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系统工程视阙下苏州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要素研究

时间:2024-05-22

殷志扬 翟超群 叶琦

摘要高素质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快培育适应时代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新趋势的高素质农民,因此对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梳理了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特征。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从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要素维度对苏州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经验做法展开深入解析,分别对培育理念、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途径、培育模式与培育制度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经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导力量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系统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要素;苏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G 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3)24-026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4.056

Research on the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Suzho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Engineering

YIN Zhiyang1,2,3, ZHAI Chaoqun4, YE Qi1

(1.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2.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3.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4.Kunsh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Kunshan,Jiangsu 215301)

AbstractHighquality farmers are an important human capit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must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wh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new trend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law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This paper comb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quality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engineering,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Suzhou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concept,cultivation subject, cultivation object, cultivation goal, cultivation approach, 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system.On this basi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highquality farmers to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Highquality farmers;Cultivation;Key factors;Suzhou region

高素質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快培育适应时代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新趋势的高素质农民[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培育政策演变方面,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经历了农民培训、以科技培训为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4个阶段的演变[2]。在培育实践方面,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经历了探索试点、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3个阶段[3]。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助力下,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务农收入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兴村”问题提供了新的有生力量。然而,苏州地区面临农业从业人员减量化、老龄化、兼业化、外来化的挑战,不能满足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需求。“谁来种地”问题成为制约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问题,苏州现代农业发展急需本土化高素质农民。笔者通过对苏州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苏州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一般规律,旨在为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指导。

1文献综述

1.1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收入、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发展市场化、社会职业声望[4]、高标准农田建设[5]、农业政策[6]、农地分散经营模式[7]、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期望[8]、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9]、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10]。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农民乡土情结、能力提升需要[4]、职业认同感、培育政策感知[11]、个体能动性的发挥[8]、返乡创业的风险预期[7]。新农人是高素质农民的典型代表,新农人的成长经验可以给高素质农民培育带来启发。彭超[2]认为新农人进入涉农产业的时间、第一桶金来源、新农人所在农业经营单位产业发展定位和主营产品销售模式等因素是当前影响新农人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环节是培训[12]。

综上所述,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社会环境(农业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国家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和认可)和经济发展阶段(优质的农产品是否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高素质可以带来商品溢价)以及农民是否能够得到及时、优质的教育培训。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上述外部因素的风险感知和收益感知,例如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感知、对培育政策和培训效果的收益感知,经过综合评估后形成个体能动性和职业认同感。

1.2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模式

培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最复杂、最富变化、最有活力、最重要的要素系统[13]。国内学者主要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徐向明等[14]提出依托江苏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合作联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体制与机制,提出并实践了“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阳晨模式”是以产业联盟为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模式,其运作的基础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培训机制,运作的关键是政府保障机制,运作的动力在于政府、企业与联盟户三者之间存在利益联结[15]。翟超群等[16]总结了昆山的培育模式,即针对高中毕业生开展农业院校学历教育定向培养、对进村工作大学生和农村青壮年开展继续教育培养、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短期培训等形式。赵永红[17]提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推广应用,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王倩等[18]介绍了昆山市首次尝试开展高素质农民成人高等学历免费教育的实践经验。奚照寿等[19]系统构建了“三能力四模块”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唐丽霞[10]建议丰富培训主体,强化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入社会组织;创新培训方式,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采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培训的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加强行业协会对证书认定标准的参与。何可等[20]认为应以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线索,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鼓励涉农人才扎根“三农”。于莎等[21]基于“穿越—进阶—循环”生成机制,提出应采取注重高阶思维训练、拓宽终身学习渠道、加强实践场域教学、构建“政行校企协”协同育人模式等建议。

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注重人才培育的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二是培育主体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顶层设计调动了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三是越来越多的农业类院校加强了新农科建设,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现有研究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关注点局限在培育模式,而实际上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育理念、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途径、培育模式与培育制度等关键要素。目前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深入剖析培育高素质农民关键要素构建的文献尚不多见。实际上,只有厘清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要素,才能总结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一般规律。笔者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从培育高素质农民关键要素的维度对苏州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经验做法展开深入解析,以期梳理出經济发达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一般规律。

2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关键要素——基于苏州地区的调查

2.1培育理念

培育理念着重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13]。高素质农民培育理念可以分为国家、农业院校与授课教师3个层面。

苏州地方政府的培育理念与国家层面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的“指挥棒”保持一致,把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自2010年以来,苏州市实施定向委托培养工程,与农业院校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化、专业化、定向化培养。苏州市农业农村定向委培工作基本情况见表1。截至2022年9月底,苏州市累计培养农业类专业定向委培生1 555人,其中本科生477人、专科生1 078人。

