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时间:2024-05-22

郭茹娜,张耀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以下简称“三省一市”),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三省一市”积极探索“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新模式,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业发展尽快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绿色发展上来[1-3]。农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即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使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科技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是指,在农业绿色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出台政策等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将科学技术的供给与需求有效结合,从而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科技成果,满足其科技需求,达到科技有效推广、高效利用[4-6]。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出的主战场,长三角地区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农业绿色发展是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长三角所承担超出区域经济以外的新使命,对引领、带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19年,三省一市农科院联合组建 “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主要目标是整合三省一市农科院在学科、人才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农业优质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要发源地。笔者从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出发,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区域如何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共享发展,重点在优质品种选育、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绿色生产技术、智能农业、休闲农业等关键环节,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获取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对象,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中国农业逐步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

从“五位一体”理念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更是不断出台政策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如图1所示,无论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保护生态安全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压力出发,亦或从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出发,都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绿色发展[1,7-8]。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是绿色的、环保的,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更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从农业生产的产前准备阶段,到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利用绿色技术,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图1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因分析

1.1 产前生物育种的科技需求产前是农业生产的准备环节,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绿色生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最大的科技需求就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获取优质作物品种,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向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优质的作物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旱抗涝、抗虫害等特性,是提高农业产量、生产效益的前提,对农业长期稳定发展起着根本保障性作用。生物育种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培育和研发优质作物品种的主要来源,对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有较高要求。生物育种技术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先进育种设备,创新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培育出安全可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

1.2 产中绿色生产的科技需求产中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科技需求最多的关键环节,主要目标有3个,一是合理的田间管理和耕作方式,既保证农业生产的施肥灌溉需求,又实现资源节约;二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减量或避免使用化学制品,提供健康安全农产品,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循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保证施肥灌溉的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简易方便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节水降耗、减污排污的单项实用技术。利用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田遥感技术、智能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收集农田信息,导航各种机械设备完成精准灌溉、施肥、喷药等作业,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增强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其次,科学防治病虫害的科技需求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监测技术,减少化学制品使用。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培肥、堆肥等技术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学制品投入,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从根源上防治病虫害。同时提高农业科技监控水平,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对农作物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评估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已经出现的病虫害,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预防;最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友好、资源友好的重要手段,主要科技需求是采用沼气发酵、微生物处理等技术,利用植物残体生产食用菌等科技手段,促进养殖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

1.3 产后加工流通的科技需求产后的加工流通环节,是农产品从农业生产端进入市场消费端的过程,其科技需求主要有2个,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中国农产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能力;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在保鲜运输方面确保农产品新鲜、安全。与此同时,生产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能够实现农副产品优质优价,将市场消费端的绿色消费意愿转化为农业生产端的绿色生产意愿,提高农民收入和绿色生产积极性[9-11]。

首先,要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优势明显,但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绿色壁垒应对能力较弱,这就迫切要求我国农业通过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延伸、升级农产品加工链条,从而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7]。其次,要保证农产品安全性和溯源性。在农产品的贮存方面的科技需求,主要是需要新型无害的干燥技术、监测技术和保鲜技术,以确保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时是安全的、新鲜的。在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方面,主要的科技需求是利用专业的分拣技术、标准的定级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对每个批次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加工以及产品标准等信息进行全程记录跟踪,实现农产品生产信息的可溯源性。

2 长三角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2.1 科技支撑体系内容科技支撑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既有对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投入,又有科技创新的过程和科学技术的运转,最终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产品。2014年,***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对科技有较大需求,科技从资源、机构、产品3个方面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图2)。

图2 科技支撑体系内容

2.1.1科技资源。科技资源是科技支撑体系的物质基础,是指在开展科技活动时,向科技支撑体系中投入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其中,科技法规政策和科技经费是最重要的两项构成要素:法规政策是科技支撑体系合法合规、有法可依的法律保障;科技经费是科技支撑体系正常运行、良好运转的物质基础。足够的科技经费能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提高科技成果产出[12]。

2.1.2科技机构。科技机构是科技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支撑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研发机构、服务机构、培训机构和农业园区4个主体。其中,科技研发机构以农业科研院所、研发型涉农企业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科技服务机构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对农技知识的加工、整理,对农技技术的传播、推广;科技培训机构由与农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学校或机构组成,主要任务是对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涉农主体进行农业知识培训;科技农业园区是社会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综合体,致力于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出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12-13]。

2.1.3科技产品。科技产品是开展科技活动的成果,科技支撑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的科技产品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技术、人才、信息4个组成部分。其中,科学知识是通过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所获取的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和认知,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技术是科技支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从科学技术中所获取的,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规则;科技人才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潜力最为巨大的因素,包括各类专家、人才、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的内涵十分广泛,科技支撑体系中的信息是指通过加工和处理之后能够被传递的,如科技情报、科技文献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农业信息。

