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2
殷琳毅 李进 赵卫东 顾绘 徐秀银
摘要 分析比较国内外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发展成效与举措,总结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经验做法,剖析存在不足的原因,结合南通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从教育培训、跟踪指导、政策扶持、体系建设等环节提出适合南通市实际的、具有较高理论研究坐标和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8-026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6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YIN Lin-yi,LI Jin,ZHAO Wei-dong et al(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tong,Jiangsu 226007)
Abstract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Nantong City,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comings, and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antong’s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propose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suitable for Nantong’s actual situation, with hig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coordinates and strong practic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from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cking guidance, policy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High-quality farmers;Cultivation;Ways;Innovation
随着深入改革及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特别是农村高素质人才向非农产业加速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普遍素质不高。据统计,2021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73.3万人,农村人口222.7万人,占28.8%。其中从事农业人口中,按年龄划分,40岁以内(含40岁)占6.3%,41~45岁占1.9%,46~49岁占17.6%,50岁以上(含50岁)占74.2%;从学历划分,本科及以上仅占5.2%,大专占12.5%,高中占20.2%,初中及以下多达62.1%。从业人员总体呈现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特点,凸显“人”的短板问题。2005年农业部第一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新型职业农民”,正式开启了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但关键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大幅增加投入培育农民,重点培育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人才智力作用[4]。该研究分析南通市农民素质问题的现状,明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次关系,探索高素质农民成长规律,创新视角下提出适合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相关路径,以期对实现南通市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提供参考。
1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为了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从法律、管理、教育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得力的措施,对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有重要借鉴的意义。
1.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国家立法保障,提高农民的素质,是美、日、法、英等国家的首要方法。《莫雷尔赠地学院法案》和《莫雷尔法案》是美国最早的关于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5],德国1969年起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以及《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三部法律构成了其职业教育的法制基础[6],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就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立法。此外,充足的财政资金投入,贷款、税收、农业保险等金融优惠政策,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为农民培育提供了支持。
1.2管理科学,体系健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育已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私人企业辅助的体制。创办了很多农民培训机构,从正规的农业学校到业余的培训学校,从培训队到俱乐部,从报刊到网络,覆盖各个层面。美国拥有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于一体的体系,德国的“双轨制”模式将农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7],法國将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三部分有机融合[5]。
1.3注重实用,方式多样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为农民提供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培养其适应市场的变化的能力,提升其竞争力和创造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德国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法国农民不仅具备农业生产技能还掌握农业周边产业知识。培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且认真有规划按程序的设定严格执行。培育方式上,德国长短结合,长期培训是3年、短期培训1~2周;荷兰实行资格执照制度,执照有效期为5 年,期满必须要参加2~4次培训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获许延长执照的有效期限[8]。
2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取得成效
2.1农民培育工作稳步推进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起步较晚,但经历了人数、质量、覆盖范围等跨越式增长,为新型农业经营和生产主体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奠定良好基础。自2010年以来,受训农民达1 200余万人次。将广大农民作为培育对象,从理念、技术、经管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全方位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和学历提升途径,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接受培训提高技能。
2.2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我国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级以上)、农业职业高中等约6 980所,是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各级各类层面出台有关农民培育的支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有志青年、退伍军人等热爱、学习、从事农业。农民教育培训单位,立足当地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农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送教上门,建流动课堂,聘请专家教授深入一线,在田头地尾开展现场教学,使农民既不误农时又不误学习。