此外,苏州地方政府意识到不能仅仅依靠农业委培生进入农业领域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现有存量农民的素质也非常重要。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要切合当地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既要提升技能,又要拓展素质。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内部存在精英新型职业农民和普通新型职业农民这两大主体[6],在规划设计如何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组间差异。昆山市从2019年开始鼓励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成人高等学历免费教育,以促进高素质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农业院校的培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分类培育和终身教育2个方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素质农民培育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通过教产衔接、农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职业农民;二是通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和实践基地,在园中校、企中校、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农民社区学院分院,而农民社区学院总院则是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市农业主管部门联合创立的“苏州职业农民学院”,构建了“社区学院总院—社区学院分院—社区学院教学点和实践基地”三级网络体系,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通过田间课堂专项培训的方式,提高新型农业生产者的专业技能。

授课教师的培育理念主要表现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吸引力,不仅向学员传授农业技术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提升学员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2.2培育主体

培育主体的含义是指由谁来培养人才。苏州地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主体以农业院校为主,同时依托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院校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的设计主体,涉农专业所在的院系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的组织主体,以高校教师、农技专家和乡土专家为核心的师资团队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的实施主体。

苏州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农村“订单式”定向委培,连续13年委托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院校分层次、分专业培养本地户籍初高中毕业生,本科开设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等涉农专业。例如,张家港市2010年开始与扬州大学合作,连续10年设置“张家港班”,培养农村区域发展方向人才,2020年实施新一轮5年的四年制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向委培工程。太仓市从2013年开始委托苏州农业职业学院等农业院校定向培养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三年制大专“农村干部”后备人员。昆山市从2015年开始委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院校实施定向培养工作,2018年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从2020年开始探索委培生招录新模式,不限制特定学校、特定专业,定向培养农企方向技术管理人才,即高三应届毕业生自主报考全国高等院校和涉农专业。苏州市吴江区从2020年起分别委托扬州大学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农村工作方向的本科生和大专生。

2.3培育對象

苏州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4种:①定向培养的高中毕业生;②进村工作的大学生;③现有农村青壮年;④现有农业经营主体。

2.4培育目标

培养目标的含义是指“培养什么人”。苏州地区要培养的高素质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下的农村实用人才。

2.5培育途径

培育途径的含义是指通过什么方式或借助什么载体实现人才培育目标。苏州地区注重分类培养,针对不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培育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青年学生,通过与农业院校联合开设涉农专业班,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组织、涉农新型经营主体等单位。常熟市和太仓市将进入村(社区)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委培生作为村(社区)“两委”班子后备人选培养。截至2022年9月苏州市有97名毕业委培生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2018年起,昆山市结合实际情况,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针对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青壮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

2.6培育模式

培育模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不同的培育途径会采用不同的培育模式。其中定向委托培养紧扣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主导产业以及毕业后工作方向,定制专业化培养方案,跟踪实施效果,积极探索“双课堂制”“双导师制”“双论文制”教学模式,校地共同组织暑期实践和走访调研活动,将“顶岗实习”与“在校学习”紧密结合,积极实施“一对一”师徒式培育模式。以张家港市为例,委培生学习培养期间由校地双方共同指导、共同考评。太仓市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委培生的日常教学中实行目标共定、方案共制、教学共担的“三共”育人模式,并安排水稻工厂化育秧现场教学、农机驾驶员操作培训等内容,确保毕业委培生全部取得拖拉机驾驶证,促进委培生迅速成长。高素质农民在职学历提升的培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培育模式不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既有普通学历教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有兼顾农业和农村特色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组织方面,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模式。开展短期培训时,依托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实践场所,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便民性以及学员的参与性。

2.7培育制度

培育高素质农民需要构建一套相互递进的制度链和相互交织的制度网,最终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包括认定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

认定管理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对高素质农民的身份进行分类认定、分级管理和动态跟踪,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精准培育。以昆山市为例,政府颁布了《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昆山市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评审细则》《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跟踪培育指导方案》等相关制度文件。

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将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路径制度化,包括涉农专业定向委培的招生制度、函授学历教育的招生制度,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育对象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昆山市制定了《昆山市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施细则》《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

政策扶持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优惠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社保补贴来降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的成本,通过组建协会、搭建平台的形式让高素质农民能够生产和销售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净利润。例如:昆山市制定了《进一步完善昆山市城乡居民创业小额贷款和种养业贷款发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创设“昆农贷”资金池,为新型合作农场、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的贷款服务。昆山市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团结和引领农民主动适应新形势,同时选聘种养殖能手组建乡土专家服务团,成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此外,昆山市推出“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通过资格审核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用“昆味到”商标,助农自产自销农产品,增加农业效益。

激励约束制度包括2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着重强化高素质农民的荣誉感,规范高素质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其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注重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的激励和约束。以昆山市为例,政府制定了《昆山市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昆山市乡土人才评选暂行办法》《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守则》等制度文件,同时将开展非法营利活动、骗取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破坏生态环境的失信人员列入黑名单。在区镇考核制度建设方面,昆山市出台了《昆山市镇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考核制度》,明确镇级农业部门工作任务,夯实培育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推进、培育实绩、培训组织与实施、基础管理、宣传报道等方面。

