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董雪艳,冷 阳,葛琳琳,于乃国,芦奇伟,胡明江
1.汪清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汪清 133200;2.汪清县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吉林汪清 133200;3.汪清县动物检疫站,吉林汪清 133200
近年来,经常发现家禽患有运动障碍性症状的疾病,无论是雏鸡还是成年鸡,均有这种现象。本文旨在对这一现象展开进一步原因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养殖场户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引起禽运动障碍性疾病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另一类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如营养代谢性疾病、中毒性疾病等。
1.1.1 细菌性病因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感染后均能使禽出现运动障碍性症状。表现局部关节肿大、疼痛,发生关节炎和关节滑膜炎,脚趾麻痹,发生跛行,或不能站立。有些疾病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其中沙门氏菌易感染雏鸡,病雏肢关节肿胀,出现跛行症状,虽然死亡率较低,但病程较长,生长发育不良。成年鸡感染葡萄球菌后多呈慢性经过,关节肿大,因内含血样浆液或干酪样物质,呈特征性的黑紫色,破溃后形成黑色痂皮,有的在趾和跖关节出现趾瘤。鸡链球菌感染,易发生于雏鸡,表现胫骨下关节红肿或趾端发绀,步态蹒跚,有的出现神经症状,角弓反张,转圈,两翼下垂,足麻痹痉挛,病死率较高。
1.1.2 病毒性病因
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均可导致禽出现运动障碍性症状。其中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系统,而引起特征性神经症状。患鸡翅麻痹下垂,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下垂,向后或向一侧扭转歪斜,常蹲伏地上或伏地旋转,动作失调等。新城疫,成年鸡多在流行后期发生运动障碍,病死率较低。鸡马立克氏病,潜伏期较长,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马立克氏病毒侵害坐骨神经的结果,特有的劈叉姿势)。禽呼肠孤病毒,主要侵害1~3周龄肉鸡,发生关节炎,腱鞘炎,趾屈肌腱肿大,跛行,无神经症状。
1.1.3 其他生物性病因
禽患螺旋体病、曲霉菌病、滑液膜支原体病时也出现运动障碍性症状,前两者多发生雏鸡,表现出摇头、头颈不随意屈曲、共济失调、两腿麻痹、出现渐进性运动失调,两腿动作失调,用附、胫关节着地走路,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滑液膜支原体病,出现关节炎症状,患禽跗关节、翅关节及趾关节肿大,引起发生急性或慢性关节滑液膜炎,腱滑液膜炎或滑液囊炎,表现跛行。
1.2.1 营养代谢性疾病
1.2.1.1 维生素类缺乏
B族维生素、生物素、泛酸、叶酸、胆碱等缺乏均可导致禽出现运动障碍性症状。维生素B1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症状,雏鸡多在2周龄以内发病,且发病突然,出现进行性肌麻痹症状。开始发生于趾部屈肌,继则波及腿、翅和颈部伸肌,以致双腿不能站立。病鸡双腿蜷缩于腹下,躯体压在腿上,由于颈前肌肉麻痹,头颈后仰而呈所谓“观星姿势”。维生素B2缺乏症表现为趾爪向内卷曲,呈“握拳状”,强制驱赶时以跗关节着地而爬行,翅膀展开以维持体躯平衡,腿的肌肉萎缩并松弛,皮肤干而粗糙。泛酸缺乏症、生物素缺乏症、叶酸缺乏症、胆碱缺乏症则呈先天性骨短粗症,胫骨歪斜,长骨短而粗,趾间及脚底外层皮肤脱落裂开,有的腿部皮肤增厚角化,球节有疣状隆起,趾畸形等,出现运动障碍。
1.2.1.2 矿物质代谢障碍
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平衡,或维生素D含量不足,易引发雏鸡佝偻病、骨软症、蛋鸡疲劳症。佝偻病主要发生在6周龄以下雏鸡,腿跛,行走不稳,腿部骨骼变软,关节肿大,跗关节着地,呈蹲坐姿势。骨软症、蛋鸡疲劳症表现为产蛋母鸡产薄壳蛋、软壳蛋,至停止产蛋,出现喙、爪变软、两腿发软,运动失调、站立困难等症状,常呈侧卧姿势。
1.2.1.3 蛋白质代谢障碍
由于蛋白质代谢障碍或肾脏受损伤导致尿酸盐在体内蓄积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即家禽痛风。在集约化饲养的鸡群发病率较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病鸡食欲降低,羽毛松乱,多在趾前关节、趾关节发病,也可侵害腕前、腕及肘关节,关节肿胀,初期软而痛,界限多不明显,中期肿胀部逐渐变硬,微痛,形成不能移动或稍能移动的结节,结节有豌豆大或蚕豆大小。病后期,结节软化或破裂,排出灰黄色干酪样物,局部形成出血性溃疡。病禽往往呈蹲坐或独肢站立姿势,行动困难,跛行。
1.2.2 中毒性疾病病因
因农药中毒、钠盐中毒、氟中毒等可引起禽运动障碍性症状。由于农药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鸡中毒,病鸡表现为不安,全身痉挛,不能行走,卧地不起,麻痹进而昏迷死亡。钠盐中毒,因过量摄入食盐或含盐饲料而引起中毒,出现行走困难,两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氟中毒,因饲料、饮水等含氟量过高而发病,雏鸡腿骨松软,喜卧,严重时瘫痪,产蛋鸡蛋壳变薄,易发生腿骨骨折。
