,还会导致病羊的死亡,临床养殖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对于育肥性质的养殖场,购入羔羊后一定要派专人进行照顾,因转群后的1个月之内是瘤胃疾病高发阶段,也是最容易死亡的阶段,技术人员最好每隔3 d左右对羊进行逐个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只有科学地管理羊群,且做到精心照料才能将羔羊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