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解进飞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阜阳 236037)
“乡村兴则国家兴”[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在庆祝我国现代化取得新成就的同时,更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让以乡村为根的中华民族,走出一条与西方竭泽而渔现代化不同的新道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外流,人才匮乏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短板。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2020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3]。目前,安徽省乡村人才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明显,是制约全面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最大瓶颈。鉴于此,探析并省思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寻求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对于赋能安徽省乡村全面振兴,整体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大意义,有利于补齐现代化建设中乡村衰落的短板,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提供有力支持。
1.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4]。人是干事创业的主体,乡村人才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充足的农技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其次,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华文明之所以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根植于中国厚重的农耕文化,而乡村是中华文明基因的携带者和基本载体。振兴乡村文化,一方面需要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发达;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各式各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发展铸魂。再次,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建设者和统筹者。要创造乡村的美好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就需要具备生态环境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才,来帮助动员广大农民做绿色乡村和文明乡村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最后,乡村组织振兴需要各类基层组织人才。要振兴乡村组织,需要基层培育一大批能议事、办事和监事的组织人才做保障。这些基层人才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1.2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从其目标愿景来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全面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6]。在现代化中农民是文明化的农民,是充分实现个人发展的农民。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系统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目标任务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7]。由此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乡村人才的重视已经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在2035年将取得决定性的成就。
在推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最大的缺口是乡村人才缺口。目前,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2018年安徽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培训23.55万人,2020年安徽省省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农民满意度超过95%[8]。2021年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基本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起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9]。
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安徽省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中正面临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这些困难和挑战甚至导致安徽省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疾行队中稍显落后。分析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找到破解路径是突破乡村发展瓶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前提。
2.1 人才总量困境根据《安徽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 113万,乡村常住人口2 482万,占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的40.6%[10]。其中,根据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5 595 103人,占58.3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5 432 068人,占41.67%[11]。与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 017 986人,乡村人口减少8 491 283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34百分点[11]。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12],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32万人[1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安徽省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放眼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冗余的乡村劳动力无疑会继续跟随城市强大的人才需求和吸附效应不断转移,农村人口流失的现象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安徽省农村人口的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使得原本生机勃勃大有可为的农村热土逐渐缺乏活力。
2.2 人才结构困境乡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不仅意味着人才流失更加严重,也导致了乡村人口结构的失衡。在研究中发现,安徽省乡村人口流失的大多数是年富力强、有朝气、有拼劲的年轻人才。这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更丰厚的薪酬和更适宜的生活环境,选择背井离乡到城镇工作且逐渐定居。另外,根据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发布的《202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省内地级市中合肥吸纳了近一半的省内就业毕业生”[14]。这其中不乏大量农村户口的学子在学成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寻找定居的契机。这些出生于农村的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青壮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浪潮冲击的过程中一批一批不断地转移到城市,‘造成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已不能满足安徽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15],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而乡村的发展滞后,则又使得更多的人才选择离开,如此恶性循环将会引发和激化更多乡村社会矛盾。