1.2.3 其他疾病病因
肉鸡腹水综合征也表现为运动障碍,主要多发于肉鸡,尤其是4~6周龄肉仔鸡,常见的三黄鸡是发生本病的常见品种。本病多为群发性,病鸡动作迟缓,精神萎靡不振,走路呈鸭步样,有的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似企鹅状,有时发出怪叫声。
预防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加强饲养管理是关键措施之一,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以及良好的饲养环境。尤其加强育雏室的卫生管理,种蛋、孵化器、孵化厅等各室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切断垂直传播路径,像禽沙门氏菌、呼肠孤病毒等病原体,能够带卵传播;同时,在管理上,鸡舍内设施设备防尖锐,避免鸡只发生外伤,对鸡进行断喙、剪趾、免疫接种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本场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灭活苗,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没有菌苗预防,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场群也可选择净化措施。
同时,鸡舍实行严格消毒是消除疫病连续传染的有力措施。在消毒前做好清扫和水洗将明显提高消毒效果。数据表明,清扫消毒后细菌减少率为21.1%,经清扫和水洗后再消毒细菌减少率为60.1%,清扫水洗两次消毒后细菌减少率可达90%以上。市面上兽用消毒剂种类很多,氢氧化钠、石灰、醛类、氯制剂、碘制剂、高锰酸钾、表面活性剂百毒杀等都较为常用。消毒时要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药,以及说明上的稀释比例进行配制,如含氯制剂、强碱对金属有腐蚀性,可选择醛类、火焰等消毒,二氯异氰尿酸钠0.5%~1%可杀灭细菌和病毒,5%~10%可杀灭细菌芽孢,有刺激性气味的消毒药不适于带鸡消毒等,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药。消毒药应现用现配,并在药效期限内用完,如过氧乙酸稀释后药效保持3~7 d,要定期更换消毒药种类,降低耐药性。
预防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注意保持日粮组成的全价性,不要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宜生喂,不宜熟喂,不要过度暴晒,以免破坏维生素,注意配比非常重要,例如胆碱缺乏时,即使日粮中锰、生物素、叶酸含量充足也能引起发病。轻症时,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添加相应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可以得到纠正。但有些营养缺乏症通过饲料添加进行治疗效果不佳,可选用相应制剂进行对症治疗。
要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驱虫类药物添加剂。虽然添加剂具有促进生长、防病保健作用,倘若使用不规范,随意增加用量,也会引起添加剂中毒,在生产中这类中毒现象也常有发生,如钠盐中毒,因配料疏忽,重复添加食盐或大量使用咸鱼粉、含盐分高的泔水、腌菜水等而导致中毒发生。
在临床上,引起禽运动障碍性症状的疾病病因错综复杂,在诊疗中应详尽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症状观察,尤其是特征性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分析做出诊断,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时合理使用药物,在平常的治疗中频繁换药现象很多,最终导致病禽不是病死而是毒死。细菌性疾病引起的,有条件应做药敏试验,筛选出有效的抗菌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注意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有些药物是水溶性的,有些是不易溶解的,有些药物只作用在肠道,有些会进入血液。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制定合理疗程,防止药物中毒和药物残留,以及减少抗药性问题。
在传染性疾病病因的预防中,提高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应尽快提上日常生产管理中来。因为一旦病原菌侵入禽群,将会在群内长期传播维持,很难清除,因此采取一些生物安全措施保障禽群的健康是必要的,是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包括不断完善日常的隔离、卫生、消毒制度,进出人员和车辆及用具严格消毒处理,饲料、饮水保证来源安全,防止鸟、鼠、昆虫等带毒生物和污染物进入禽群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苗鸡,引进时是要查看各项检疫证明,新购进的鸡必需隔离观察2周以上等措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