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5-22

刘洋

摘要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更好地推动志愿服务乡村事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模型,揭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645份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价值提升、个人规范和自我效能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和困难情况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知晓程度和社会压力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志愿服务乡村;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愿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8-027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6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in Rural Areas—Take We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LIU Yang(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talent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ause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to serve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eveal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in rural areas.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esting of 645 sample data, it is found that value enhancement, personal norms and self-efficac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in the countryside, social support and difficult situation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degree of awareness and social pressure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volunteer in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Volunteering in the countryside;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Behavioral willingness

自1996年起,政府、社會、各高校倡议并组织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乡村的活动中。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文件指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1],大学生是振兴乡村和志愿服务乡村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现状、参与志愿服务乡村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因素急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该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以温州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进一步助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事业。

1研究模型构建

1.1理论模型的构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对个体意愿与行为的预测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2],但在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相关研究中未见此理论的应用。因此,该研究基于TPB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的实际,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为自变量,构建研究模型(图1)[3]。

1.2变量选取与预调查问卷发放目前有关志愿服务的文献虽多,但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文献较少,故在设计量表时重点参考有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愿的文献,结合研究实际需进行必要调整。量表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第2部分是对4个潜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测量。测量指标采用Likert5级量表以1~5分从低到高赋分(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发放232份问卷进行问卷的预测试,得到有效问卷211份,采用SPSS21.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1.3数据来源调查问卷发放采用线上问卷星平台发放,发放对象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720份,得到有效问卷645份,有效率为89.6%。借助SPSS21.0进行问卷信度、KMO与Bartlett’s球形度检验,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0,KMO值为0.901,且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表明问卷内容可靠,效度较好,符合SEM大样本的要求。

2研究模型验证

2.1研究假设根据计划模型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提出以下假设:H1为知晓程度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H2为价值提升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H3为社会压力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H4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H5为个人规范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H6为困难情况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负向影响;H7为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正向影响。

2.2描述统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根据社会人口学统计特征,调查对象的性别、生源地、年级、政治面貌等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依据 Likert5级量表赋值,3.5~5.0表示同意,除知晓程度和困难情况2个变量,其余各变量维度均值都在3.5以上;知晓程度维度为3.34,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乡村活动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还较低;困难情况为负向描述,困难情况维度为3.04,表明学生感知到的志愿服务乡村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偏低。统计均值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乡村具有积极的行为态度,拥有较强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知到较多的正面主观规范[4],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强烈。

2.3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SPSS21.0将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s球形度检验。KMO值为0.90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P<0.000,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共提取出8个因子,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量0.613~0.876,8个因子的信度系数α值均超过0.7,问卷内容可靠(表2)。

2.4验证性因子分析借助AMOS26.0软件对该研究测量模型进行内部拟合检验,各项拟合指标为:χ=1 259.052,df=497.000,χ/df=2.533,GFI=0.902,CFI=0.939,NFI=0.903,AGFI=0.882,RMSEM=0.049,SRMR=0.031 7,IFI=0.939,模型拟合理想。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3),各个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在0.638~0.853,P<0.001水平上显著。各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介于0.769~0.921,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均大于最小临界值0.5,表明潜在变量具有比较理想的聚敛能力。

对潜在变量区分效度进行检验,将各潜在变量的AVE值的平方根与该潜在变量和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表4),计算得各潜在变量的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该潜在变量和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5假设关系检验借助AMOS26.0选用ML法估计参数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各项拟合指标为:χ=1 259.052,df=497.000,χ/df=2.533,GFI=0.902,AGFI=0.882,CFI=0.939,RMSEM=0.049,SRMR=0.031 7,NFI=0.903,IFI=0.939,PGFI=0.753,RMR=0.027。拟合优度总体较好,该研究模型具有有效性,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

2.6模型验证结果分析行为态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部分预测作用。假设H1未通过假设检验,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大学校园志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志愿服务乡村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小部分,学生对其关注度并不高,学生对其不了解[6]。另一方面,現有的政策以及活动可能并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假设H2成立,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持有积极的行为态度,并期望通过志愿服务行为实现价值的提升。

主观规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有部分显著预测作用。假设H3未通过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志愿服务行为大多是以个人的意愿为主导,属于自发行为,缺乏特定规范和法则[6]。该研究调查样本为“00后”的新时代年轻人,个性特征鲜明,追求个性化意识强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行为受他人支配。假设H4不成立,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影响方向为负向。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社会提供的支持程度与相应志愿服务乡村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实际体验不符,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失落感。另一方面,社会提供的支持越多,社会期望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的效果也就越高,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难以胜任等挫败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假设H5通过验证,说明学生的身份认同、社会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对其行为意愿有较大影响[7]。

知觉行为控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假设H6和H7均通过验证。假设H6的作用方向为负向,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活动遇到的困难程度对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志愿服务乡村活动组织管理越完善、成员能力更强、个人权益受到保障、活动内容越具有意义,越能促进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产生。假设H7成立,说明学生所拥有的精力、经验以及能力会显著影响其参与志愿服务乡村的意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该研究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价值提升、个人规范和自我效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困难程度为负向影响;知晓程度和社会压力没有显著影响。

3.2建议

3.2.1注重价值引领,促进志愿服务乡村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意愿的产生,可能是出于对志愿服务或振兴乡村事业的兴趣,以及对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主阵地”,一方面,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8],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技能提升。另一方面,在第二三课堂中,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活动中,传播志愿服务乡村的积极社会价值,在实现“利他”的同时实现“利己”,增强其参与志愿服务乡村的意愿。

3.2.2创新服务内容,推动志愿服务乡村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志愿服务乡村以乡村需求为服务内容,高校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有重点地“量身打造”服务活动[9]。高校可以组建专业志愿服务乡村团队,聘请专业老师参与指导,与乡村实现“点对点”常态化志愿服务,进而学生可以长期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志愿服务乡村的价值与美好,增强志愿服务信心,从内心产生更强烈的志愿服务乡村意愿[10]。

3.2.3强化组织管理,深化志愿服务乡村长效运行发展机制。高职院校作为志愿服务乡村活动的组织方,要健全和完善規范化管理体制,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要关注志愿服务乡村参与主体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志愿服务乡村的实际效果,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事业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1-11-27].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 邱宏亮.道德规范与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基于TPB的扩展模型[J].浙江社会科学,2016(3):96-103,159.

[3] 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30.

[4] 刘跃宁,孙一君.高校学生电商扶贫志愿服务行为意愿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36(6):32-38.

[5] 刘健,张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速铁路乘坐意向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9):1403-1410.

[6] 谭建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多维度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1):9-18.

[7] 周媛,梅强.基于TPB理论的旅游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科学,2018,32(3):63-79,95.

[8] 周波,邹煜恒.人才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和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1):14-23.

[9] 卞飞,刘志文.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1):91-97.

[10] JHONY CHOON YEONG NG,赵斯琪,谭清美.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9(6):33-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