3研究结论和展望

3.1研究结论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培育理念、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途径、培育模式与培育制度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打造,任何一个要素成为短板都会导致培育结果出现偏差。

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7个关键要素中,培育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比较重视提升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培育理念,而实际上教师层面的培育理念会直接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效果。培育制度的完善对整个培育系统的提质增效具有决定性作用,完善的培育制度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来不断优化培育主体;可以通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和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中来;可以通过制度激励让培育主体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育目标、培育模式和培育路径。其中培育模式要契合当地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既要提升技能,又要拓展素质,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内部存在精英型职业农民和普通型职业农民这两大主体。在规划设计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和路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组间差异,让精英群体能够主动与普通群体积极互动,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发展。

3.2展望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未来发展应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使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一,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精准培育。①精准识别对象。围绕“以产业育人才,靠人才强产业”,分产业、分层级科学估算发展所需的各类人员结构数量。重点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院校回乡毕业生、有志从事农业的“创客”等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库,为精准培育打下基础。②突出培育实效。在培育形式方面,充分尊重并征求农民意愿,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与开展学历晋升教育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培训内容方面,在传统生产环节培训的基础上,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向产前、产后延伸;在培训时间方面,顺应农产品生长和农业生产规律,把以往集中培训分解为应季、应时培训。③注重拓宽视野。组织优秀的高素质农民代表出境出国,学习先进经验,学习精致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培育职业农民及其组织的做法与经验等。

第二,瞄准主体需求,创新政策扶持。①引领转型有人才。加快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依靠农民来致富农民。因地制宜制定乡土人才、农业创业服务人才等评选实施细则,遴选培育一批具备创新富民引领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每年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评选“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在农业实用人才中评选“种养殖能手”“农技服务能手”“优秀农产品经纪人”等,给予资金奖励与政策扶持。②协同服务有组织。鼓励高素质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业大管家”理念,通过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成立“高素质农民协会”,给予资金扶持,促进其在产前、产中、产后发挥培训、采购、销售、交流、合作等综合性作用。③推进工作有项目。优化整合相关涉农项目,建立高素质农民专项项目库,突出在稻田综合种养、生态有机农业、“三品”认证及品牌创建、创意农业综合体建设等方面予以项目扶持,逐步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促进职业农民队伍壮大的互促共进发展模式。④创新发展有补贴。重点对生态种养、品牌创建、电商销售、产业功能拓展等创新项目予以扶持补贴,比如对“稻+N”种养模式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对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产品给予奖补;对配送当地品牌农产品达到一定规模的,按配送额给予奖励等。

第三,突出科技创新,强化发展动力。①创科技基地——做给农民看。依托省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创建,在主要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应用示范点,面向高素质农民打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应用示范窗口。②抓创新团队——带着农民干。成立农业系统青年科技人才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高素质农民制度,瞄准“产业急需、农民急用”,重点在生产环境修复、生态防控与重构、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畜禽、智能化服务平台与农机装备、创意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7个方面带着农民干。③建示范企业——帮着农民赚。选择一批重点示范企业,健全运行机制,统筹自身经营和示范帮扶,在农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运营、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及消费市场拓展等方面帮着高素质农民赚钱。

参考文献

[1] 温涛,陈一明.“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培育[J].理论探索,2021(1):12-21.

[2] 彭超.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效果与完善思路[J].理论探索,2021(1):22-30.

[3] 吕莉敏,石伟平.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进与优化[J].当代职业教育,2023(3):91-100.

[4] 李愛琴,王逸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动力结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3):71-79.

[5] 赵宇,孙学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有助于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自村庄的证据[J].农村经济,2022(4):135-144.

[6] 杨健,李增元.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困境:政策约束及内在机理——基于Z市的调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2):70-84.

[7] 何金梅,刘芬华,何强.乡村振兴战略初期新型职业农民多元主体重塑[J].经济与管理,2020,34(3):62-69.

[8] 康红芹,王国光,庞学光.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5):75-84.

[9] 张慧泽,高启杰.新农人现象与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构建:基于社会与产业双重网络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1(2):121-125.

[10] 唐丽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有新思路[J].人民论坛,2021(9):74-77.

[11] 童举希,王峥.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0):93-103.

[12] 李伟,杨仕元,蓝定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供求差异及对培训效果的影响[J].农村经济,2020(2):138-144.

[13]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14] 徐向明,尤伟忠,时忠明,等.创建合作联盟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92-95,112.

[15] 吕雅辉,张润清,张亮,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晨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11):38-49.

[16] 翟超群,潘玉兰,姜伟.昆山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与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295-296,301.

[17] 赵永红.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20(11):89-90.

[18] 王倩,翟超群,潘玉兰.昆山市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的实践与未来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5):185-187.

[19] 奚照寿,丁丽军,袁华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三能力四模块”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1-5.

[20] 何可,王安邦,张俊飚.新时代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世界农业,2021(8):87-96.

[21] 于莎,張天添.技能型社会下高素质农民核心素养: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22-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