2.3 人才质量困境除人才流失严重和结构失衡问题外,安徽省农村现有劳动力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质量”普遍偏低,农村劳动活动大多是由留守的老、弱、妇来完成。现有农民群体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多靠耳濡目染、父辈传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他们缺乏系统的培训,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即使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参加培训,因其思维固化和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为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力的新型农民。
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乡村既需要大量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又需要治理服务人才。但目前,安徽省乡村服务人才队伍质量和水平堪忧,一方面他们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他们的沟通服务意识不强。在最紧缺的农技人才方面,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在基层管理方面,由于青壮年的流失,农村基层干部多由中老龄村民担任,农村基层党政管理呈现松散化、真空化,他们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于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发展迟缓,乡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较为滞后。目前来看,乡村公共服务型人才缺口严重。首先,基层教育人才缺口较大。安徽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相比城市而言本就短缺,再加上某些地方盲目性的“撤点并校”,生源流失严重,乡村教育资源在出现短暂的“富余”的假象后日渐萎缩。再者乡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即使在“特岗教师”政策的调解下,青年教师到乡村任教意愿仍然较低,且流失率高。其次,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与村民日常医疗需求产生供需矛盾。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乡村级卫生室只能对临床最常见的几种简单疾病进行诊断及处置。许多医护专技人才在面对简陋的医疗硬件条件、偏低的薪资待遇、有限的发展空间等问题时,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的热情极低。由此可见,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顺畅运行的公共服务型人才的缺失,导致乡村社保机制不健全。
乡村人才振兴涉及顶层规划、制度保障、社会氛围等各个层面,是一个多元联动的系统工程。立足安徽省现实,继续加强乡村人才振兴需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坚持打好“留、引、育、用”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3.1 增数量:“本地采金”与“筑巢引凤”相结合用人才的“金钥匙”才能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密码锁。让乡村人才充分涌流需要内外兼顾,既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挖掘本土人才,又要注重对外发力引进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充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擘画美好乡村的壮丽画卷。
3.1.1“本地采金”,有用就是人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应该是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本土人才,因为他们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也更愿意为家乡建设付出更多努力。本土人才更像是乡土的形象具化,一代一代传承乡土的内生秉性,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渴望着新的改变。且挖掘乡村本土人才相比于其他人才获取方式,成本更少、稳定性更强。
但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挖掘培养本土优秀人才时,应立足实际,做到按需配置,让人才能真正用得上。首先,可以针对本土人才实际状况和用人主体需求,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库,对优秀人才采取动态管理,注重供需平衡,助力乡村快速发展。其次,深入实际调查保护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再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特色人才,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在安徽省辽阔的乡村中诞生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学、艺术、美食等文化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特色文化即将消失。有关部门需加紧对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的保护,并深入挖掘本土民间艺人、传统手工业者、青年工匠等人才资源,更好地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乡村。
3.1.2“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探索的深入,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乡村人才振兴正处在一个好的历史机遇期,因此要积极鼓励引导城市中的各类优秀人才返乡发展。
首先,用乡情吸引在外人才“凤还巢”。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大城市创办“返乡人才联络站”,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对于返乡创业人才在职称评定、创业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如:舒城县人社局创办“鸿雁回归”平台,凤阳县创办“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等,都为当地乡村振兴储蓄了更多的人才资源。其次,支持“新乡贤”的回流工作。乡村地区基层政府要特别关注退休干部、返乡商人等“新乡贤”的回归,引导“新乡贤”将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知识财富投入乡村建设中来,展现他们的乡土情怀。如:安徽萧县大力宣传创业培训、创业担保等扶持政策,截至2022年11月3日,“已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78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7笔10 242万元”[16],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延续性。政策的延续性是乡村人才留下的重要条件,在很多地区,人才在短时间的服务乡村振兴后就再次回流城市。因此,要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让乡村人才能够在长期规划中如期完成相关工作,避免刚刚发展起来的乡村项目停滞不前。
3.1.3突出实绩,平等对待人才。近年来,安徽省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虽发掘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在对待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些地区甚至仍存在重“外”轻“内”,重“引”轻“培”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制约了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只要为乡村振兴服务,英雄不问出处。无论是引进“外才”,还是培养“内才”,都是为了服务乡村振兴。且两种人才相比较,本土人才要求更低、归属感更强,所以为避免本土人才的进一步流失,必须让本土人才享受同等机遇和待遇。其次,选拔任用人才,不看“出身”,看“实绩”。破除“唯学历”的选拔标准,让适合的人待在适合的地方,突出以才为准,以实力为准的选拔方式。再次,增加发展平台,为人才搭建更多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另外,负责干部要深入实际,把有想法、想上进的优秀人才选出来为他们搭建平台。如:亳州市实施优秀创业项目、泗县实施“才绘泗州”计划,歙县落实“新徽菜·名徽厨”振兴示范基地项目等,都对人才回流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3.1.4创新激励方式,让内外人才充分涌流。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让乡村人才始终保持保持事业热情,为乡村振兴不懈奋斗关键在创新激励方式。首先,对待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可鼓励他们,在待遇荣誉上也要公平对待。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根据工作实绩设榜,让人才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再次,成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努力在政策咨询、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以解决乡村人才急、难、盼、求的现实问题,让各类人才都能够在广袤的乡村中肆意地挥洒汗水。