2.3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利用涉农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等具备资源和能力的载体,建立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多单位合作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联盟、家庭农场等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扶持,建成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
3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
截至目前,南通市共实施农民培育项目75项,累计投入农民培育资金超5 000万元,培育农民超15万人次。涉及南通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覆盖率100%,培训内容上涵盖稻麦、蔬果、畜禽、渔业、休闲观光等。
3.1主要培育模式南通市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的培育理念,创新“一中心,二融合,三精准”的培育模式。一中心,按照“围绕产业办培训,办好培训促产业”的理念,始终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两融合,坚持科技与农业产业相融合,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9]。三精准,一是培育对象精准,优先遴选年轻、学历高的对象。2020—2021年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中,40岁以内(含40岁)的学员数占48.0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52%,重点遴选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作为培育对象。二是培育内容精准,以服务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围绕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教学课程和内容,将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作为重点培育内容。三是跟踪服务精准,围绕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组织专家进村入户跟踪服务,做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2019—2021年做到培育学员跟踪服务指导全覆盖[10]。
3.2取得成效与创新
3.2.1高素质农民培育全覆盖。2019—2021年,累计完成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约5万人次,年增长率17.74%,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覆盖。
3.2.2农民结构优化。吸引了一批能创新、敢创新的“双创”职业农民,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培育了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傳统职业农民,通过不断提升知识结构,发挥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作用。促进了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高知”职业农民,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生力量[11]。
3.2.3围绕产业促增收。2019—2021年,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超百余项,全市农业三新覆盖率超过98%。以优质稻麦、高效瓜果、生态畜禽等产业为主的高素质农民直接受益面较大,202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增农业产值超20亿元。
3.3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举措
3.3.1培育体系制度化。以优质粮油、精品园艺、生态畜牧、现代渔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探索建立了契合南通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10]。
3.3.1.1校地结合,组织到位。搭建了校地联系、相互合作的农民培育平台,科学组织成员发挥培育体系的优势。一是成立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农业职业院校牵头农业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二是创新培育体系,建立了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和南通市、县两级农广校为主体,海门春野家庭农场等涵盖粮食种植、瓜果采摘、休闲观光、家庭园艺等多种类型培育基地(田间学校)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10]。
3.3.1.2校政结合,能力提升。遵循“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从农村内部培养人才。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南通市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程”[12],南通市委组织部、南通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等联合下发文件。目前,南通实现了村(社区)45周岁以下年轻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为全市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3.1.3校企结合,融合发展。①生产经营主体向教学主体转变。围绕高效优质农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共同建立了高效设施园区、田园综合体、稻麦高效种植区、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农民身边的田间学校[10]。②学员向学生转变。据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统计:2019—2021年,30%以上的高素质农民报考成人学历教育,其中园艺、作物生产、植保类专业占55.23%,农业经济管理占25.21%,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占15.37%。2019—2021年全日制社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全市共有超700人报名,为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增强动力。③学生向职业农民转变。自2015年以来,南通共开展涉农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3 000余人。其中95%以上的学生获得培训证书;75%以上的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坚持学历提升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切实推进书证融通,育训合一。
3.3.2培育方式多样化。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不动摇,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现场观摩。以学员为主体,开展专家座谈、分组交流、典型经验介绍。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学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3.3.2.1现代信息教育为依托。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注意统筹农业、信息、科技、财税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建设以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农业新技术、农业担保支农政策等内容为主网络远程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交流有机融合;有效集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了各类主体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提高培育效果。
