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阳城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4-05-22

刘军富

(山西省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山西晋城048100)



阳城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刘军富

(山西省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山西晋城048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阳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阳城县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1930.7km2,耕地面积3.7万hm2,总人口40万人。阳城县辖10个镇、7个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1月份平均气温-3℃,7月份平均气温24.6℃。年降雨量627mm,无霜期170~195d,日照年平均2571.3h,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

为了摸清阳城县食用菌的产业现状,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阳城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笔者对全县17个乡镇的食用菌种植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生产规模、技术服务、栽培品种以及市场销售等的调查研究,结合阳城县县域经济的实际状况,对阳城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 阳城县食用菌产业基本现状

1.1生产情况

阳城县从20世纪80年代寺头乡种植猴头菇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生产状况为:1万袋以上专业户400余户,遍布17个乡镇;10万袋规模化生产企业、合作社50多家,分布在10个乡镇;菌种生产、技术服务机构2家;工厂化企业4家。2015年全县共生产各类菌袋1500万袋,产量700万kg,产值6000万元。其中,平菇200万袋,香菇400万袋,金针菇400万袋,杏鲍菇400万袋,其它100万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阳城食用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现已形成六菇两耳的生产格局,即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黑木耳、银耳。二是,从零散户栽培向联户规模型、产业化发展。由过去一家一户发展到互助合作的专业合作社,到工厂化的规模生产。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的生产格局。三是,从一般食用菌向绿色食用菌和有机食用菌方向发展。食用菌生产一般不用农药、化肥,大都能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阳城县绿色食用菌、有机食用菌生产量、消费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1.2食用菌市场销售情况

阳城县的食用菌产品90%以鲜销为主,10%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加工的是一部分香菇、猴头菇和黑木耳,烘干后销售,一部分平菇盐渍后销售,其余菇类以鲜菇进入市场销售。

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周年化生产,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小有波动,平菇市场平均价格5.5元/kg,香菇9.2元/kg,金针菇11元/kg,杏鲍菇12元/kg。受本地县域经济及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可销售产量的20%,其余大部分鲜菇进入周边城市大型批发市场,如郑州、太原等地。

2 阳城县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需完善

1989年阳城县政府成立了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专门负责全县食用菌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成立以来,该机构为阳城县食用菌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以及单位体制和人员年龄结构的老化,这一服务平台已跟不上当前生产发展需求,亟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2资金渠道单一,科技支撑不足

食用菌是一门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历史遗留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非常薄弱。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为一年,所需原材料,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都需每年更换,再加上大棚建设、机器设备购置需要大量资金,而阳城食用菌生产的资金除县财政给予少量扶持、引导资金外,大多由生产者自筹。利用其它渠道,如银行、招商等引资不多。由于资金投入少,食用菌项目研发经费欠缺,致使生产、科研脱节,技术、科技项目储备不足,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少,市场信息了解不畅。

2.3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后劲不足

目前,阳城县食用菌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水平,多数停留在冷库保鲜、小袋真空包装、罐头和烘干加工上,能够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不多,产品附加值偏低,不利于产业水平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2.4菌种管理混乱,监管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多年,但无证生产、无证经营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执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假冒伪劣菌种坑农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栽培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菌政管理,规范菌种管理和监督,规范市场行为的需求迫在眉睫。

2.5食用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全国人民都很关注的问题,食用菌的食用安全同样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野生菌的采摘、食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消毒、灭菌及病虫害防治的用药安全问题,此外,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不大。

2.6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阳城县主栽品种中的香菇、黑木耳,栽培所用原材料主要是木屑。虽然阳城县属山区,林木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会造成砍伐量过大,有碍山区生态平衡,为此,必须开发替代原料,着力解决好菌林之间的矛盾,使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林木资源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7废菌包处理不当,与美丽乡村建设不协调

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栽培结束后的废料、废旧塑料膜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区域一个新的污染物,废菌包随意丢弃,不仅造成杂菌滋生、菌蝇、菌蚊、菌螨等害虫大量繁殖,污染周边环境,影响村容村貌,也会造成菇棚污染,对下一茬食用菌生产埋下隐患。因此,必须抓紧解决这一问题,找到处理废菌袋的办法。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整合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以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为主导,各乡镇农科站协调,种植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工厂化企业参与,成立非盈利性质的食用菌协会,协会主要负责技术指导、信息收集发布,组织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等工作。各生产单位对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管理或市场难题,及时或每周或每月进行信息上报协会,协会通过会收集、整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协商,找到解决办法,然后给予支持帮助。只有加强各生产单位之间合作、协调并抱团发展,协会提升服务水平,阳城县食用菌产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3.2拓宽投资渠道,实现科技兴菌

食用菌在农业产业项目中是一项资金密集型产业,食用菌产业由分散型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型,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银行资金、政府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食用菌技术队伍,深入生产实践,为生产提供服务。对生产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必须与基层菇农密切结合,组织联合攻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食用菌产业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3.3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升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食用菌生产的进步,一家一户的零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要大力引导培育一批实力强、起点高、规模大、信誉好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包两头,种植农户管中间”之路,即龙头企业统一制作菌袋,统一销售产品;种植户只搞菌袋出菇管理。这样才能促进食用菌生产向标准化、机械化、工厂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升级。

3.4加强菌政管理,建立监督体系

组织企业负责人、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使大家达成优质合格菌种是保证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重要

因素的共识。建议进一步规范食用菌菌种制作与经营体系,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格实行“菌种生产许可证”“菌种经营许可证”两证制度。尽快成立阳城县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手段,确保菌种质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菌种,杜绝假冒伪劣菌种流入市场,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利益。

3.5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组织全县食用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力宣传野生食用菌采摘和食用知识,制定食用菌生产中农药使用规程,积极配合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做好食用菌的取样、化验、检测工作。确保生产全过程在有效监管之下,严禁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6开发替代资源,重视资源保护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天然林保护工程会有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木腐菌,如香菇、木耳等以木屑为主要生产原料的菌类,但也是可以协调解决的。首先,要加强菌用林的动态管理,合理安排间伐周期,利用好林木抚育政策,协调好林业生产与食用菌生产之间的关系,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目标。其次,要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提高桑枝条的利用率。蚕桑是阳城县传统优势产业,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华夏蚕丝文明发祥地之一。已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县”,山西省“一县一业”蚕桑基地县。全县现有桑园6466hm2,养蚕7.5万张,产茧760万kg。全县桑园年可产干桑枝1.9万t。同时在养蚕过程中尚可得到干叶柄、残叶、蚕粪、蚕蛹等1.8万t。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生物质资源,2008年开始,在县科技局支持下,采用桑枝屑、蚕粪等作为香菇生产的主原料,进行了“桑枝香菇栽培”实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这样做降低了香菇生产成本,延伸了蚕桑产业链,减轻了食用菌生产对天然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蚕农、菌农收入。下一步,要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利用率。

3.7推广废物处理,实现美丽乡村

对废菌包的处理利用,主要推广以下方法。一是,用作燃料。以木屑为原料的菌包,出完菇后,水分含量低,尚具有生物质能量,通过简单改造灭菌灶具,可当作食用菌菌包灭菌时的燃料,经试验,一袋废香菇菌袋可以灭一袋新香菇菌包。二是,作为生物有机肥的主要原料。经过食用菌生长、转化、降解后的菌料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低分子糖类等物质,经粉碎后即可作为花卉、蔬菜的有机肥料。若经加入其它有效成分还可做成复合菌肥,施用后能改良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改善农产品的口感。经过上述对废菌袋的处理,可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刘军富(1968—),男,农经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栽培技术及推广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16)02-0074-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