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周大森,郑晓冬,宋烨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农产品追溯是监管农产品生产过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式,完善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尤其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可以迅速确定农产品的销售地区,精准召回事故农产品,降低企业的损失。国家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多次发文,指出要构建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打造“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
关于农产品追溯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为了调查疯牛病起因,欧洲相关专家就提出了食品溯源的概念[1],之后欧洲开始追溯体系建设之路,2000 年《食品安全白皮书》以及2002 年《食品基本法》的颁布,奠定了食品追溯制度的法律基础[2];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从2002 年开始的,由于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倡导逐步建立食品(农产品)追溯体系法律法规,并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指南,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安全法》(下称《食品安全法》)的推出,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 年《食品安全法》第一次修改,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在我国第一次得到法律确认[3],此后,食品(农产品)追溯产业蓬勃发展,全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开展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追溯产品也不仅限于蔬菜水果,中药材、酒、牛羊肉等也加入到溯源体系中[4]。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第三方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追溯体系,中国的农产品追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追溯技术的成熟和追溯产业的发展,追溯行业标准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部结合相关农产品追溯质量控制要求,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谷物等的操作规范;商务部也结合肉菜市场流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布了关于肉菜市场流通追溯体系具体编码规则[5]。
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农产品追溯行业的五种主要服务运作模式,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追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了农产品追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导向,为农产品追溯业务供应方开展农产品追溯业务提供理论指导和模式借鉴。
随着国内农产品追溯产业的发展,各种追溯系统层出不穷,既有政府机构推出的公益性追溯系统,也有第三方机构推出的商业化追溯系统,目前市面上的追溯系统也一改几年前为追溯而追溯的传统模式,纷纷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追溯系统。
传统的追溯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全程或关键生产步骤的追溯,使消费者能够查询农产品生产的“前世今生”。传统农产品追溯服务是以产品生产信息为主要服务点,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展示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贮存等信息。追溯信息储存在二维码标签中,消费者通过扫描贴在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标签,获取产品的生产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并以此督促企业规范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目前政府机构建立的公益性追溯平台大多只提供追溯服务。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它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农产品追溯需采集农产品出入库信息、农产品销售信息、农产品库存信息等,因此,追溯服务商结合企业需求,将追溯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打造基于追溯系统的订单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追溯+ERP 系统模式有助于企业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价值、创新经营管理方式,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6]。例如,上海中商信息公司推出的追溯系统,集成企业管理系统和追溯系统,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管理等与追溯管理集成于同一个系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使追溯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农产品追溯本身是过程追溯,仅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追溯,不直接对最终产品质量进行评价,而农产品(食品)认证则在过程审查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目前,部分传统认证机构在原有认证业务基础上,加入追溯服务,形成“追溯+认证”的服务模式,延长服务链条,实现更加全面、深入的服务。追溯+认证模式中,追溯为认证提供基础性资料,提高认证的可靠性,而认证为追溯提供质量评价,对追溯结果进行认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根据自身检测优势,推出“追溯+检测”服务模式,通过追溯监管产品生产过程,再以检测保证产品生产结果,相辅相成,目前中检集团追溯服务已成为进出口商品应用最广泛的追溯服务。
进行农产品追溯,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信息,但是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过多暴露生产信息,尤其是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信息,无形中加大了风险,所以,不能增加销量或产生收益的追溯对企业而言可有可无,甚至画蛇添足。因此,部分第三方企业在进行追溯服务的同时,增加营销服务,例如在大型电商购物平台中对追溯产品进行首页展示,帮助企业营销,也同时宣传追溯理念,推广追溯服务。阿里巴巴推出的“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就是利用自身淘宝平台销售优势,推出“追溯+营销”服务模式,通过营销提高产品曝光率,通过追溯提升企业形象,目前这种模式在淘宝高端企业和产品中应用较广泛。