3.3.2.2培育方式创新化。通过实践学习、现场教学和小组帮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培育效果。一是外省市调研考察学习。在浙江“高山鲜果园家庭农场”参观时,海门学员看到农场果园使用地布栽培模式,购买使用后减少了果园病害发生,省工省时,果园增产增效明显。二是田间现场观摩教学。由专业教师带领学员参观家庭农场、特色农业园等,有针对性地向学员讲解新品种、新技术及经营管理思路,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成立帮扶小组。“无锡惠山建勤家庭农场”的孙建勤是远近有名的种桃能手,南通学员去学习时看到桃园里种满紫云英,了解到紫云英翻耕后就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料,能有效提高水蜜桃的品质与产量,收获很大。当即成立了水蜜桃帮扶小组,共同探讨,共同发展致富[10]。
3.3.3跟踪指导常态化。
3.3.3.1强化跟踪指导师资建设。围绕南通市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建立以农业院校教师为主体,农业及其他部门为辅的跟踪指导师资团。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占70%,中级职称占10%,其他占20%;从专业分布上看,粮油类占36%,园艺类占35%,畜牧类占14%,其他占15%;从职业性质看,高校占38%,研究院所占20%,农业企业占23%,政府7%,其他占12%。打造了一支时间相对灵活、专业门类齐全的兼职专家队伍。
3.3.3.2强化跟踪指导手段建设。一是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做好牵线搭桥服务。学员与专家教授、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之间建立了信息和服务的平台(QQ群、微信群)。当学员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就可以随时联系、及时快速解决问题。二是发放跟踪卡或问卷调查。调查学员在培育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为有针对性开展跟踪指导工作打好基础。三是开展“第二课堂”。专家入户服务、发挥学员间互动交流服务等[10]。
3.3.3.3强化跟踪指导团队建设。每个团队均由 3~4 名教师组成,根据不同的组分区域和行业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服务。量化跟踪服务考核,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对每个团队的跟踪指导服务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建立奖惩机制。
3.3.4培育保障规范化。国家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关于落实<“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政策。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也下发了年度实施方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主持制定《南通科院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51卷8期殷琳毅等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研究3.3.4.1培育管理全面到位。安排培育实施单位,学员组织单位共2~3人担任班主任。做到层层有管理,层层有责任。按照培育方案要求,做好培育管理工作。整个培育过程,严格遵循“入村调研→计划制定→学员遴选→组织培育→组织考试→跟踪指导→结业总结→统一发证→回访调查”的系统培育模式。
3.3.4.2台帐管理准确规范。专人负责台帐管理,有计划、有名册、有课件、有图片、有活动记录、有学员评价、有经费使用等,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培育台帐和完整的学员个人数据信息档案。并及时将培育信息录入农业农村部数据库,做到培育一人、入库一人。
3.3.4.3师资队伍优势互补。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师资方面优势,加强“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培养,除农业职业院校师资外,积极选聘优秀并具有农业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充实讲师团,邀请省、市级领导作为特聘专家亲自授课。
3.3.5培育监督全面化。
3.3.5.1考核评价层层落实。培育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做好沟通工作,落实好各项措施,确保培育效果。以培育对象满意度为核心指標[12],对课程、教室(基地)、教师、后勤服务等开展线上线下满意度测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019—2021年来,学员对培育平均满意度超过98%。
3.3.5.2资金使用强化监管。严格遵守中央财政项目资金有关规定,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强化资金监管力度,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资金用途和比例[13]。做到分培育类型、分培育环节和内容规范资金支出,细化支出范围,建立专门的资金台账。
3.4创新视角下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问题
3.4.1从业群体素质不高。虽然2021年南通市培育高素质农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指该年度参加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经过层层筛选的2 030人中的占比,与南通市超百万的农业从业人口相比,总体呈现文化素质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特点。
3.4.2新型主体数量不足。2021年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超5 000家,其中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7家;2021年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农民合作社124家。有效地助推了南通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与南通高速发展现代农业不相符的是,一家一户式零散生产经营方式仍占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3.4.3科技应用效率不高。农业的新品种、新方法、新资材、新装备等更新推广应用进展慢,从而影响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产量品质提升。目前南通引进、更新的农业适新品种、新技术数量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不相匹配。农业“绿色、有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速度较慢,且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农业生产全面无公害还未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仍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当农业生产需求尚有差距。
3.4.4推广体系效能不优。受人员配置数量、各地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技推广过程中往往推广内容不全,推广及时性不够等。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及专业面广、人员多、组织难,培育方式上往往创新少,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涵,培育深度不够。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固化、新信息接收能力差等问题,一定程度束缚农技有效推广。
3.4.5产业富民拉动不强。稻麦、蔬菜、苗木等优势产业面积、产量、质量上优势突出,但经济效益增长乏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没有明显体现;出口创汇农业增效有限,农业附加值较低,农业增效的窗口较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
3.4.6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鉴于国外成熟的职业农民教育经验,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法规,使其法制化,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支持和保障。南通市人民政府在2016年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并于2017年开始每年开展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认定工作,对认定标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除此以外,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的文件几乎没有。