2.2 科技支撑体系形式

2.2.1出台农业一体化发展政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主要依赖于政府实践推动,且受政策文件的引导作用特点显著,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制定并实施相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和重要驱动力。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出台之后,三省一市成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助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在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领域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三省一市”不断深入合作,协调统一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编制长三角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完善区域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定区域农产品质检体系与标准体系。以安徽为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为落实《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 “158”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

2.2.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农业增产提质、农民有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劳动者能够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探索新的科学技术、总结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农业科技创新环节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先进的人力资本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最有力的创新主体。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科教资源优势,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集中该地区;在创新能力方面,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位于长三角区域,区域R&D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区域创新能力强。2019年11月,三省一市农科院联合组建“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与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长三角农科院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联盟、长三角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工作交流,不断整合长三角地区农业优质创新资源,对生物育种、数据遥感等多项技术展开联合攻关,更好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2.2.3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在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中,科技经费是科技支撑体系正常运行、良好运转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充足的资金。各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开放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富庶之地,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三省一市的农业部门、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农业安全生产与深加工、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开展研究,政府还通过投入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以发挥地区区域优势和物流优势,支持区域农业绿色发展。

2.2.4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形式。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应用之间起连接作用,是科技支撑体系的中间环节,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是将农业科技创新获得的成果、产品、技术,在农业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的必要过程。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采取自上而下以国家行政单位为主导的模式,长三角地区以此为基础,不断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调动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校、涉农单位联合参与、分工协作,形成联系密切的多元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有机整体,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落到实处。以安徽省为例,为了将更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往沪、苏、浙,2019年以来由安徽省农科院牵头向全省及全国征集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并收录成册进行推广。

综上,长三角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区域地理位置、丰富的科技资源禀赋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政策、人才、资金和组织支撑的形式,满足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科技需求,打破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和限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图3)。

图3 科技支撑长三角农业绿色发展

3 科技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历史经验表明,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农业的增长方式才有条件、有必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区域竞合程度最深刻、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区域经济实力强,科技发展水平高,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条件[14]。

3.1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三省一市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深区域合作,但是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政策供给不足且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政策发文性质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缺乏主观能动性与适配性;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涉及面广,缺乏侧重点,且规范性与标准性模糊,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发文主体多为各地区农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跨区域协同发文较少,农业绿色发展存在一定区域壁垒。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中国农业迅速转变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必须坚定保障政府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导作用。三省一市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确立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三省一市可以通过成立农业合作机构,根据区域农业科技需求进行统一发文,对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人才引进、补贴优惠等政策都必须及时补充完善、与时俱进;完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作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实现自主创新,在育种、物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降低区域合作技术壁垒[9]。

3.2 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支撑体系中人力资本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三省一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存在发展约束,研发型人才数量不多,且高端人才流动率高,农业科技领域吸纳人才能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

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是研发先进农业科技的动力源泉[15]。首先,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型人才数量,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物和先进的创新团队,三省一市农业科研单位可以联合力量,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发掘一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对标国际农业发展前沿,突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瓶颈;其次,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质量,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系统。农业生产需求时刻变化,农业科技技术更新快,定期对已有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加强不同领域农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高农业科技队伍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3.3 拓宽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农业科技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研发资金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发展创新后劲不足,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科技需求。目前,三省一市的农业科技供给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型涉农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大多来自外部支持,资金不足大大降低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导致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三省一市急需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获得更多科技成果产出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首先,三省一市的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较多,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众多,政府应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给予更多科研基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上海应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浙江、江苏的农业科研人员,通过重点项目研发积极与经济发展较弱的安徽省加强交流、深入合作;其次,政府应当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方式减轻创新型涉农企业资金压力,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发挥创新型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最后,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非涉农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社会资本可以以资金、设备、人才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建立规范合规的融资服务体系,确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风险规避和担保机制,最大程度保障社会资本利益,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3.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长三角地区农业水平发展迅速,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体系规律,现有推广也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人才整体质量与知识水平偏低。三省一市应当明确目标、因地制宜、多方协调,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原则,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推广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首先,鼓励除政府之外的农业经营主体、企业、研究院所等组织共同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来,以政府拨款为资金来源的政府主导型、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导型等多种推广形式,形成推广主体多元化的良好发展局面。其次,对农业科技推广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和审核。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在推广技术时并不是范围越广越好,应当要根据三省一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科技技术、市场知识、农村金融、优惠政策等多种信息进行普及和推广。最后,保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稳定,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数众多,来源广泛,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系统的培训体系、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体系,来确保推广队伍数量稳定,提升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