3.2 调结构:党建引领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农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困扰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彻底被解决。“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17]。接下来要实现农村现代化虽然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成功经验表明可以用党建引领和良好服务保障这剂良药,来彻底解决乡村地区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
3.2.1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发挥人才效能的根本保证。首先,安徽省各地方要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工作总体部署中。整体规划好如何打造出一支真正能够践行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其次,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根据主体的多元化、分工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的培养。再次,各地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有特色、有技术、有能力、有品质的各层次乡村人才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统筹打造一支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队伍。
3.2.2树立正确导向。各级党委在把握人才振兴的全局工作中要秉持“尊才、爱才、敬才、用才[18]”的人才理念。首先,要敢于破除障碍壁垒,柔性选拔任用讲政治、识大局、善经营、体民情的技能人才,不因学历、年龄、性别而对其区别对待。其次,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人才政策,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的乡村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大展身手。再次,要大力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乡村人才的人民立场,使其心怀“国之大者”自觉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服务。
3.2.3做好服务保障。目前安徽省乡村人才引用、培养、激励等相关制度不是非常完善,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从制度层面完善人才机制。各地根据实际要不断完善当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考核机制,保障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乡村繁荣昌盛。其次,落实好相关人才的生活服务需求,特别要关注“衣食住行”的硬件需求,使其在乡村留得安心。再次,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地方应尽可能地让人才能够享受到完善的教育、医疗和卫生服务,使他们在乡村留得舒心。
3.3 提质量:精准选派与专业培育相结合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必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高质量乡土人才,尽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间差距,使广大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
3.3.1加强乡村教育培训。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乡村人才的头脑。首先,农村党员干部始终要秉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原则看待问题。在乡村思想阵地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理论为乡村人才赋能。其次,要以纯洁的党性锤锻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其初心使命意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理论宣讲等活动多途径提升党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再次,农村基层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第二,乡村地区应合理安排人才培训,解决乡村地区教育资源落后人才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当地政府可通过举办农村夜校、农学培训班、电商培训班等,多方面提升乡村人才的质量,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找到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其次,突出抓牢“头雁队伍”这个核心。“头雁”包括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社长、电商负责人等,他们具备专业知识,也具备建设激情,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提升培训,使其充分发挥领头作用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再次,对乡村人才队伍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项目开发、人员分配、技术培训、经费使用等方面事宜统筹规划,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明确主体责任,而且使得管辖范围更精准。
第三,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需要长期统筹且科学合理。各地区可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现实需求,因县、因乡、因村的创新乡村人才培训方式,从而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于农民渴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实事求是、张弛适度地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另外,结合农民所需培训课程内容精准设置,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借助信息化的便利通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育,使其掌握更多及时有效的政策知识。
3.3.2精准选派各类服务人才。第一,选好农村基层队伍。采取多种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青年创业人、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齐村级干部队伍。如:东至县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二是派好科技特派员。选派“接地气”的科技特派员团队送技到村,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培训中的积极作用,从科学技术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派好下乡专家服务团。地方政府应主动对接高校,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持续选派教育、农业、卫生等各类专家教授组成服务团,借助“团队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3.3.3储备大学生有生力量。第一,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目前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演变成为社会问题。部分城市出现人才过剩,乡村应把握机遇吸引人才“回流”。首先,各地主管部门应增加更多的大学生农村就业优惠政策,使大学生在农村能享受合理待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地方高校也应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中去。如:安徽师范大学实施“青耘计划”选派大学生到村(社区)兼职团支部副书记,使大学生服务乡村中茁壮成长。第二,用新媒体吸引大学生回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喜爱。因此,有关部门应利用新媒体发布美丽乡村、新时代农村生活、优惠政策等短视频将乡村信息传递出去吸引人才。另外,多推出正能量“网红”发挥其流量作用,传播回乡创业、成功致富等信息,吸引大学生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第三,加强大学生返乡人才管理,使这些回乡人才能够有效参与村民自治。既要使回流大学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利,使之为本地农村发展出谋划策,在执行乡村规划中自觉主动;又要解决返乡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做好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敏感的土地问题及社会保障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安徽省乡村振兴虽因人才掣肘面临困境,但是通过调结构、增数量、提质量等方式,不断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定能早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