3.5创新视角下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对策建议
3.5.1创新培训模式。根据南通农业发展特点,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避开农忙季节,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庭农场)家门口,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合作社(合作农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送教下乡”,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完善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广泛参与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高素质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12]。
3.5.2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以及生产经营方式的差异,制定不同班次、不同类型的培育目标[14]。对于学历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可以进行定制培育,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带头人和领头羊;对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取得一定成绩,发展有后劲的骨干人才,要持续跟踪指导培育;对有志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新生力量,返乡下乡创业者,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还要给予政策扶持。
3.5.3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就当前南通而言,面临以下风险:一是南通濒江临海,夏季暴雨台风频发威胁农业生产;二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效益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费较高,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费。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降低土地流转费用,才能确定稳定的土地流转和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出台住房、养老就医、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保障措施,真正营造全社会都来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2]。
3.5.4加强政策扶持。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信贷服务、农业保险支持、农民培育教育等综合配套扶持政策体系。设置农业专项向高素质农民倾斜,帮助他们申报项目获取财政资金支持。做好全日制社会人员送教上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精选课程,强化技能培养和综合知识应用。享受国家奖助学金和免学费上有新突破。探索对高素质农民子女就读农业类专业的可免试推荐,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直接面向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新的高素质农民。
3.5.5推进线下线上融合。2020—2021年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有45.64%农民培训中采取了线下线上融合培训试点,学习完成率超过98.00%,参训农民反馈效果良好。“空中课堂”的开设,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拓宽了信息面,还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所需知识,遇到困难还可以在线与专家连线,更具有自主性和针对性。随着互联网及5G的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农业部“云上智农”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覆盖广、效率高、成本低、实效强的线上教学资源[15]。
3.5.6推进农民培育立法。在依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育权益上取得新突破。目前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相关工作主要以文件形式下达,靠行政逐级推进,往往有不尽人意之处。认真研究高素农民培育立法问题,借鉴其他地区出台高素质农民培育条例。制定专门、系统的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以法律形式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燕.浅谈奉贤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7(3):12-13.
[2] 晁建立.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认识与思考[J].河南农业,2020(12):47-48.
[3] 新华社.中办 国办印发意见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EB/OL].(2021-02-24)[2022-03-23].http://www.ngx.net.cn/xwdt/dwyw/202102/t20210224_222635.html.
[4] 中央农广校.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EB/OL].(2019-11-01)[2022-03-23].http://www.ngx.net.cn/ztzl/2019xxnmlt/qwfb/2019qgxxzynm/201911/t20191101_211627.html.
[5] 孫伟耀.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9(14):38-39.
[6] 杨琴,吴兆明.国外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借鉴与启示[J].成人教育,2020,40(6):76-81.
[7] 张亮,周瑾,赵帮宏,等.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5(6):122-127.
[8] 冯春欢,吴晓林.学习借鉴荷兰经验 培育金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J].上海农业科技,2014(4):13-14.
[9] 童濛濛,杨珺,姚景瀚.“一点两线、四大课堂、全程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民科技培训,2018(11):22-24.
[10] 冯凯敏,董鲁皖龙.“新农人”领跑乡村致富路: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精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N/OL].中国教育报,2021-01-04(4)[2022-02-25].http://www.tech.net.cn/news/show-92752.html.
[11] 徐赟,张海东.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报告[J].当代农村财经,2018(11):35-37.
[12] 赵卫东,蔡健.创新经济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基于苏州市、南通市的实践经验[J].江苏农村经济,2020(10):36-37.
[13] 张桃林在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J].农民科技培训,2018(7):6-10.
[14] 袁权,刘士武,武秀伟,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4):260-263.
[15]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精准培育高素质农民 “校社共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农民科技培训,2019(9):13-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