对农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除了对追溯有需求外,对其他农业服务也有需求,比如质量检测服务、标准制定服务、加工技术服务、冷链贮藏服务等。鉴于此,拥有科研优势的企事业机构基于自身科研成果,将追溯服务与其他农业服务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追溯服务平台。在综合性追溯服务平台中,农产品生产企业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追溯服务,还能得到企业亟需的其他专业服务。如济南果品研究院,则是以果品行业技术为支撑,提出“追溯+综合服务”模式,通过对企业开展追溯服务,为企业把脉,全面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深入开展综合服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合作。目前,济南果品研究院追溯系统在供销行业内及中小型农业企业内推广较快。
我国农产品追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农产品追溯服务商大量涌现,行业市场迅速膨胀。但在行业迅速做大的同时,相应的配套工作却并未同步发展。国家层面,农产品追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难以实现完全规范;行业层面,诸多第三方追溯自成一家,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追溯系统的全面整合、发挥追溯更大的效果;追溯系统层面,并未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追溯系统信息安全性、数据真实性、系统易用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隐患。
目前追溯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追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也出台了多部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7],但由于我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各部法律之间协同性、统一性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内容重复、创新不足等问题。例如,对于追溯信息虚假填报、追溯内容不实不全等现象如何执法,如何确认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责任,依然没有具体法律条文进行明确,农产品追溯法律体系亟需完善[8]。另外,由于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尚不成熟,所以在追溯立法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法律制度过于原则或笼统、追溯义务规定片面、追溯主体激励较弱等问题[9]。
目前,我国尚未确定具体部门统一管理追溯服务,农产品追溯行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多个部委均建有相对独立的追溯系统。缺乏独立的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督追溯系统服务方,甚至存在追溯系统服务方协助追溯企业进行数据造假的风险,如果不能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那么追溯将变得毫无意义。另外,农产品生产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层次不高,从业人员较多,导致监督和执法难度加大[10]。
农产品追溯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等多方面,目前尚未建立适用于农产品生产全程的追溯行业标准。由于行业统一标准缺失,严重影响了追溯产业发展[11]。一是农产品追溯行业标准不完善。以果品类为例,仅有两个正式发布的标准,即《农产品追溯要求 果蔬》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水果》,且均为整体性推荐标准,并没有具体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二是产品追溯编码规则不统一。目前质检总局采用商品条码开展产品追溯,农业农村部采用OID 编码开展追溯,商务部采用自己制定的编码规则开展追溯,除此之外,有的第三方企业与地方政府还采用自己制定的编码规则开展追溯。总体上缺少统一的编码标准,导致不同追溯系统间数据无法共用共享,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大数据库,农产品生产的“信息孤岛”无法突破。三是追溯系统信息采集标准不一致。由于目前追溯行业同时并存多种服务模式,每种服务模式侧重点不一致,因而导致每个追溯系统服务商采集信息的方式和内容也不一致,例如有的追溯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有的通过人工输入数据,有的则通过图像抓取影像信息,信息采集标准不一致,导致溯源信息流在系统间传递困难,无法保证全产业链溯源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2]。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和追溯,一定程度上能规避部分传统系统性风险,比如内部运营风险、外部合作风险,但新技术的加入也会引入其他的系统性风险。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农产品追溯过程中伴随大量信息采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敏感信息,比如库存信息、加工商信息、客户信息等均是追溯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一旦敏感信息泄露,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3];二是信息误差风险,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分为两种,企业主动输出和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其中企业主动输出模式在信息采集、传递、录入等方面存在人为误差风险,而设备自动采集则受环境条件、硬件设备、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误差风险,若公之于众的信息存在较大误差,很可能对企业信誉造成影响。对此,企业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减少向消费者展示的信息,甚至仅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名称、企业名称等与农产品质量关联性较小的信息[14]。
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多是小型企业,其中很多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小、企业效益低。而建设农产品追溯系统需要进行多方面投入:一是硬件投入,包括二维码标签打印机、PDA 设备、环境信息采集设备等,越精确的追溯系统其硬件设备投入越大,以气象信息采集设备为例,市面上可采集十要素的气象信息采集设备售价多在2 万元起;二是软件投入,目前市面上的追溯系统,大多需缴纳一定数额的入驻费用,价格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如淘宝平台推出的“码上放心”追溯系统,入驻费用5 万元,中国供销电商公司打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平台”入驻费用1 万~10 万元不等;三是人员及培训费用,追溯系统建成后需专人进行维护,同时要对相关生产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15]。因此,目前追溯系统高投入、回报慢的特点,也是导致追溯工作开展困难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具有较为完善的传统农业法规体系,但将传统法规照搬应用于农产品追溯行业显然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因此,应当根据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产品追溯新应用、农村发展新态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升政府监管效率,同时,要从追溯产业大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保证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监管中存在“分段管理”“分种类管理”现象,这必然会引起农产品追溯行业的多头管理,农业农林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多个部门对农产品追溯产业具有管理权限,针对这种现象,急需进行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中,健全农产品追溯管理体系,设置农产品追溯监管主体部门,清晰划定各部门监管界线和职责,使各部门协调配合,填补监管漏洞[16]。同时,监管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高效执法,以保障农产品追溯行业健康发展。
农产品追溯标准的建立与统一将为农产品追溯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监管带来巨大帮助,统一的标准可以真正实现农产品追溯系统信息流通、共建共享。只有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才能实现食品链的信息互通与质量控制,保证追溯的有效性[17]。一是确立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编码规则,在追溯入口实现行业统一[18];二是建立统一的追溯信息标准,针对不同产品获取不同追溯信息,但针对同一产品,需追溯相似或相同关键节点;三是建立追溯系统软件设计标准,保证不同追溯系统间能够便捷地进行数据交流,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为真正建立农产品追溯数据库奠定基础。
针对追溯系统投入高、见效慢的特点,政府机构应从多方面着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入驻的积极性[19]。一是推行追溯系统免费入驻机制,随着政府部门免费追溯系统的大范围推广,必然引导第三方企业降低追溯系统入驻费用,甚至实现免费入驻。二是实行硬件统一购买、统一配发,降低硬件购买成本,同时硬件统购统配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追溯的标准化。三是开展集中培训。开展范围性追溯系统集中培训班,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培训费用,保证培训效果。四是大力宣传农产品追溯理念与农产品追溯业务,使农产品追溯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农产品追溯的社会影响力,增加追溯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农产品追溯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实现可追溯农产品“优质优价”[20]。
追溯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将不宜公开的信息公之于众,对企业造成商业损失。对此,一是优化信息传输技术,采用高精度信息采集设备,提高信息采集正确率,避免错误信息进入系统,同时对数据输入、输出进行异常预警,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及时进行排查,严防错误数据进入系统,严防敏感信息流出系统;二是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既要保证工作人员正确运用追溯系统,也要保证工作人员有一定农产品生产知识,避免人为输入错误信息;三是加强行业监督,对追溯系统进行行业排查,确保追溯系统,尤其是第三方追溯系统不存在明显的系统漏洞,另外对泄漏客户信息的追溯系统进行追责,净化行业环境。
我国农产品追溯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追溯行业发展,农产品追溯未来发展将呈现“政府主导”“追溯+”两个趋势。
目前多个部委均将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指标,且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数据库,对政府机构掌控本行业产业发展形势,预测产业发展动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鉴于产品追溯带来的信息安全、企业信誉等风险因素,只有政府机构有足够公信力降低这些风险,而第三方企业的介入无疑会放大这类风险。
政府主导农产品追溯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为加强农产品监管,大力推行免费追溯服务,引导企业加入追溯系统,接受追溯监督;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在主导的业务范围内,要求企业必须加入相应追溯系统。比如,由农业农村部主导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工作,已在2019 年年初发布通知,凡是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企业,必须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注册,否则将不予审核。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对监管部门而言,能对所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充分把握和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而言,能更多地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提升消费者信心,保障消费者权益。但是对生产企业而言,一方面增加了人员、设备、培训等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敏感信息泄露等系统性风险,即便建成追溯系统,也存在回报慢、间接受益等问题。因此,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需求,未来的追溯系统服务一定是“追溯+”模式,即为企业提供追溯服务的同时,搭配提供企业所需的回报较快的服务,比如技术服务、营销服务,提升企业参与追溯的积极性,这将是未来农产品追溯行业,尤其是第三方农产品追溯发展的重要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